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明,金 磊,张 政
全国重大传染病防控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施 明,金 磊,张 政
新发传染病和未来传染病;热带传染病与突发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治疗与免疫重建;国际维和与疾病防控
2016年6月25日至26日,全国重大传染病防控高峰论坛暨全军传染病第十四次学术会议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和全军3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本次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全军传染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和全军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承办。此次高峰论坛的主题为“职责与担当,挑战与机遇”。会议围绕以下几个专题进行报告和交流:①重大传染病的前沿论坛;②热带传染病与新发突发传染病;③病毒性肝炎;④AIDS;⑤细菌性感染相关疾病。
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威胁,来自国家CDC传染病所的徐建国从“微生物与国家安全”的高度,详细介绍了1983—2002年的20年间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概况和病原学研究,以及2003—2016年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研究概况,总结了其流行病学规律,全面阐述了我国科学家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徐建国指出,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传染病特别是各种人畜/人禽共患病规律和谱系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每1~2年就要应对1~2种新发突发传染病,新发突发病原体的范围不断扩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候鸟迁徙数据和媒介生物普查可以对未来新发传染病进行预测。徐建国还对我国在发现新病原体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做了阐述。
在传染病病原体侵染机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国家CDC高福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团队研究“埃博拉病毒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侵染宿主细胞”的新机制,提出了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的第五种融合触发模式。高福团队利用结构生物学X-ray晶体解析技术,阐明埃博拉病毒和宿主细胞识别复合物的精细3D结构,为研发干预药物等奠定了科学基础。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王福生系统分析了免疫细胞治疗AIDS的研究历史、存在的困难、发展机遇和最新的突破。王福生指出,抗病毒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是治疗AIDS的3大重要治疗手段。针对极晚期患者、免疫重建失败患者和发生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等难治性患者,更要综合应用这3个方面的治疗方案,才有可能使患者得到康复。临床功能性治愈的关键是:一方面抑制病毒复制,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减少甚至清除体内的病毒储存库。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的诊治在传染病的临床收治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FUO的临床难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指出,FUO病因诊断很重要,对各科医生都可能是一种挑战。李太生特别强调,诊断病因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束缚,表面现象有时是假象,处理FUO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①注重病原学检查;②在查明病因之前注重支持性治疗;③注重患者的耐受和可能的风险;④病因未明之前慎用激素;⑤重视病史和体格检查;⑥警惕药物诱发的发热;⑦注重病理学检查。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毛青介绍了近20年来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产生的危害。指出医院是发现、隔离和治疗患者,切断传播途径的最前沿阵地。毛青介绍了综合性医院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策略:医院应做好日常院内感染防控;提高医务人员早发现、早诊断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能力;充分发挥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的作用;准备好各种应急预案;做好人员防护和物资储备;疫情发生后,按照预案进行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
第二军医大学热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系潘卫庆介绍了热带传染病研究的若干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指出随着全球一体化,热带疾病的蔓延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挑战;提出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热带病防控的措施及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抗药性疟原虫地域分布特征,以及新出现的耐药病原菌对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构成的严峻挑战。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赵敏对常见的热带病以及被忽视的热带病的诊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了预防和控制被忽视的热带病的5项战略。在鼠疫杆菌研究方面,军事医学科学院杨瑞馥介绍了他们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基因功能研究,揭示了鼠疫杆菌历史流行的传播规律,建立了新的基因分型技术和溯源数据库,为深入认识该菌的致病性奠定了基础。在国际维和与疾病防控方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病教研室孙泳涛介绍了我国援非医疗队的情况,指出“援外医疗行动,不仅是对外援助,更是将我国的疾病防控外推至最不发达国家烈性传染病防控的最前沿”。
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学研究方面,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计委重点实验室袁正宏介绍了HBV cccDNA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乙酰化修饰等表观遗传学与cccDNA的关系,提出HBV“抗原富集期”、“DNA富集期”和“潜伏期”的3阶段模型。袁正宏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为评价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库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加深了对HBV生活周期中cccDNA活性调控和pgRNA包装等关键环节调控的认识,为开发新型抗HBV策略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理论基础。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全军结核病研究所王仲元介绍了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排前2位的肝炎和结核病的相互关系,如何同步治疗合并感染,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性肝损伤预防的相关处理原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病科杨东亮介绍了HBV感染模型和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此领域取得的成就。
在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方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暨肝病中心侯金林提到,高质量的临床队列建设和临床研究是相关研究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未来的肝病学特别是病毒性肝病研究对临床队列的建立和随访提出了更高要求。侯金林的研究表明,基于“以终为始”的临床研究是未来研究的趋势,最终实现WHO和各大肝病学会“零传播”、“逆转肝硬化”、“肝癌减少”和“功能性治愈”的目标和战略部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暨肝病中心王贵强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药研发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未来新型治疗策略进行了展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重症医学科孟庆华介绍了肝衰并发症的管理,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 ACLF)定义的差别,阐述了ACLF的临床诊疗新进展,指出重视ACLF早期诊断、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合理的ACLF临床管理对提高ACLF的生存率有非常大的意义。
HIV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球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总数已达5900万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CDC吴尊友介绍了我国HIV和AIDS防控的最新进展和流行趋势。目前,HIV在我国流行趋势依然严峻,性传播成为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男男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新发HIV感染人群以中青年为主,与以往不同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人群中的感染率在近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吴昊介绍了HIV/AIDS早期治疗的意义及其研究策略,指出早期治疗可降低病死率,促进免疫功能重建,减少并发症风险,而不增加HIV的耐药性,并可降低传染性,因此主张对AIDS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发现就治疗。
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汪茂荣介绍了内毒素血症与Toll样受体4抗体药物研发的相关进展,阐述了内毒素的生物学特征、在严重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提出了防治内毒素的对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介绍了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及各类抗菌药物应用的临床适应证,对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北京陆军总医院肝病中心曹建彪介绍了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和肝脏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展示了他们前期的研究结果,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柏长青介绍了重症流感的临床救治原则及其相关策略,对提高重症流感的救治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为提高批量烈性传染病患者的收治能力,优化收治程序,在会议期间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还举行了一场代号为“生物盾牌—2016”烈性传染病批量收治的现场演练。演练以北京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及以该中心承担紧急收治此批传染病患者任务为背景,在收到上级命令后开展紧急收治患者的全流程实践,并进行了现场直播。演练获得了圆满成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和称赞。
本次会议主题鲜明,目的明确,与会专家层次高、覆盖面广,是一次全方位展示我国临床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在重大传染病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盛会。会议主题将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诊疗研究紧密结合,为地方与军队同行构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和学习的平台,对我国传染病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攻克重大传染病及新发突发传染病是相关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须要基础理论研究、临床诊疗研究和公共卫生研究等多个领域研究者的通力合作,须要加强协同创新,进而保障我国的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维持国家生物安全。
(2016-06-30收稿 2016-07-10 修回)
(责任编委 李 军 本文编辑 张云辉)
Minutes on national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mmit forum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503, R512 A
1007-8134(2016)04-0253-03
10.3969/j.issn.1007-8134.2016.04.013
100039 北京,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施明、金磊),临床研究管理中心(张政)
张政,Email: zhangzheng1975@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