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以中国茶叶博物馆探索实践为例

2016-03-24 05:20应玉萍
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应玉萍

(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 310013)



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以中国茶叶博物馆探索实践为例

应玉萍

(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 310013)

摘要西湖龙井茶是全世界茶叶中的珍品,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茶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切实做好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

关键词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孕育出了六大基本茶类。原产自杭州西湖区一带的西湖龙井茶,素有“绿茶皇后”的美誉,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手工加工工艺、别具特色的品饮方式,声名远播海内外。

2008年6月,“西湖龙井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西湖龙井制作技艺以及文化内涵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现阶段,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

1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源流及文化内涵

1.1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渊源

龙井茶得益西湖而出众,西湖亦因龙井茶而更具魅力。西湖群山自古植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灵隐和天竺在宋代时仍然是西湖的主要产茶区,当时以“香林茶”、“宝云茶”和“垂云茶”最为人称道,屡见于文人笔下。这三种茶分别产于下天竺香林洞、葛岭宝云山和宝严院。元代,虞集在《游龙井》一诗中提到:“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提及龙井所产茶的颜色与采摘时间,这是龙井茶发展史上的重要资料。龙井茶真正扬名得益于明代朱元璋的“罢造龙团”之举,这为西湖茶区早已流行的散形叶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里指出:“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清代,龙井茶(明代已是贡品)声誉益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龙井茶的采摘与炒制,并品饮龙井茶。他不但钦点了“十八棵御茶”,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把龙井茶推举为天下名茶之冠。进入民国后,龙井茶的产区范围有所突破。1920年,杭州西湖龙井茶根据品质和产地不同,划式分为“狮”、“龙” 、“云”、“虎”4个字号,从此西湖龙井茶形成了不同的品类,在品质上各具特色。

1.2西湖龙井茶的文化价值内涵

西湖龙井茶从自然与历史中走来,凝聚着西湖灵秀山水与人文精华,极大地丰富了西湖文化的内涵。历代名人记叙咏赞龙井茶的诗文、绘画、书法、歌曲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唐宋时期,许多杭州的地方官员和文人雅士,如白居易、范仲淹、蔡襄、赵抃、苏轼等,为杭州留下了许多茶事佳话和历史遗迹。白居易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煮茗,现韬光寺内还有当年“烹茗井”的遗迹。北宋高僧辩才住持天竺寺和龙井寺期间,与多位名臣、名士交游,与苏轼、赵抃交情尤厚。他们烹茗品茗,赋诗论道,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明代是我国古代茶学研究最为鼎盛的时期,茶书纷纷涌现。许多文人士大夫对龙井茶青眼有加,在田艺蘅的《煮泉小品》、许次纾的《茶疏》、高濂的《遵生八笺》、屠隆的《龙井茶歌》和陈继儒的《试茶》等名篇佳作中均有对龙井茶的赞赏。龙井茶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龙井茶前所未有地获得最高统治者的垂青,帝王的喜爱进一步扩大了龙井茶的知名度。清代文人对龙井茶也赞赏不已,为龙井茶撰写了不少诗词歌赋,使龙井茶的文化积淀更为深厚。

可以说,诸多名茶如过眼云烟,唯西湖龙井茶名重于世!

2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湖龙井茶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茶为载体播文化,使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还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不同领域交融,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

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群体和团体随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本身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该“公约”对此定义还有具体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国务院于2008年6月公布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入选(序号:931,编号:Ⅷ—148)。西湖龙井茶的制作过程工序繁复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对茶叶制作技艺水平要求非常高,为其它制茶类制作工艺所不具备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加工制作工艺包括多个步骤,分别为:采摘—摊放—杀青—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收灰贮存等8道工艺。

从采摘的角度而言,西湖龙井茶青要求“早”、“嫩”、“勤”。元代诗人虞集的诗《游龙井》栽:“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表明杭州西湖龙井茶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采摘时间宜早,尤以“清明节”前在手和加工的西湖龙井茶品质最优,誉为“明前茶”;二在节气“谷雨”之前采摘和制作的茶叶,则称为“雨前茶”。杭州西湖龙井茶生产与大自然紧密相关,茶叶额品质受到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阳光等的影响很大;在不同气候或者季节采摘的茶叶,在形态特征内在品质成分不同,经验丰富的茶师可以根据原料和气候不同,选择最适宜的制作方法,使茶叶品质发到挥极致。除此之外,杭州 茶的采摘非常强调芽叶的细嫩及完整,极品明前西湖龙井茶芽叶细小,每斤干茶要用4万个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细嫩芽叶加工而成,形成外形“扁、平、光、直”的风格,极为名贵。

从加工的角度来说,西湖龙井茶的传统加工方式为纯手工,在手工炒茶制作过程中,炒茶师根据手中茶叶大小、软硬程度、茶坯成型程度和茶叶含水量情况,借助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十大手法”,灵活变化,调节力度,在特制铁锅中完成。时至今日,西湖龙井茶的加工也已逐步走向机械化,手工炒茶技术面临失传的危机。

3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

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抢救、保护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中国茶叶博物馆在龙井新馆区建设过程中,在加强宣传、对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3.1加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继承了先辈茶人师傅的手工技能和文化记忆,为了使其继续得到传承,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开发并推广了龙井茶的机械加工装备和工艺,使得全程手工制作的工艺成为稀有,甚至面临灭绝,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迫切。

“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将全程手工技艺保持并得以发扬,在传承和保护先人的制茶技艺和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根”,这就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达到的状态和要求。

3.2开展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广泛收集并建立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史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各种档案资料,构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通过多种保存和传承,使微观研究成果结合大数据资料,为弘扬和传播茶文化提供有力支撑。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档案资料搜集包括:手工加工的茶叶样品、传统民俗茶艺表演的图片资料、西湖龙井茶生产相关的农具、茶叶加工制作用具、茶歌乐谱、茶舞图片录像、茶史文化遗迹、老茶人老茶师回忆录的文字和录音资料、传统手工制茶过程以及泡茶饮茶程序有关的录音、录像等。中国茶叶博物馆在龙井新馆区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极展开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西湖龙井茶专题展厅于2015年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新馆区建成落地,场馆面积206平方米,主要内容包括龙井茶的制茶工具、历史文化、产业工艺、人文往事、茶艺茶俗等多方位展示了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

3.3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向来是国内外游客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时想要了解的热点。中国茶叶博物馆地处“茶都”杭州且地处西湖龙井茶一级产区,有必要也有责任做好介绍与宣传工作。西湖龙井茶专题展厅的建立,构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展示的平台,能进一步较好地向社会各界展示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的精粹。然而,欲切实做好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工作,必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存和宣传开始,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唤醒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社会群体和个人知道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真实价值,逐步形成全社会都关心、爱护西湖龙井茶非物质遗产的良好氛围。

4结语

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专业人士共同探索和努力。中国博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茶和茶文化专题博物馆,在如何做好保护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我们更广泛呼吁全社会各界、各社团和个人都能广泛参与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乐素娜,郭丹英.试论对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杭州文博,2007,(1): 3.

2方金华.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4):23-28.

3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江西社会科学,2006,(1):33-37.

4许咏梅.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实施10年后:现状与思考-基于龙井村、翁家山、满觉陇的调查. 茶叶,2012,38(3):158-164.

5黄海涛,余继忠,周铁锋,崔宏春:鸠坑种原产地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 茶叶,2010,36(4):219-220.

A discussion on how to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st Lake Longjing Tea

YING Yuping

(China National Tea Museum, Hangzhou 310013)

AbstractWest Lake Longjing Tea is a treasure in the tea world,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West Lake Longjing Te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 culture. The rescu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st Lake Longjing Tea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Key wordsWest Lake Longjing Te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收稿日期:2016-04-01

作者简介:应玉萍(1975年-),女,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分管行政后勤、茶文化培训、商业、信息化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TS2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8921(2016)02-108-0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