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民
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探析
陈国民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课堂互动受到高校教师的极力推崇,但其有效性却参差不齐。依据课堂有效互动的判断标准,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学实践中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高校课堂互动有效性的措施,为加强高校课堂有效互动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课堂互动;课堂有效互动标准;多向互动;生师互动;教师自身互动
高校教学改革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改革高校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课堂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1]。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更是一个积极参与、不断创新的过程。课堂互动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然而其互动的有效性却参差不齐,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如何提高高校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成为当下高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有效互动,目前理论界尚无确切解释。侯元丽认为:“课堂有效互动,简单地讲,就是产生积极影响的课堂互动,是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课堂互动。”
良好的课堂互动可以从其过程和结果2个维度去判别,主要有以下标准:首先,是否具有平等性。有效互动是针对教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而且互动主体间处于平等地位,以此为基础的互动才是有效互动[2];其次,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衡量课堂互动有效与否的又一标准;再次,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通过有效的互动不仅学到知识、技能,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下可提高自我认识、改正不良品行,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专业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教师在与学生、与自己的互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3]。
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让大多数教师逐渐意识到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性,但因各种原因,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互动的形式化
1.课堂提问的形式化
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当,要么过难,要么过易,都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长短把握不住,要么过短,导致学生对问题缺乏深入思考,要么过长,影响了教学进程[2];更为严重的是,提出的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通过提问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但很多教师以自己早已拟定好的答案来评判学生的回答,使这种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探索的兴趣,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升[4]。
2.课堂讨论、辩论的形式化
一是讨论、辩论的主题无价值。教师错误判断课程内容,将不适合讨论、辩论的知识点(如基础的、理论性的或者是学生知识结构不能及的)作为讨论、辩论的主题,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引导的缺失。学生互动而教师不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的讨论、辩论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5];三是合作的局部化。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仅仅在局部范围内展开,很多学生一言不发,缺乏不同思维的碰撞。
(二)互动的随意性
1.互动缺乏重点
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互动”,重视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却忽视了教学重点、难点,一味地讲些相关性不大的内容,一堂课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学生却一无所获。
2.互动时机缺乏控制
互动可以预先设置,也可见机而行,其时机的把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然而有些教师没有根据互动的不同模式选择对应的最佳互动时机[6],互动效果大打折扣。
(三)互动的不平等性
1.互动对象选择的不平等
一些教师倾向于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学生干部或者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来进行互动,这部分学生所获得的互动机会明显大于其他学生[7]。
2.互动内容和时间分配上的不平等
某些教师更多地将简单无多少含金量的问题交由成绩差的学生或者无家庭背景的学生来回答,互动的时间较短;将较复杂的问题交由成绩好的学生、学生干部或者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来回答,互动的时间较长[8]。
3.互动的态度和行为上的不平等
相对于差等生,部分教师对待优等生的言语表达往往更民主、肯定,互动过程中更有耐心,更能接受学生的个性化表现[8]。
4.互动主体间的不平等
“师道尊严”让某些教师难以解开束缚,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很难建立;学生由于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也很难实现彼此的平等互动。
(四)互动的单向性
在教学实践中,互动基本上是以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为主,主动向教师提问、提出异议或者采取其他类型互动的学生很少,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缺乏[2]。课堂的互动不仅仅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教师与自己的互动,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启发、引导自己。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朝着预设的固定答案机械地诱导,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教师也固化了自己的思维,丢掉了学生启发自己的机会,放弃了持续的反思,忽视了与原有想法的互动,这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不利影响。
在高校教学实践中,互动的观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一)建立民主、平等关系是前提
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课堂互动成功的前提。教师应抛弃封建思想,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身份参与到互动当中,引导、激励、点拨学生。教师要避免用不同的眼光、态度对待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等生”、“无背景的”和“有背景的”,因为大多数学生是尊重教师的,除非该教师的人品受到质疑。教师的一言一行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不仅自己要端正对不同学生的态度,也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建立平等的、互助的、和谐的同学关系。
(二)把握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重要的课堂互动方式之一,适度、有效的提问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通过提问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并适时改进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1.适度提问,避免滥用提问
提问的频率一定要掌握好,适度的提问可以产生正面效果,而一旦滥用提问方式,原本可以系统讲授的知识点将会被打断、减少,学生可获得的知识点也就减少;盲目地、频繁地提问,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教师只看重提问是不是对自己所讲内容不熟悉,不够专业,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正确评价,也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课堂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在适当时间有针对性地提问,如讲授新内容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归纳已学知识点。
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学生实际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提出适当难度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提示、启发、追问、反问,将学生引入其“最近发展区”。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设置不同难易度的问题。
3.多设置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灵活性强,求异性和包容性大,要求学生宽思路、大跨度,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9]。在提这类问题时,要适当延长学生思考时间。
4.要注重激发学生提问
面对新知识,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找问题、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寻找问题、观察问题、发现规律、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辩论
课堂讨论、辩论要么容易出现冷场,学生积极性低,甚至有的根本不愿参加;要么出现个别学生激情飞扬,搞一家演讲。这种互动的结果难以控制,但这种学生之间互动的模式对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合作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课堂讨论、辩论的有效性:
1.重视讨论、辩论的主题价值
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一些学术前沿或有争议的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等;二是从所学章节理论知识出发,联系实际运用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或难点[10]。
2.题目内容和角色的设计尽量全面周到
积极引导,力求实现全员互动。学生在讨论、辩论时,容易偏离主题、忽视关键问题、无从展开、出现冷场、部分学生参与不进来等。因此,教师设计的内容和角色,应力求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互动中都有自己的角色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在学生互动偏题时,教师要及时地将其思路引回主道。学生的讨论停留于表象,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时,教师可以用反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如果出现冷场,教师就得考虑是主题不适合还是学生讨论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
(四)通过有效反思实现学生与教师、教师自身的互动
教学实践中,学生同样能给予教师一些启示,他们的某些问题和观点能启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地经常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在经验中不断总结、完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准。布鲁巴赫反思教学模式分析了整个教学的动态过程,提出前反思、中反思和后反思[11],在此借鉴该模式来分析教师的有效反思。教师在教学前反思,要以上次课的反思结果为基础,对即将进行的本次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如:本次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框架?是否能吸引全体学生进行互动?在教学中反思,要仔细观察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及时调整、修正教学设计。教学后反思,即教师可以采取教学日志、典型案例剖析、课堂调查、与同事交流等方法,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对好的现象也要通过反思总结出经验[2]。
(五)选择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
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成绩由平时课堂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课堂成绩的占比也关系到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如果课堂考核仅限于点名、签到,那么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见得会提高,反而会出现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玩的现象。将课堂互动是否积极,是否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作为课堂考核的重点,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互动[12]。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需要,提出了课堂有效互动的概念与标准,认为平等性、积极性和能否促进学生发展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对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课堂互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暴露的问题有互动的形式化、随意性、不平等性及单向性等4个方面。
探讨提高高等教育课题互动有效性的保障措施,建立民主、平等关系是良性互动的前提。在互动中要注意提问的艺术、组织参与面较广的课堂讨论与辩论、课后教学效果总结反思及转变考核方式等方面是提高课堂互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魏联.论加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J].集美大学学报,2008(3).
[2]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单柳迎,阳德华.新课改背景下课堂互动刍议[J].教学理论,2010(6).
[4]刘鹏伟,刘桂台.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方式与课堂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08(9).
[5]窦跃武.浅谈成功的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J].科学之友,2010(3).
[6]夏建霞,熊加祥,徐红梅,等.如何开展课堂互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
[7]程晓樵,吴康宁,吴用军,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性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2).
[8]沈贵鹏,戴斌荣,宋素珍.初中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
[9]杜磊,刘曼,张玉杰.课堂互动有效性的提高[J].群文天地,2012(1).
[10]周文红.有效教学理念下课堂讨论策略的运用[J].钦州学院学报,2008(3).
[11]靳玉乐.反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2]李倩,叶祥北.影响大学生课堂互动的因素分析[J].科技视界,2012(12).
(编辑:张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5-0103-03
作者简介:陈国民(1974-),男,博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00)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石油地质。
收稿日期: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