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桐乡蚕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2016-03-24 17:42王林甫
蚕桑通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桐乡桐乡市蚕农

王林甫

(桐乡市凤鸣街道农经中心,浙江嘉兴314505)



试论桐乡蚕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王林甫

(桐乡市凤鸣街道农经中心,浙江嘉兴314505)

栽桑养蚕历来是桐乡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相关产业也在桐乡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茧丝行情的日益不景气,严重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全市蚕茧生产量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尤其自2013年以来颓势更甚。目前,全市有桑园面积7453 hm2,从业农户近5.6万余户,生产蚕茧8540 t。

据桐乡市蚕业管理站统计,2016年桐乡市春蚕饲养量同比减少了15%,春蚕合同订量1万张以上的仅凤鸣街道、崇福镇、高桥镇,比2015年少了梧桐街道和石门镇。春蚕占据着该市全年一半的蚕茧产量,其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蚕农后三期蚕的饲养计划。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蚕茧生产规模收缩、缫丝行业低迷,种种迹象似乎在昭示:桐乡的蚕桑业已辉煌不再?

1 过去的桐乡蚕业——曾经辉煌

桐乡具有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据史料记载迄今已有4700多年,至南宋时期,驸马都尉濮凤的后代弃官归田,在濮院从事蚕桑丝织生产,产品“濮绸”闻名天下,掀起了桐乡蚕桑生产的一个高潮。此后,桐乡蚕桑几度沉浮。1936年蚕茧产量达11600 t,创历史纪录;由于多年的战乱,到1949年,蚕茧产量下降至2100 t;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蚕桑生产,蚕茧产量逐步提高,1986年总产蚕茧11700 t,首次超越历史;1992年,桐乡蚕种发种量达78万多张,蚕茧总产量达24500 t,创桐乡历史的最高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桐乡蚕茧产量居全国各县(市)级之首。

长期以来,桐乡农村流传着“吃饭靠种田,用钱靠蚕桑”的谚语,可谓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蚕桑生产始终是桐乡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蚕桑生产,在桑园建设、小蚕饲养的社会化服务、蚕种供应的有序管理、蚕桑产业的科技开发等方面,进行资金扶持、政策倾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先后投入600多万元,扶持改造低产桑园近5333 hm2;改良当家蚕品种秋丰×白玉,其改良品系已在浙江省应用、推广。

自2005年起,桐乡市出台文件,对各类服务组织或农户创办小蚕共育一期蚕种饲养量50张以上的每张蚕种补助10~15元,同时对成片种桑13.33 hm2以上的实施主体实行补助。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稳定桐乡市的养蚕群体和蚕桑产业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蚕茧、桑苗价格暴涨,蚕农培桑养蚕积极性高涨,全市饲养蚕种44.01万张,生产蚕茧18.09万t,蚕茧产值4.79亿元,实现“发种量增、蚕茧总产增、蚕茧产值增”。全市有专业桑园面积10706.6 hm2,蚕茧产值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12%,对农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蚕桑生产曾经鼓起了桐乡农民的“钱袋子”,也催生了桐乡的蚕俗、蚕风以及养蚕禁忌、蚕神信仰等,蚕桑生产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桐乡农民的生活。如桐乡蚕桑民俗——清明“轧蚕花”,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成为桐乡地区农民寄托愿望、企盼丰收的传统文化节日,还衍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打拳船、踏白船、龙船等。2008年,“桐乡蚕桑习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现在的桐乡蚕业——快速衰退

受国际丝绸产品价格及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影响,桐乡蚕桑产业的红火态势到2007年秋,随着茧价的下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15年,全市春蚕发种量降至自1992年以来的新低,统一发种量仅99533张;夏秋期蚕种饲养量继续呈现大幅下滑,夏种发种量7884.25张,中、晚秋发种量48163.5张。2016年春蚕订种量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10.4%。据桐乡市蚕业管理站统计,2013年春茧每50 kg鲜上茧平均收购价为2100元,夏茧为1750元,中秋茧为1800元,晚秋茧为1860元;2015年春茧每50 kg鲜上茧平均收购价为1700元,夏茧为1420元,中秋茧为1385元,晚秋茧为1400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茧丝行情的不稳定直接影响蚕农生产的积极性。在2014年茧价持续低迷情况下,蚕农期望2015年春茧价格趋稳。但由于种种因素,2015年春茧价格同比2014年下降5.5%,同比2013年下降19%,蚕桑产业雪上加霜,严重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给蚕桑生产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凤鸣街道有农户8555户,其中90%从事蚕桑业。统计显示,2015年凤鸣街道蚕种饲养(按全年4期计算)28755.25张,总产蚕茧1629 t,总茧款收入达5108.2987万元。2016年春蚕合同订量为13879张,加上补订量后远低于2015年15846.5张的春蚕饲养量。以2015年中秋蚕茧为例,2015年每50 kg平均茧价为1385元,饲养量为4462.75张,总产茧量为228.5 t,总茧款收入6330.4万元,蚕种饲养量、总茧款比2013年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蚕茧价格下跌,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桑苗市场也呈现一派低迷景象。2006年桑苗平均售价每株达0.5元以上,创历史最高。到2015年底2016年初,桑苗每株价格跌至0.25元。随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大幅提高,蚕桑收入比例下降,造成桑园弃管、弃养农户增多,养蚕农户数锐减。据统计,桐乡市原有桑园面积1.07万hm2,到2015年底投产桑园面积仅7453 hm2。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有养蚕农户12万多户,到2015年养蚕农户数为7.5万户,减少37.5%,且参与蚕业生产的普遍是老年劳动力。

2015年桐乡市蚕茧产值大幅减少,在凤鸣、崇福、高桥等地蚕农们囤积了大量自烘茧,没有实现现金收入,而蚕茧主产区往往又是桑苗集中地,少人问津的桑苗价低且难销。

目前的鲜茧收购体制,严重挫伤了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蚕茧收购中的“眼看手摸嘴喊价”的做法,使优质茧得不到优质价,导致蚕农卖潮茧、卖毛脚茧等现象,影响了蚕茧的质量。近几年,实行方格蔟养蚕法的推广,但在实际收茧时,方格蔟茧与蜈蚣蔟茧价格相差不大,导致蚕农积极性不高。加上茧贩屡禁不绝,蚕农自收自烘现象泛滥,严重扰乱蚕茧市场秩序。蚕茧的应有价值难以体现,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影响,蚕农不愿在蚕茧质量上花费心思,以致蚕茧的产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缫丝企业对蚕茧质量尤其敏感。毛脚茧多,导致吨丝原料成本上涨,收购价格不稳,这是丝厂不愿收购本地茧的一大原因。据了解,外地茧毛折270 kg,本地茧毛折达360 kg。桐乡茧内在质量好,可缫出高品位白厂丝,但近几年由于上茧率下降明显,这一优势已不明显。

3 今后的桐乡蚕业——创新发展

能否稳定蚕桑产业,关键在于两大问题:其一,蚕桑产业的深度调减,会带来绿化率的大幅下降;其二,引导调减蚕桑产业有一定的市场风险。要稳定蚕桑产业基础,政府要出台惠农政策,并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激活市场机制。蚕桑产业在桐乡市面广量大,且在近期内是任何其他产业无法代替的,只要通过相应的体制和技术创新,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对优化桐乡市生态环境起到极其显著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理性对待蚕桑产业,进行蚕茧流通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形成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大力培育蚕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丝厂+合作社+蚕农”的运作机制,努力推进蚕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以及蚕业技术的更新。

如何摆脱目前的生产困境,保证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考虑与时俱进,遵循传统产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渐趋减少的客观规律,又要注重稳定桑园面积,充分认识蚕桑产业的生态价值。据测算,桐乡市现有桑园面积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0万t,吸收二氧化硫4500 t(占全市现有排放量的60%),可有效降低温室效应的影响和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保证环境质量。虽然桐乡蚕桑产值仅3亿元左右,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不具明显优势,但是其相关及衍生产业却在桐乡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事蚕桑生产、缫丝、织绸、绢纺、丝棉、纺织服装等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15年全市丝绢、纺织及精加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9.5亿元。

桐乡蚕桑产业成就了桐乡丝绸的辉煌,曾对桐乡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桐乡市的蚕种饲养量和产茧量仍是浙江省最大的市(县)。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仍保留了强大的蚕茧后加工体系,如丝棉、丝棉被市场的开发,更为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蚕农的增收提供了新的来源。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促进桐乡今后蚕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桐乡桐乡市蚕农
如果我是……
影像记忆 建设美丽的新桐乡
躲雨
长寿花
桐乡翔云小学:用第三方评测激励学生阅读
桐乡东池蚕种生产新模式试行小结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桐乡现存若干谱牒管窥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