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价值定位之困境分析

2016-03-24 22:44刘昌明
关键词:普通本科转型特色

刘昌明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科技处,湖北 荆州 434023)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价值定位之困境分析

刘昌明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科技处,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进程中,面临着由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认同”之困、由偏重理论向偏重实践转型的“投资”之困、由普通本科向高职院校转型的“特色”之困。解困的对策:一是要认识到“应用型”是所有普通本科院校的共同特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培育应用型人才;二是要引导现有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强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争取校友和社会捐赠、积极申请各级各类项目立项;三是要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强化学校已有特色、错位发展新的特色。

关键词:转型发展;地方高校;价值定位;办学特色

2013年6月28日 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1]。2014年4月在河南驻马店召开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主题展开讨论[2],同年5月举办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修班,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可以整体进入试点,也可以部分院系或专业(集群)进入试点。试点应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以看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在即,时不我待。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首先是面临思想观念上的转型。正确认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解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定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无论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是地方政府,还是高等学校,在进行转型发展的改革设计时,都要明确其价值取向,体现其价值追求,设定其价值定位,实现其价值目标。其次,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必须明确其价值定位,在追求与国家、地方政府的共同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确定学校自身的价值定位。那么,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会面临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困惑,如何解除这些困惑呢?笔者就此进行探讨。

一、由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认同”之困

高等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职能。十九世纪初期,威廉·洪堡出任德国教育部长并创办柏林大学,主张大学教授的工作,在于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 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去做‘研究’工作。[3]洪堡的大学理念引起了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从此大学肩负起了发展科学的重要职能。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雷尔土地赠予法》,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社会服务。1904年“威斯康星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开启了大学与社会全面合作的先河。但是,不管大学职能如何演进,大学传承文化知识和创新发展知识的基本职能始终没有改变。当前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本科高校,既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教育文化,也汲取了西方大学的办学理念,始终坚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偏重于传承学术与发展学术两个方面。虽然大学分为许多类型,但是其使命基本如此。根据武书连先生对中国现代大学类型的划分标准,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4]。无论是类还是型,大学的主要职能都是传播学术与研究学术。大学固守着学术性,社会也认可其学术性。一本院校是这样,二本三本院校也是如此。如果说,根据有关人士的说法,全国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都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院校,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原来偏重文科的学校在学科设置上需要转向,这是一个难度极大的问题,恐怕很难做到;二是偏重理工科的学校在理念上有一个接受和认同转型的过程。这个转变,不仅涉及到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思想的转变,也涉及到全社会对普通本科院校类型认识的转变,更涉及到学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提供服务的期待转变。长期以来,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看来,高等学校特别是教学型学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授学术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接受和传承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校教的和学生学的都是侧重学术文化,而非应用技术。因此,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不仅面临教育理念上的转变,也面临着情感上的转变,这种转变有一个较长阵痛和斗争过程。解决上述问题,解除教职工的认识困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认识到“应用型”是所有普通高校的共同特性。无论是国外高校还是国内高校,其共有特性之一就是“应用型”,即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高校的知识和智力成果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高校的魅力和地位,在于能够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潮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离开了社会,没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能力和水平,高校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根基。所以,不论是985、211高校,还是一般普通院校,都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应用型”是所有高校的共性特征,不具有该特征的高校迟早会被社会淘汰。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应用层次有所侧重。985和211高校,其“应用型”表现为“应用研究型”,他们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研究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难题。一般普通院校的“应用型”表现为“应用技术型”,他们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革新和改革方面的难题。高职高专类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重点是“应用技能型”,他们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贡献应用技能,直接在社会生产一线从事应用技能型劳动,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认识到了高等学校的“应用型”基本特征之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认识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要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靠的是高等教育的支撑和促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离开了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等学校只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够被社会接纳和认可,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未来。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扎根社会、服务社会,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才能够成其为人才。认识到了这一点,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才能够突破理念和情感的束缚,成为普通高等学校的自觉行动。当然,社会需要应用型人才,既有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的人才,也有科学技术的革新与改造人才,还要有大批量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适量地培养结构合理的各类人才,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过,高等学校的使命,不仅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要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培育高层次的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人才,促进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二、由偏重理论向偏重实践转型的“投资”之困

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既要面临上述理念和情感方面的困境,也要面临资金和投入之困。因为在以往的办学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存在投入有限或不足问题。无论是校舍建设,实验实习条件,还是教学手段和设备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缺口,因此这些学校都偏重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显得相对薄弱。如果要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势必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实践环节,显得更加困难。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培养合格的或优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准备转型的学校必须在下述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教学条件转型。要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创造办学条件,包括教学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转型,即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人才培养基地的转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等等。二是教学手段转型。包括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实习实训方法革新改造等。上述二类条件的创造和改善,需要补充建设实验实训厂房和实践基地,购买实验实训设备和器材,这就会使学校面临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的困境。三是师资力量转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原有师资,大多数从事理论教学,善于课堂讲授和指导,缺乏实际操作的应用技术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推进转型发展进程中,花大力气进行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制定政策促进已有教师自觉转型,学习应用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又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广泛建立校企联盟,大量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指导,从根本上改变师资结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完成这项转变,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建设。实现师资队伍转型,比实现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转型更困难,不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而且需要花很大功夫进行观念更新和感情投入,使广大教职工真心实意地投身转型发展之中,自觉自愿地实现自身的转型提高,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贡献聪明才智。面对转型发展的投资之困,其对策如下。

第一,要引导现有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认同转型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使命,从而自觉投身到转型发展之中。只有广大教师认识到了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了转型发展的自觉性,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环境,尽快实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转型。

第二,要强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准备转型的高校,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搭建合作平台,尽可能实行学校实验室建在企业里,企业厂房建在学校里,把企业的生产设备变为学校的实验条件,把学校的实验室变为企业的生产车间,实现双向参与,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带队实践和顶岗实训,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和条件,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要大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大量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第三,要争取校友和社会捐赠。要广泛建立各地校友组织、校企合作平台,宣传学校发展形势,密切学校与校友和企业的联系,争取校友和企业的捐赠,为学校发展提供设备、资金和场地支持。

第四,要积极申请各级各类项目立项。近些年来,国家改革了资金分配模式,减少平均分配,改为以项目形式支助经费。因此,地方高校要认清形势,积极参与各级各类项目的立项申请,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为转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由普通本科向高职院校转型的“特色”之困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以往的办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和特色定位,有的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和办学特色。不过,已有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大多偏重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但是,转型发展需要教师由理论教学向实践应用方面转变,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由偏重理论学习向偏重应用技术训练转变。这种转型,使得过去的专业优势可能会失去,又要重新去创造应用技术方面的优势。虽然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上高于高职院校,可是,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方面,不一定比得上高职院校,更不用说突出自己在应用技术方面的特色了。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如何创造学校特色方面,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在保持过去优势的基础上推进转型,在转型发展中形成新的优势和特色,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是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一大考验。弄不好的话,有可能出现理论上优势难保、实践上特色难现的尴尬局面。解困的办法如下。

第一,明确学校办学定位。转型发展首要的是学校定位的转型。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的重要前提。因此,准备转型发展的高校,都必须首先解决学校转型发展的定位问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应该与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同,在很多方面会比职业技术类学校强。在转型发展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保留优势,扬长补短,突出特色,强化特色。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转型发展中丧失优势,丢掉特色。

第二,强化学校已有特色。学校特色一般都是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具有标志性的特征,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因此,在转型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持和强化已有特色,根据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给原有特色注入新元素,加以革新改造,促其焕发新的活力,形成新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第三,错位发展新的特色。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肯定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应用技术训练,培育新的特色和优势。在该过程中,需要具体分析本校条件,分析所在区域职业技术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模式、优势特色,做到知己知彼。在此基础上,制定本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设计学校未来新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尽可能避开兄弟院校已有的特色和优势,选准本校发展方向,培育本校新的亮点,做到错位发展,突出优势,标新立异,打造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召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EB/OL].http://www.auas.org.cn/info/1007/1036.htm.

[2]多所高校发“驻马店共识”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EB/OL].http://www.ycu.edu.cn/tyx/N20140513103947.html.

[3]徐继宁.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职能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

[4]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本刊编辑部致谢

由于工作调动或退休等原因,下列同志不再担任我刊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伍燕玲、刘在洲、刘昌明、刘洪泉、杨先明、吴锡改、蔡贤浩、黎东升。上述同志长期以来认真履行编委职责,关心支持本刊发展,本刊特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G648.4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1-0074-04

作者简介:刘昌明(1955-),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2015GA049);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立项课题(JY201417)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转型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的特色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