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转型视角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测评与分类

2016-03-24 09:21:41余红伟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制造业

余红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省宏观质量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基于质量转型视角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测评与分类

余红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省宏观质量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新常态下制造业面临质量转型的挑战。基于质量转型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30个省级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测评与分类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偏弱,表现出了“头大身轻尾重”的不均衡发展格局,要素投入不足以及市场环境欠佳成为的阻碍我国区域制造业向质量转型的主要原因。注重质量要素投入产出、需求市场开拓以及产业竞争结构优化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测评分析;类型划分

引言

“中国制造2025”指导方针提出要将我国制造业“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实现并促进制造业迈向“质量”转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准确地把握“质量”这一转型要素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基于质量转型的视角对我国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测评研究,对于科学全面的展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助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诸多学者从地域层面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主流的研究思路。一种是国家层面的制造业竞争力问题,以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外贸领域的竞争力研究为代表。如金碚(1997)认为一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测度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指标[1]。他的团队(金碚、李钢,2006)随后又选取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贸易竞争指数等指标对加入WTO以来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2]。基于学者金碚的研究基础,也有诸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从外贸的视角分析与评价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甄峰,2008[3];陈立敏,2009[4];傅京燕,2010[5];金碚,2013[6];戴翔,2015[7])。另一种是省级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问题,如学者魏后凯(2002)从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等维度对不同地区工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8];学者杨洪焦(2007)从创造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经营效益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测评[9];王玉(2011)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运用效率测度的DEA方法对我国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测评[10]。对地区的层面的制造业竞争力研究,诸多学者也采用不同的综合评价指标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千庆兰,2006[11];胡彬,2009[12];李廉水,2014[13])。总体而言,国际外贸领域的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是以结果为导向,主要围绕竞争力的结果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思路较为简单易行,但是单纯以结果来定高低的方式无法观察到核心的能力要素(比如质量等)对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相较而言,省级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则能弥补此点不足。它将竞争力看成一种全面的系统性能力,通过构建不同体系的综合性指标来进行的测评。现存的文献构建了包含如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运营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多种能力要素的竞争力测评体系,但是将“质量”作为一种要素投入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由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一般逻辑可以知道,竞争力的形成是产业主体基于自身的核心的竞争基础与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竞争活动中,并且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之下,所形成的持续赢利的能力(Alan,1993[14];Dong,1994[15])。用公式表示则为:“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竞争力环境”(波特,2002[16];裴长洪,1998[17];金碚,2003[18])。从质量视角进行竞争力的评价,则是将质量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产”,进行相应的指标体系构建。程虹(2015)[19]、余红伟(2015)[20]从“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ISO,2002)的本质内涵出发,将其拓展到制造业的宏观层面,定义制造业的质量内涵即为制造业的质量要素投入而带来的市场需求满足程度。更进一步地,他们还结合形成了“质量核心+市场竞争+环境影响”的测评逻辑,并以通用的波特钻石竞争力模型为基础构架,构建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测评模型。这一测评模型综合反映了“质量”的本质内涵与产业竞争力的一般逻辑,能够用来测评当前制造业质量转型过程中的竞争力水平。

一、测评体系

本文将以学者程虹(2015)[19]、余红伟(2015)[20]所构建的质量竞争力模型与测评体系为基础,从产业质量转型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行测评与分类分析,并选取了具体的16项测评指标,形成了制造业质量视角的竞争力测评分析体系。各项指标含义及数据获取来源如表1所示。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它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互不相关。它常被用来寻找判断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指标,并且给综合指标所包含的信息以适当的解释,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表1 质量为核心的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相关系数、KMO测度以及和Bartlett球度检验来检验原始数据对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适用性。通过相关系数矩阵的检验结果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5以上,说明原始指标数据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适合做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做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总体KOM值为0.7708,同时由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可知,数据矩阵检验的卡方近似值为789.7543、自由度为170、显著性水平为0.0001<1%,因此可以接受做主成分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的选取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将因子载荷矩阵旋转,输出总方差解释表如表2所示。由输出结果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5个,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0. 49% ,综合因子损失只有19.51%。也说明保留前5个因子将能概括大部分信息。因此,根据主成分选取原则,取前5个公因子是完全合理的。

匹多莫德作为免疫调节剂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使用频率较高,王晋妮等[11]在小儿过敏性紫癜60例患儿治疗中提到,匹多莫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有效率达82.34%,患儿免疫功能明显改善,本文研究结果中,应用匹多莫德联合葛根素联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其有效率为87.50%结果一致,相互印证。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将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可以获得各成分的特征向量系数,取前5个主要成分的特征向量组成特征向量矩阵,如表3所示。

归终评价即为总计因子得分值。F1、F2、F3、F4、F5五个主要成分因子的得分系数如式(1)-(5)所示,依据旋转后因子方差贡献率可以计算综合得分:

F=(0.2674*F1+0.1908F2+0.1510*F3+0.1258*F4+ 0.0698*F5)/0.8049(1)

式(1)即为由主成分分析法所确定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2013年我国各省级区域(西藏除外)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2013年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结果

表2 总方差解释表

表3 主成分特征向量矩阵

三、测评结果分析

(一)基于竞争力发展水平的分类分析。

本文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划分为竞争领先优势区域、竞争相对优势区域、竞争中等区域、竞争相对弱势区域以及竞争弱势区域等5个级别。区域性的描述结果如图2所示,分类结果如表4所示。

图2 按评分等间距分段的区域描述结果

对图2与表4所示的分类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领跑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大幅领先。处于最强竞争力的区域为广东(0.0991)、江苏(0.0952)、浙江(0.0904)以及上海(0.0884),相较其他地区而言,存在着大幅度的领先,即使相比排名紧随其后的山东,领先优势也高达25.57%,充分表明四地区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方面表现出了强势的领先地位。

3.大部分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制造业具有一定竞争力(即最强竞争力与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数目仅为7个,仅占分析区域数量的23%。与此同时,达到全国平均水平(0.0415)的省份数目(中等竞争力及以上)也仅为12,更多的地区处于较弱竞争力以及最弱竞争力的级别,两类地区的数目分别为11个与8个,充分说明大部分区域制造业不具有质量竞争力或处于竞争劣势。

通过以上结论分析可知,我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整体偏弱,超过60%的省份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较弱竞争力及以下的类别。同时,我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发展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均衡。处于最强竞争力的区域存在着大幅度的领先,而处于较强竞争力的地区数目仅为3个,而更多的地区则处于不具有竞争力的分类区间([0.0100-0.0400]),数量达19个。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区域结果突出表现为“头大身轻尾重”的格局,整体发展不均衡。

(二)基于竞争力发展维度的分类分析。

按照测评思路的一般逻辑,并依据各类因素在促进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形成的作用强弱,本文将我国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划分为四类:内生发展型,对应逻辑思路中的“质量”;竞争驱动型,对应逻辑思路中的“竞争”;政府-机会导向型,对应逻辑思路中的“环境”;均衡发展型,各类因素的促进作用相对均衡

1.内生发展型。

黑龙江、浙江、上海、山东、四川、广东以及贵州等6个省份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属于内生发展型,如图3所示。

图3 内生发展型区域

整体而言,内生发展型的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相对较高。具体来说,黑龙江、浙江、四川以及贵州等地“质量要素”维度对其竞争力的支持作用最为突出,表明其内生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是土地、技术、人才及设备等质量要素的投入;而上海、广东与山东在“质量需求”维度的作用最为明显,表明两地则主要依靠国内外需求市场的拉动作用而形成的内生发展动力,其中上海与广东的发展模式更为相近,均在“相关产业支持”与“行业结构与竞争”两个市场维度评价较高,表明两地的质量需求拉动更多是依靠市场竞争的促进作用,而山东则更多依靠地区优势与政府政策等促进质量需求。

2.竞争驱动型。

北京、海南、陕西、宁夏、新疆以及青海等6个省份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属于竞争驱动型,如图4所示。

图4 竞争驱动型区域

竞争驱动型的区域分类结果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状况。北京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充分,相关产业配套也比较发达,因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处于较好的相对竞争优势地区。而其他的陕西、海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均处于竞争相对弱势和竞争绝对弱势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虽然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但是相较匮乏的质量要素资源、不利的地理劣势等,市场竞争仍是促进其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形成的主导因素。宁夏、新疆与青海三个区域则是另一种竞争要素的驱动模式,除了“相关产业支持”与“行业结构与竞争”两个维度的支撑作用外,政府质量公共服务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竞争环境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形成作用。因此,北京与海南属于市场主导的竞争驱动型,而宁夏、新疆与青海则更倾向于政府促进的竞争驱动型。

3.机会-政府导向型。

河北、辽宁、吉林、安徽以及云南等5个省份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属于竞争驱动型,如图5所示。

总体而言,机会—政府导向型的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处于相对中等偏下的层次。辽宁排名第9,处于中等竞争力水平,而河北、吉林、安徽等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相对弱势竞争水平。整体情况表明单纯依靠政府支持和区位地理优势无法获得有利的竞争优势。5个省份中,河北、辽宁与安徽则主要依靠区位的地理优势而形成的区域发展机会,吉林与云南则更多通过政府的支持性政策与监管来促进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形成的。

4.平衡发展型。

天津、重庆、山西、内蒙古、山西、江苏、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与甘肃等地属于均衡发展型,如图6所示。

图5 机会-政府导向型区域

图6 均衡发展型区域

30个省级区域中属于均衡发展型的区域有12个占比40%,表明平衡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主导类型。从质量竞争力水平来看,各个质量竞争力级别水平均有均衡发展型的地区,同时从各级别的区域数量来看,均衡发展型也基本能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的整体分布概况。另一方面,从地域分布来看,处于东部的有天津、江苏、福建以及广西4个地区,处于中部的是山西、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6地区,处于西部的是重庆与甘肃2个省份。表明均衡发展型的区域在东、中、西部均有所分布,但是尤其以中部分布最为突出,中部9省中有三分之二的省份均属于均衡发展型,同时东部分布也较为明显,三分之一的省份属于此类型,而西部均衡发展的省份分布最少,说明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各要素相对发展不均衡。质量竞争力水平与东、中、西地域分布的情况均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均衡发展型是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主导类型。

(三)各区域竞争力发展特点。

通过对各省级区域的质量竞争力水平以及维度的分析,可以依据分析结果将各区域的质量竞争力进行具体的特点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四、结论与建议

分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整体偏弱,超过60%的省份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整体发展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均衡突出表现为“头大身轻尾重”的发展格局。要素投入不足以及市场环境欠佳成为新常态下制约我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对此测评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中部六省的质量要素投入,消除断层发展。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出现了中间断层的现状,中部六省中除河南省处于竞争中等水平外,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均处于竞争相对弱势水平,而山西处于竞争弱势地位,中部六省的整体水平偏弱是造成断层现状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地分析可以看到,中部六省的发展类型主要为均衡型,整体质量要素供给相对不足是其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因此,对于中部六省应着重加大对质量要素的投入具体包括充分协调运用国家各项金融政策;加大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支持;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专利;加强质量技术教育,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认证体系等。通过质量要素的大力投入实现中部六省的快速赶超式发展,尽快将其质量竞争力提升至相对竞争优势水平,缓解制造业竞争力发展区域断层的现状。

(二)着力促进西部地区的需求市场开发,减缓分化发展。从测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况,其中重庆与四川的竞争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地区。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质量要素供给中市场需求不佳因素是诸多省份的共性原因,特别是贵州、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应着重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市场开发力度。政府要扶持支持企业围绕产品开发进行名牌培育与创建,鼓励并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针对对口国家的需求状况,研究共建多方认可的跨国质量标准,完善产品出口通道,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销售率。

表5 各省级区域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特点

(三)大力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整体竞争力。总体而言东北三省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在相关产业支持与行业结构竞争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制造业发展缺乏比较有活力的市场竞争性环境。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优”中小企业,增强配套协作能力,组建并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等,充分激活市场竞争促进发展的活力。

(三)逐步推动东部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缩小不平衡程度。针对我国制造业区域质量竞争力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国家产业规划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东部地区的部分制造业向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同时,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实施政策倾斜,提供适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通过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带动落后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进而缩小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差距,促进地区制造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3]甄峰,赵彦云.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年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07).

[4]陈立敏,王璇,饶思源.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产业竞争力层次观点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06).

[5]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J].管理世界,2010,(10).

[6]金碚,李鹏飞,廖建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演变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3,(05).

[7]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8]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

[9]杨洪焦,孙林岩,宫俊涛.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07).

[10]王玉,许俊斌,南洋.中国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1,37 (02).

[11]千庆兰,陈颖彪.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划分[J].地理研究,2006,25(06).

[12]胡彬,董波,赵鹏飞.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制造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比较[J] .经济管理,2009,(02).

[13]李廉水,杨浩昌,刘军.我国区域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02).

[14]Alan Mrugman, Dcruz, Rjoseph.“The Double Diamond”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Second Quarter, 1993,33(2).

[15]Dong- Sung, Cho.A dynamic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Korea [J]. Journal of Far Eastern Business,1994,(01).

[1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17]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竟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8]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

[19]程虹,陈川.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J].管理学报,2015,12(11).

[20]余红伟,胡德状.中国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学报,2015,12(11).

责任编辑郁之行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2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 H27F01)、科技部公益性科研专项(20131020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4YJC630178)、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2014M552087)、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自主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红伟(1985—),男,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省宏观质量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讲师。

中图分类号:F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6)02-0084-07

猜你喜欢
主成分分析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基于NAR模型的上海市房产税规模预测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33:18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7:34
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瓶颈及其解决路径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