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近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亳州乡镇为例

2016-03-24 02:47陆影高皖秋
关键词:亳州市市民化城镇化

陆影,高皖秋

农民就近市民化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亳州乡镇为例

陆影,高皖秋

通过亳州乡镇农民就近市民化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农民就近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中小城镇经济、探索农地流转市场和户籍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保障及公共资源、提升农民技能培训多元化和高效化等方面的建议,从而为加快当地农民就近市民化进程提供解决路径。

农民;就近市民化;问题;路径

农民市民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一些非农产业的城镇不断集聚而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的标志之一[1]。农民市民化包含着农民这一社会主体结构的重大转变,即从乡村向城镇转变。这一重大转变不仅指社会空间的位移,而且包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2]。由于长距离的异地迁移使农村有大量留守老人与儿童、许多乡村变成了空心村,大城市则出现公共资源紧缺等社会和经济问题。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就近市民化的现象。农民就近市民化与异地城镇化在很多方面有较大差异,迁移道路具有一定特色[3]。农民就近市民化一般指农民在户籍所在地及周边的中小城镇落户,从而实现职业的非农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以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化[4]。农民就近市民化要根据本土化和就近化的原则,加速农民非农化的过程。实现农民心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5]。“引导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域就近城镇化”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6]。

一、数据来源及调查方法

(一)亳州市基本概况

安徽省是农业和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大省之一。亳州市是安徽省劳务输出大市,每年约有150多万农民工在外务工。亳州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城,是2000年经过国务院批准新设立的省辖市,包括3县1区,分别是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以及谯城区。全市共有90多个乡镇和街道(场),区域面积大约有8 522 km2,总人口约为634.4万人。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中药材之乡。近年来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亳州市城镇化水平低于安徽省经济发达地区皖江示范区。要提高亳州市的城镇化率,需将农民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加速当地农民就近市民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数据来源及调查方法

皖北地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研究课题组对亳州市农民市民化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地调研。课题组选取了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蒙城县马集镇丁楼村、利辛县王人镇、涡阳县曹市镇作为调查样本乡镇,以抽样问卷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实地调查。在选取的每个乡镇各发放60份问卷,共发出240份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共228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率为95%。课题组通过调查和走访了解当地农民对市民化的意愿,以及在市民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受访对象基本信息有:男性人数比例为59.9%,女性人数比例为40.1%,男性人数比例远大于女性人数;16~25周岁人数比例为9.8%,26~35周岁人数比例为24.1%,36~45周岁人数比例为37.5%,46~55周岁及以上人数比例为28.6%;受访对象文化水平主要以初中文化为主,比例为44.0%,小学及以下比例为28.3%,高中或中专比例为17.6%,大专及以上比例仅为10.1%。

二、亳州市农民就近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

(一)农民就近市民化的个人意愿分析

在对农民是否希望成为城里人(市民)的问卷调查中,通过对接受调查问卷的农民对于城市生活的看法和将来定居城市的意愿进行分析。其中,35.17%的受访农民非常希望成为城里人,非常愿意市民化;54.07%的受访农民希望成为城里人,愿意市民化;10.75%的受访农民从没有想过要成为城里人,47.56%的受访农民打算落户到县城及镇;35.50%的受访农民打算落户到附近地级城市;只有16.94%的农民打算落户到省会及大城市。总体来讲大部分受访农民对城市生活还是比较向往和愿意接受的,并且大多数受访农民打算落户的城市是县城、镇和周边地级城市,受访农民大多数愿意就近市民化。

(二)农民就近市民化的经济因素分析

受访农民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中,大约有50.16%是外出务工,26.38%为农业收入,还有23.46%是做生意。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 000~3 000元,其人数比例为60.91%;4 000~5 000元及5 000元以上只有11人,仅占受访农民的3.59%。92.83%的受访农民没有在城镇买房,已在城镇买房的只占7.17%;其中有24.43%的人没有打算在城镇买房,37.79%的人打算在城镇购买住房,还有38.09%的人想在城镇购买住房,但由于经济上缺少资金支持而暂时无法在城镇买房。有受访的年轻农民工认为,虽然外出务工的收入与在家里相比要多不少,但是总感觉缺乏一定的稳定感。即使干得再好,他们也觉得是给企业打工,等有了工作经验,多赚点本钱后准备回老家自己创业。从每次务工时间来看,3~6个月的占39.63%,7~9个月的占50.03%,10~12个月及以上的只占10.34%。

总的来看,务工的稳定性整体较差,导致受访农民经济收入也不稳定。亳州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外出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 424元,外出农民工低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也使亳州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

(三)农民就近市民化的就业及教育培训因素分析

受访农民目前工作情况是:在家务农的人数为24.45%,现在外地务工的有47.54%,以前在外地务工现在回家务工(农)的为28.01%。受访农民外出打工时选择的行业大多数是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占比分别为21.96%、20.16%和13.47%。在调查走访中有年龄较大的受访农民讲:前几年也曾出门打工,干的大多是建筑工地上的活,累一些,工资相对也高一些;但随着年纪增大,工作也比较难找,近一两年,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回老家务农了。受访农民获得技能的途径:当学徒的占到37.21%;自己摸索获得技能的占到32.47%;而通过技校培训、单位上岗培训获得技能的分别为15.43%和14.89%。在希望接受的技能培训中,农业种养殖技能占比为40.46%,城里生存技能占比为56.07%,其他技能为3.47%。92.18%的受访农民希望子女能在城镇接受教育。在调查走访中已经结婚有孩子的受访农民表示,双方父母年纪也大了,在外务工时总是不放心老人和孩子。一到过完年,孩子不想让父母走,不愿意和父母分别,孩子在家的学习父母也很难顾上。一些受访农民夫妻希望能在城镇就业,既能工作也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四)农民就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

94.46%的受访农民还是农村户口,只有5.53%的受访农民是城镇户口。至少参加1项社保的受访农民占到78.50%。在耕地利用情况方面,土地全部耕种的占到44.06%;部分和全部转租的比例分别为8. 14%和21.35%;部分耕种的比例为18.5%;全部撂荒的比例仅为0.98%。总体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使许多外出务工农民仍是农村户口,无法享有市民的多项社会保障。外出务工农民对劳动合同也不重视,不熟悉相关劳动法律,相应的社会保障也很难得到维护。从部分和全部转租的比例看,农民的耕地开始进行流转。

三、加快亳州农民就近市民化的路径分析

(一)大力发展中小城镇经济,提升县域吸纳农民就近市民化的能力

县域中小城镇是将城市和农村联系起来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当地经济、实现农民就近市民化的坚实基础。可通过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群化[7]。同时,还要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体系,引导产业在县域、中小城镇之间合理布局[8]。可依托亳州市谯城区、亳芜产业园、蒙城经济开发区、涡阳工业园、利辛工业园等,将周边中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产业在亳州市中小城镇群内进行合理配置,科学规划。例如,亳州市谯城区作为中华药都和安徽白酒基地,可以重点培育现代中医药制造和白酒生产加工产业;涡阳县是苔干之乡,可以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蒙城县和利辛县可以依托牛羊肉制品等项目,深化农副产品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通过县域中小城镇吸引周边村庄的农民来此定居安业,从而扩大城镇的集聚能力,促使当地农民就近市民化。

(二)探索农地流转市场和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民就近市民化障碍

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加快培育和构建农地流转市场机制,健全农地流转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流转手续、流转合同,建立和完善城镇农民土地流转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保护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9]。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议放开县城和中小城镇对户口的限定。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民由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使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身份和权利,打破户籍制度二元结构,减少农民在就近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10]。另外,当地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做法,鼓励和引导农民退宅进城购房,财政上给予相应补助并要保证其相应权益不受影响。

(三)强化社会保障及教育公共资源,增强农民就近市民化幸福感

农民市民化不仅实现农民身份的转换,还应该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经济权利和社会保障,如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愿意就近市民化的农民希望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出行坐公交、走路不沾泥、晚上不摸黑、看病有保证,子女也能在城里公办学校上学。由于亳州城镇基础公共服务资源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大对当地城镇基础公共服务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和健全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落实城乡社会保障统筹配套政策。

(四)促进农民技能培训多元化和高效化,增强农民市民化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调查和走访显示,当地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文化为主。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是当学徒,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不多,限定了农民就业行业的选择。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开展适合在当地就业的多元化技能培训,重视并提升农民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培训效率[11]。当地职业教育应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围绕医药的种植、加工、经营管理为主的职业教育。要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过程督导,提高农民技能培训的成效。当地外出农民返乡务工、务农、创业,回流现象增多,以前农民是和亲朋好友一起到外地打工,现在是争先恐后地回老家创业[12]。地方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服务、技术、信息等方面扶持青年农民创业,为其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农民市民化的能力,加快农民就近市民化进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亳州乡镇为例对农民就近市民化的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多数农民是希望或非常希望成为城里人和愿意市民化。因此,应发展当地中小城镇经济、探索农地流转市场和户籍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保障及教育公共资源、提升农民技能培训多元化和高效化等,从而加速当地农民就近市民化进程,早日实现“三个一亿人”中的约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域就近城镇化的目标。

[1]孙中艮,施国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要素及其演变:一个社会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5(9).

[2]陆益龙.向往城市还是留恋乡村: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实证研究[J].人文杂志,2014(12).

[3]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4]潘海生,曹小锋.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J].政策瞭望,2010(9).

[5]胡小武.人口“就近城镇化”:人口迁移新方向[J].西北人口,2011(1).

[6]王景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近城镇化研究:以河南省民权县为例[J].中州学刊,2014(11).

[7]胡登峰.皖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8]李琼英.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区域差异实施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9]孙淑云.成员权视角下的农地产权制度探索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10]高林照.理想之城:21世纪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困惑与构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11]曾鹏,向丽.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2).

[12]郭玉岩.亳州打工仔返乡创业自己当老板收入也不差[N].亳州晚报,2015-03-03(05).

(编辑:唐龙)

F323.6

A

1673-1999(2016)09-0051-03

陆影(1965-),女,硕士,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职业教育;高皖秋(1980-),女,硕士,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连锁经营、农业经济。

2016-07-1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皖北地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研究”(SK2014A118)。

猜你喜欢
亳州市市民化城镇化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文旅强市步铿锵
亳州市水利工程队参建经典工程展示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家乡的城镇化
亳州市城区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机理分析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