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舒文,杨明英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机遇与挑战
——我国丝绸行业展望
金舒文,杨明英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丝绸起源于中国,是一种舒适健康、高贵典雅的面料,同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然而,近年来,由于出口价格连年下滑、国内市场疲软、缺乏自主品牌等原因,我国丝绸行业发展滞缓,丝绸行业面临着挑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内市场购买力强大,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我国丝绸行业又充满了机遇。本文在搜集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丝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议。
丝绸;丝绸行业;丝绸文化
丝绸的生产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新石器时期的半个蚕茧,说明早在距今约56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利用蚕茧了。西汉(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开拓丝绸之路之前,丝绸的消费一直局限于东亚地区,从西汉时期起中国的丝绸不断销往国外,以致举世闻名。这条贸易道路即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1]。
丝绸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件产品,对华夏文明的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丝绸故乡的杭嘉湖地区,随着丝调之路的不断发展也一度成为中国最富饶的地区。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丝绸制造中心,然而在出口疲软、内需不足、产业层次低下的形势下,我国丝绸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滞缓。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在2015年12月15日举办的2015中国丝绸大会上发表演讲,分析了丝绸行业的发展现状:“从近10年世界丝绸发展情况看,国际茧丝绸生产加工重心已经逐步从国外转移到国内。我国茧丝绸产业已从原来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比较单一的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丝绸印染、丝绸服饰、丝绸针织、丝绸服装、丝绸家纺等产业链配套完善的生产体系。但长期以来,我国丝绸企业以原料初级加工为主,我国的丝巾和领带在国际市场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丝绸服装品牌,这是我们的短板和软肋,也是我们的潜力所在。如何结合市场消费潮流,优化产品结构,以丝绸服装终端产品为突破口,提升服装经济贡献率,全面打开丝绸行业生存空间,是关系到整个行业发展的出路问题。”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我国不少企业已经根据形势采取了举措。杨永元会长在丝绸大会上也肯定了2015年中,我国一些丝绸企业在克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式,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例如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多元化发展等方面所做的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绩。[2]振兴一个产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这其中将充满艰难,但获得的回报也最为丰厚。
2.1 发展国内市场
由于出口价格连年下滑,中国丝与绸的出口近年来陷于量升价跌的怪圈。据海关统计,2015年1~11月,全国真丝绸商品出口25.47亿美元,同比下降10.45%;真丝绸缎出口数量12254.9万米,同比下降14.28%,金额6.9亿美元,同比下降17.06%,单价下降3.26%,其中坯绸出口数量9156.39万米,同比下降16.44%,出口金额4.69亿美元,同比下降19.35%,单价同比下降3.58%;丝绸服装及制品出口13.66亿美元,同比下降5.5%,其中真丝绸服装出口7574.13万件,同比下降7.37%,金额9.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单价同比增长9.44%[3]。在国际丝绸消费逐渐趋弱,国内消费增加的经济新形势下,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讲成为支撑我国丝绸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面对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我们的丝绸必须尽快从出口导向型转变出来,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
国内市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首先,从购买力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购买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去年国庆为例,仅国庆黄金周7 d,就有约40万名中国大陆游客前往日本旅游,在日本消费达到1000亿日元[4],约合52亿人民币左右。从消费信心来看,2016年2月3日公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尼尔森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107,仍为全球最高水平。丝绸属于较为高端的产品,那么我国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消费能力如何呢?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于2014年11月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约计1020亿美元。综上所述,我国国内市场购买力巨大,消费信心强,对于高端商品的购买倾向也十分强烈,华丽又不失舒适的丝绸产品似乎应当饱受欢迎[5]。
然而现况却是,虽然我国消费者买走了全球近一半的奢侈品,其中只有280亿美元的消费发生在中国境内,境外消费额却高达73%。这其中有消费观念的因素,也有产业自身滞后、缺乏竞争力的原因。看到这样惊人的数据,丝绸行业工作者必须加强反思。面对这样庞大的市场,我们如果依旧一味顾着加工制造,而不自主创立品牌,或者不跟上时代的步伐,生产时尚前沿的产品,实在错失了大好机遇。
2.2 品牌带动升级
多年来,我国的不少丝绸企业习惯了出口贸易稳定的方式、简单的流程以及更小的风险,以至于一些丝绸企业更愿意与国外客户进行贸易协作,而不太愿意和内销客户发展成为贸易伙伴,更不用说发展自身的产品和品牌。导致我国的丝绸行业曾进入“有产品却无品牌,有品牌却无知名度”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拥有原料生产供应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却成为了廉价工厂,高额利润被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企业获得[6]。为此,自2002年起,中国丝绸协会开始注重高档丝绸标志批准注册工作,2004年将“茶花”、“万事利”、“富润”、“金富春”和“鑫缘”这五种品牌的全真丝丝绸产品列为“中国名牌”,并授予首批十七家企业高档丝绸标志使用权,说明中国丝绸业已走上以品牌推动产业升级之路。在2011年商务部发布的茧丝绸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民族品牌的要求,指出到2015年期间要打造10个民族自主品牌,弘扬民族丝绸文化[7]。2015年3月,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组织了“丝绸行业”优秀品牌评选活动,授予了“万事利”、“金三塔”、“鑫源”等十个品牌“十大丝绸品牌”的荣誉称号[8]。这一系列的举措旨在鼓励我国丝绸行业树立品牌意识。
然而究其根本,品牌是“打”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品牌带动产业升级之路还很长,对于我国丝绸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谁率先把品牌打响,谁就将站在行业制高点[9,10]。国内的丝绸品牌与爱马仕等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无论是企业的积淀还是市场经验上都相去甚远,但我们完全没必要望而却步、失去信心,再大的品牌都是从默默无闻开始,依靠着一代代人的苦心经营而站稳根基的。浏览了一些国内品牌的官网或者旗舰店之后,笔者对于我国丝绸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出以下一些参考的意见与建议:
(1)重视设计与推广。不少品牌的丝绸服饰样式还是较为陈旧单一,而“时尚”恰恰是高端市场的主旋律,可以聘请知名设计师进行服饰设计,以此提升品牌形象,亦可举办设计大赛、设计展,吸引国内外时尚爱好者[11]。同时,好的宣传与推广手段也是重要的环节,很多时候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情怀。纵观国际知名品牌,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品牌故事和品牌特色。在提升制造水平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设计和宣传推广环节,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完成。
(2)发扬本土长处,彰显文化底蕴。我国是丝绸的起源地,我们注定对于丝绸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例如丝绸与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息息相关,在我们能解读的两千多个甲骨文文字中,近三百个文字与丝绸有关联,从对甲骨文货币的“币”字研究中发现,丝绸在当时便已作为一种货币,更在数千年里起到了价值尺度和支付贮藏的功能。丝绸还能与我国的扇文化、刺绣工艺等传统结合,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魅力。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成为品牌扎根的沃土,企业应当积极地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将其展现于世界面前[12]。
(3)扩大目标市场。从一些品牌的产品设计来看,或许更适合中老年消费者穿戴或是作为商务礼品馈赠。事实上白领、学生等较为年轻的群体也十分注重生活品质,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年轻群体作为目标市场,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市场的可持续性。
(4)不懈创新。2014年11月,苏州大学与吴江飞翔印染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超临界CO2流体无水绳状染色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系统项目”等五个丝绸项目获得“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2015年10月,中国丝绸协会与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组委会联合开展了“2015中国四季丝绸面料创新设计大赛”评选。创新永远是品牌生命力的源泉,面料创新和属性改良,以及一些新奇的设计都是创新的体现,将带来巨大产品附加值。
2.3 整顿市场秩序
丝绸的特点是具有任何材质都无法比拟的舒适性、安全性,具有抗紫外线等保健功能[13]。然而一些不法生产经营者为获取不正当高额利润,以伪劣产品和侵权仿冒畅销品牌产品侵入丝绸市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破坏了丝绸产业公平竞争环境和正常的市场秩序,这样的现象在电商飞速发展的今日尤为严重[14]。没有分辨能力的消费者购买丝绸时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这样的信息不对等导致的后果是致命的。首先,当丝绸类商品中掺假现象严重时,有的消费者会选择不购买;有的消费者购买了“廉价”的仿冒丝绸产品,使用体验必然不佳;有的消费者购买了价格合理的丝绸产品,这类商品中也存在着不少比例的假货[15,16]。例如《宁波新闻》报刊2015年8月5日报道,宁波的孙女士在天猫商城一家品牌旗舰店购买的199元的真丝围巾,检测结果显示真丝含量为零,而这家所谓的旗舰店不仅在商品介绍中附有丝绸与仿冒材料的对比图,还标注“假一赔万”。对于花了合理价格购买了假货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或许会认为丝绸制品“不过如此”,而真相或许是他们从未使用过真正的丝绸!
我国消费者追捧进口商品的原因之一也是认为进口商品品质更有保障。消费者的不信任是我国许多行业面临的困境,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国产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我国乳业至今未能完全摆脱此事件的阴影[17]。假冒的丝绸产品或许不会危害消费者生命安全,但也足以打击消费者购买欲,使整个市场陷入低迷[18]。
因此,对于丝绸制品而言,整顿市场秩序是发展国内市场的前提,是品牌带动产业升级的保障[19]。只有当消费者能确保买到货真价实的丝绸,他们才敢买,当使用过丝绸产品,感受到了其相较于其他布料的优越性后,才乐意买。因此,应当加强市场监管,鼓励行业内部互相监督,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积极研发便捷且可靠的鉴定技术。2014年10月新华网浙江频道报道了一种浙江检验检疫局丝检中心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快速无损真丝检验技术,可对含真丝产品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除了能检测真丝产品的真伪之外,还能检测出真丝混纺产品的其他纤维成分[20]。若此技术有足够准确性,同时足够便捷,可运用于市场监测,消费者将真正做到买得放心、买得安心。
丝绸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布料,其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未减弱分毫。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及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战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我国丝绸行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振兴丝绸行业,不仅是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也是振兴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丝绸必将成为中国一张历久弥新的名片。
[1]段渝,冯永德.中国丝绸起源时代古史考[J].四川蚕业,2014,42(1):55~56.
[2]钱有清,刘文全,柳恩见.中国茧丝绸行业2014年运行分析与2015年展望[J].丝绸,2015,52(6):74~80.
[3]2015年1-11月丝绸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4]钟玉岚.国庆节40万中国人在日本消费1000亿日元.新华网.2015(10).
[5]彭鲲鹏.我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1,35(5):39~42.
[6]李朝胜.接轨、创新、开拓“中国丝绸品牌”之路[J].江苏丝绸,2012(3):1~3.
[7]付泽伟.万事利集团丝绸文化品牌战略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
[8]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十大丝绸品牌”集锦[J].江苏丝绸,2015(2):19~21.
[9]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05):25~31.
[10]于春玲,郑晓明,孙燕军,等.品牌信任结构维度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7(02):35~40.
[11]钱洁.浅析丝绸服饰品牌的创新发展策略[J].山东纺织经济,2015,(12):53~55.
[12]陈洁,陈玉红.丝绸文化在丝绸品牌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J].丝绸,2013,50(09):70~74.
[13]杨明英,朱良均,闵思佳.丝绸服饰的舒适性保健性[J].中国蚕业,2000(3):34~35.
[14]宋丽娟.丝绸产品鉴别及洗涤方法[J].中国标准导报,2004(2):13~14.
[15]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4(01):56~65.
[16]蒋廉雄,卢泰宏.形象创造价值吗?——服务品牌形象对顾客价值—满意—忠诚关系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4):106~114.
[17]王鹏,庄贵军,彭茜,等.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消费者国货意识及国产品牌态度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2~27.
[18]纪宝成.论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01):26~32.
[19]李忠艳.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J].商业研究,2004(11):135~137.
[20]佚名.快速无损检验真丝技术首次亮相真假丝绸30s就能验明正身[J].丝绸,2014(11):82~82.
Revival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Outlook of Silk Industry in China
JIN Shu-wen,YANG Ming-y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Silk is a comfortable and elegant fiber fabric having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China is origin of silk. Recently,falling export price,weak domestic market and the lack of independent brands are becoming great challenge in Chinese silk industry.Meanwhile,people have stronger purchasing power and tend to pursue high quality of lif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se are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ng Chinese silk industry.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Chinese silk industry and proposed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silk.
Key words:silk;silk industry;silk culture
S88-9
A
0258-4069[2016]03-007-04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2-ZJ0402)
金舒文(199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E-mail:jinshuwen@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