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话语的建构

2016-03-24 05:07:57李增添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构

李增添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州 510225;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275)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话语的建构

李增添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州 510225;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275)

摘要:我国领导人的政治话语具有权威性,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声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通过把握现实国情来讲述国家建设的依据,通过坚持理论自信来阐释国家建设的路线,通过解析实践问题来谋划国家建设的布局,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明确国家建设的任务,通过弘扬爱国精神来凝聚国家建设的力量,通过协调国际关系来改善国家建设的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话语的重要建构者。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话语;建构

话语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力量。我国领导人的政治话语具有权威性,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声音。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话语随着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建构的话语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借助各种资源诠释国家建设的依据、路线、布局、任务、主体和环境等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话语的重要建构者。邓小平国家建设话语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成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提升了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支撑。

1通过把握现实国情来讲述国家建设的依据

国家建设话语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建构需要置于特定的时空、现实的国情之中。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对国家所处在的阶段、所拥有的条件、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系统分析。

1.1国家建设要认清现实国情

这强调把握现实国情的重要性,既是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逻辑演绎,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邓小平非常重视科学对待中国国情,强调要从现实国情出发搞建设。现实国情包括国家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是国家建设所必须考虑的要素。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必须看到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重要特点[1]163-164。除此之外,他在各种重要场合多次指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即便如此,邓小平毫不掩饰我国客观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他在会见外宾时多次谈及我国国情状况。1980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社论撰写人访华团时说:“我们必须认识中国的现实,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来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也要根据现在中国的薄弱基础来决定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2]644事实如此,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等人摆脱一切框框的束缚,真正弄清现实国情和尊重经济规律,及时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和步骤,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建设规划。

1.2国家建设要以现实国情为依据

这明确把握现实国情的目的,在于揭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特征,进而制定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如果辩证地讲清楚了现实国情,既可以让国民了解国家建设的条件和基础,又可以提升国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信心。1985年5月,邓小平会见葡萄牙总统拉马略·埃亚内斯时指出:“我们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我们潜在的力量是大的,这也就是我们以后能搞好的一个依据。”[3]1049这就是说,我们要充分相信,按照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来开展国家建设,就会获得成功。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从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中找答案,也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因为每个国家的发展经历、文化传统、国际地位等情况各有不同,这些需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那么,中国的最大国情是什么?邓小平等人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发展程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逐步提出和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4]258可见,邓小平在建构国家建设话语之时,注意通过把握现实国情来说明国家建设的依据,用事实说话,增强话语说服力。

2通过坚持理论自信来阐释国家建设的路线

国家建设话语的自信表述,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诠释国家建设的路线,以证明现行的国家建设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

2.1国家建设要靠实事求是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当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为社会成员所接纳,全社会形成了国家建设的共同理想信念,这个国家建设目标和任务就能够顺利实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等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了实践检验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群众路线。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143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美国学者傅高义评价说:“邓小平在1982年9月开始使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说。这个宽泛且模糊的巧妙概念完全符合邓小平的基本思路:即扩展可以被接受的意识形态框架,使国家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5]452虽然党的十二大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外国人看来显得有些“宽泛且模糊”,但这一命题确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守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等人的理论自信。可以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国家建设政策的保证,国家建设要靠实事求是。

2.2国家建设要靠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邓小平是这条路线的权威诠释者:“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4]64这可以理解为,国家建设的政治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了更好地让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和接受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巧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做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早在1978年9月,邓小平就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128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对外开放的重要决策,即是为了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979年3月,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要讲话加以补充,强调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因而这条政治路线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党的十三大时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可以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建设的生命线,国家建设要靠基本路线。同时,邓小平认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结合国家建设实际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也可以说国家建设要靠群众路线。可见,邓小平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群众路线来阐释国家建设的路线,坚持理论自信,增强话语生命力。

3通过解析实践问题来谋划国家建设的布局

国家建设话语是为引领中国进步而发生的,其建构要有问题意识和大局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找到解决实践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路径。

3.1国家建设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布局的认识,是随着国家建设实践的发展而深化的。邓小平最先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后经实践检验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三位一体”布局。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扭转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倾向,应对精神颓废等社会问题,中央领导人开始谋划国家建设布局。1979年3月,邓小平就说:“中国式的现代化……这里问题很多,需要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也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1]164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了物质文明建设的关键步伐。同时,注重从理论上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思考和探索如何开展国家建设的问题。1981年1月,邓小平会见日本参议员代表团时指出:“‘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精神上的问题很多,所以搞现代化要增加精神文明的内容。”[3]705邓小平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建设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社会全面进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概念,这可看成是“三位一体”布局的雏形。正如党的十五大所总结,邓小平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列基本问题,在政策上涵盖了实际工作中的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军事和外交等多个领域。

3.2国家建设要创造国家统一和国防建设新局面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坚定意志。邓小平善于思考、深入分析,“他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我们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6]这一科学构想确实是为了解决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主权和政权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参加国庆活动的外籍华人科学家时指出:“‘一国两制’,马克思没说过,世界历史上没有过。这是我们从实际遇到的问题即香港问题、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大陆十亿人口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允许部分地区实行特殊政策,继续搞资本主义。”[3]997而国防现代化本身就是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然纳入了邓小平的“国家建设大局”。国防和军队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强支柱。1984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发表题为《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的重要讲话:“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4]99这样做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建设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实力提升,实属有百利而无一害。可见,邓小平建构国家建设话语的态度严谨、思维慎密,通过分析研究实践问题来谋划国家建设布局,找准中国问题,增强话语吸引力。

4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明确国家建设的任务

国家建设话语本身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建构离不开历史资源的支持、历史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结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来阐释国家建设的目标、目的,论证社会主义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4.1国家建设要总结本国的历史经验

研究和解决国家建设的具体问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新时期国家建设理论的提出要靠总结新中国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人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等问题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新中国建立30年的曲折发展,虽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基础,但也存在生产力发展较慢的根本问题。1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九五八年,我们犯了错误,搞大跃进……接着又搞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灾难”“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1]311-314鉴于历史的教训,邓小平注意对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把错误的、失败的经验变成国家发展进步的财富,并及时把历史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1981年6月,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明: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就是带领全国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致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7]166。进而,1982年党的十二大决定“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4.2国家建设要借鉴外国的历史经验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领导人没有弄清这个问题,先是学习“苏联模式”,后又提出“以苏为鉴”,但还是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挫折。1985年8月,邓小平论证“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重要命题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4]139历史表明,单一的计划经济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改革要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经验。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要通过改革来发展生产力。同时认为,要积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三百多年发展的经验,但绝对不能照搬;要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比较世界资本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提出“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4]370。这样通过历史比较、制度比较,坚定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道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和决心。可见,邓小平建构国家建设话语之时,注重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增强话语解释力。

5通过弘扬爱国精神来凝聚国家建设的力量

国家建设话语要为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认同,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社会思潮、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来凝聚国家建设的力量,推动国家建设话语的大众化。

5.1国家建设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国家建设,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传统和爱国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依靠力量。这就需要结合新形势、新问题论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意向性。为此,邓小平强调“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侵蚀腐化。”[1]369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国家建设的依靠力量。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汇合成国家建设的磅礴力量;要坚决反击国内外敌对势力污名化、妖魔化社会主义中国的观点和倾向,维护好国家建设的良好形象。1990年9月,邓小平会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谈及国际局势时说:“现在是个机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人心。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对于西方的那些‘反响’,我们不在乎。”[3]1321这是告诉人们,一个国家越是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是遭受其他国家的非议和指责,就越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依靠人民群众的经验、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国家建设的各项任务。

5.2国家建设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建设成长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党派关系等丰富和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大团结,形成国家建设的最大合力。关于团结国内同胞,邓小平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4]111关于团结国外同胞,邓小平说:“我们欢迎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参与这个具有前景的事业。”“我相信在国外的华侨、华人是会热心支持我国的建设事业的。”[4]162这两方面都包含了弘扬爱国精神,以“中华情结”推动国家建设。邓小平还经常强调“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维护和发展国内安定团结的局面,促进国家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国家建设目标实现与否,取决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的劳动贡献,有赖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有赖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可见,邓小平在建构国家建设话语之时,注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国内外各族同胞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增强话语凝聚力。

6通过协调国际关系来改善国家建设的环境

国家建设话语有时要面向国际社会,其建构要有所考虑外国人如何理解和认同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国家领导人讲话、国际交往、外交宣传等方式来传播中国和平发展、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国话语。

6.1国家建设要有正常的国际关系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曲折发展,在贸易、金融和科技等方面的交往状况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历史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国家建设要有正常的国际交流,以吸收世界各国的有益成果。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改善同其他大国的交往、与它们的领导人建立切实可行的关系时,邓小平扮演着核心角色。”[5]641-644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为了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历次出访中不厌其烦地强调中国还比较落后,希望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那里得到技术和专门知识”。他在出访新加坡时盛赞该国“管得严”“社会秩序算是好的”;在出访美国期间声称愿意“了解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吸收所有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出访日本时留言说:“向伟大、勤劳、勇敢、智慧的日本人民学习、致敬”[8]352-357;在出访马来西亚时则表示“要借此机会了解和学习马来西亚人民建设国家的经验,加强两国的友好合作”[2]425。邓小平这些讲话既强调中国需要学习外国的优秀成果,又表达中国需要友善的国际朋友,为中国赢得了正常的国际关系。如此,邓小平成为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形象代言人”,成为世界各国和著名政要的“知心好朋友”,从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6.2国家建设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形成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一直面临外部形势的较大压力。邓小平从国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审慎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逐渐形成了中国“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早在1978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阿拉伯利比亚代表团说:“我们希望有20年的和平时期,好好搞建设。我们希望安定20年,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增加人民的收入。”[2]352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指出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暂时打不起来;领导中国裁减军备,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集团政治,主张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1988年10月,邓小平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时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3]1252这说明,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新秩序,既是中国人民的国家利益所在,又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可见,邓小平建构国家建设话语之时,借用自身政治身份阐述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协调了国际关系,增强话语影响力。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国家建设话语的建构,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力量与世界秩序的多维聚焦,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提供了历史范本、历史资源。当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同样需要中国话语来阐释和表达,建构和传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话语,可以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传颂于人民、传播于世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6]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1).

[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林华,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朱哲.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10]宋景堂.邓小平哲学思想新论[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

责任编辑:沈宏梅

Deng Xiao-p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Building Discours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LI Zengtian

(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t, Zhongkai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Guangzhou 510225, China;

School of Marxism,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The political discourses by Chinese leaders are authoritative, conveying the vo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Chinese govern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ng Xiao-ping, being an important builder of nation-building discourses, tells the basis of nation-building by grasping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explains the route of nation-building by insisting the theory of self-confidence, plans the layout of nation-building by resolving practical issues, clarify task of nation-building by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s, gathers strength of nation-building by carrying forward the patriotic spirit and improves environment of nation-building by coordina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Keywords:Deng Xiao-p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national construction discourse;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1-0079-05

作者简介:李增添(1982-),男,广东龙川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10024);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DJ034)

收稿日期:2015-09-30

猜你喜欢
建构
《神圣叙事与日常生活的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建构几何模型高效解题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如何建构序列化阅读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36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40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