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双百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逻辑起点
曹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方针的“双百方针”的提出,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民主建设的序幕。“双百方针”全面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基本内涵:确保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与多样性,尊重文化的自由发展与平等对话,坚持巩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逻辑起点。坚持“双百方针”,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坚定国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双百方针”;文化民主;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代以来,民主一直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而文化民主则是现代民主的重要内容。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极其重视民主建设。建国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借鉴全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方针。“双百方针”蕴涵着文化民主建设的真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逻辑起点。坚持“双百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变方向。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随着中国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建设的任务转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要求党要结合中国历史与现实,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针,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
1950年,围绕京剧的兴废问题,理论界发生了争论:一方主张全盘继承,另一方则认为应予坚决取缔。对此,毛泽东为戏剧界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秋,全国文联在北京召开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提出,要将毛泽东指导戏曲工作的“百花齐放”原则,作为中国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大方针。此时,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对上层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作用。随着新旧思想的不断交锋,党中央认为,在文化战线上,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和清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唯心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1954年到1955年,中共领导并组织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活动。1955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各个学术和文化领域中清除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任务,不是短期的批判运动所能解决的,必须以长期的努力,开展学术批评和讨论,才能达到目的。”[1](P288)这表明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在不断地践行发展民主作风,着力构建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内文化生态空间。客观上,这也为新中国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1955 年下半年开始,农业合作化步伐加快。1956 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原定 15 年左右完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在 1956 年夏秋之交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得以确立。“二战”结束之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和文化逐渐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先导力量。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建国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科学技术层面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时代对党和人民提出的要求。1956年1月14日,党中央组织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对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指出,国内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次解放运动,使广大知识分子放下了思想包袱。
就在中国快步迈进社会主义道路时,国际形势风云突变。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震动。毛泽东虽不赞同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肯定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问题的揭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认为这也是“一场‘解放战争’”,“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2](P127)。在谈到苏联在思想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时,毛泽东指出:“思想控制很严,胜过封建统治。一句批评的话都不能听。”[2](P127)苏联在文化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不断暴露,客观上促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考虑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时,必然会“以苏为鉴”,以从根本上保障中国文化发展中所必须的民主、自由与开放。综合考量国内外的各种情况后,1956 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2](P54)这是“双百方针”的首次提出。同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中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表明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逐步认清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以民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文化建设道路。以“双百方针”的提出和确立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在讨论文化建设时,指出要深入贯彻“双百方针”,并积极地将其落实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3]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了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新的保证……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这是有利于我们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的方针。”[2](P278-279)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双百方针”的积极意义不断彰显;然而,由于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实际工作中,我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主义文化民主建设,在一段时间内背离了“双百方针”,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了弯路。直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才逐渐恢复。时至今日,坚持“双百方针”,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依旧是我们面临的长期任务。
文化民主是相对于文化专制而提出的,其本质是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一种历史过程,不同文化间必然存在碰撞和交融。文化民主的基本内涵是确保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性,尊重文化发展的自由,以平等的对话精神去处理不同思想文化间的冲突。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4](P98)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中国的文化民主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民主集中的方式逐步铺展开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诠释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路径,是“文化民主的中国式表达”[5]。
“双百方针”以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为前提。毛泽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应该倡导自由,“但是这个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这个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2](P208);在文化建设上,要“采取有领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P253)。“放”与“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的:“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不怕错误的争论,不怕有毒素的东西;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批评批评者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2](P278)只有坚持“双百方针”,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无论何时,贯彻落实“双百方针”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如此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
“百花齐放”确保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把每一种文化都比喻成一朵花的话,那么,“百花齐放”所要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是由无数朵花组成诸多花坛,再由诸多花坛构成的一个大花园。如果说,我们要尊重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的话,那么,我们同样也应该尊重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以政治手段强制地消除某些文化或推崇某些文化,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马克思在批评文化专制主义者时说道:“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4](P111)坚持“百合齐放”的方针,就是允许各种文化在中国发展与传播,无论是“玫瑰花”还是“紫罗兰”,只要是花,我们就应当给予其自由发展的土壤,使中华民主的文化大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毛泽东反对文化的单一,倡导文化多样:“如果大家都画一样的画,都唱一样的曲调,千篇一律就不好了,就没有人看,没有人听,没有人欣赏。”[6](P226)党之所以要提倡“百花齐放”,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使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元素。
“百家争鸣”尊重文化的自由发展与平等对话。要争鸣,就要使得各种文化在自由发展的同时,拥有其独立的话语权,不同的甚至是相对立的思想观念,可以共存并开展辩论。毛泽东指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2](P229)按照这种要求,“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的文化氛围,应该是自由、活泼、团结、有序的。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在号召进一步贯彻落实“双百方针”时,提出了“四个自由”: “我们所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7](P302)“双百方针”所蕴含的自由、民主与开放意识,对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自由、文化民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与实践进入又一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体现。“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逻辑起点。坚持“双百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中国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构建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独立,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双百方针”,发扬其文化民主精神,对于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双百方针”,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为中国勾勒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美好蓝图,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的交锋与激荡,有利于思想的解放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坚持“双百方针”,能激发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双百方针”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筑。“双百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动力。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坚持“双百方针”,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中国文化的原创性、特殊性,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为人类先进文明注入中国元素。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博采众长,并使其自身得到源源不断地的发展。
坚持“双百方针”,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和人民必须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道路。“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以苏为鉴”的自觉意识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开辟出的一条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时至今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依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走前无古人的道路。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开拓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8](P11)。如果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那么,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路线就不容易被坚持下来,我们就有可能会走不该走的弯路。“双百方针”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文化民主建设,都始终需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强大的保证。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07(0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黄力之.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文化民主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4).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Two Hundred Policy”: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o Ming
(School of Marxism,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 )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e,the “Two Hundred Policy” w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s proposing opened up the prolog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at is,ensuring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diversity of culture;respecting free development and equal dialogue of culture;insisting on and consolidat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n construction of culture.The “Two Hundred Policy”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the “Two Hundred Policy” is only way to construct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of Chinese nation and strength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wo Hundred Policy;cultural democracy;the socialism culture construction;the sinicization of Marism
2016-07-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116)
曹明(1991-),男,湖北黄州人,硕士研究生。
D24
A
1673-1395 (2016)09-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