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在WoS数据库被引的计量分析

2016-03-24 07:24■邓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传播学刊物

■邓 备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610041

1 引言

学术期刊是记录、传播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在推动学科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发展很快,张志安和贾鹤鹏考察了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及被引用的情况,认为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在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研究影响力方面整体上与国际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1]。也有学者从学术期刊的角度入手,对国内外新闻传播类期刊[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76种传播学期刊的特征[3]以及新闻传播学国际期刊的出版态势[4]进行研究,展现了国际顶级传播学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载文量、刊物级别以及出版等方面信息。鲍国海对《中国科技期刊研究》[5]和《编辑学报》[6]被WoS引用的情况进行考察,展示了我国顶级编辑类刊物的国际显示度。张诗乐等人[7]对我国7种CSSCI编辑出版类刊物被WoS引用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中文编辑出版类期刊在国际科学交流中的作用甚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我国的编辑出版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影响力优于《编辑学报》。这些研究对了解我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和新闻传播类期刊都做了贡献,但目前尚缺乏关于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实证研究。为此,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尤其是张诗乐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被引用的角度,考察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在国内期刊产出的、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论文生产数量、核心期刊、核心人员、核心机构及研究热点等相关信息,便于全面了解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国际化程度,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以及相关期刊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WoS和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下简称CAJD)为数据来源。截至2015年,WoS收录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学术期刊12000多种,引用文献数量超过10亿,而且这一数字仍然在不断增长中[8]。CAJD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000多种,全文文献总量超过4000万篇[9]。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许多高校将CSSCI作为文科教师科研评价的依据[10],因此,被CSSCI收录的期刊更受重视。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刊物有几十种,近几年被CSSCI收录的刊物都在10种以上。本文首先通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2006年到2015年期间新闻学与传播学CSSCI刊物的名录,选择了10年期间,历次皆榜上有名的刊物,共11种(见表1)。

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和传播学共5个本科专业[11]。这11种刊物主要是新闻学、传播学与编辑出版学的刊物。而CAJD在核心期刊中,将这些刊物分为新闻事业类和出版事业类。11种刊物中,新闻事业类5种,即《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和《新闻记者》;出版事业类6种,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中国出版》《编辑之友》《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

其次,在WoS中,进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在“被引著作”项目轮流输入这11种刊物的英文名称以及汉语拼音,在“被引年份”中输入“2006—2015”,检索得到这11种刊物被引用论文的题目、作者、刊期、频次等相关信息。

第三,通过CAJD,查到论文的作者、单位、发表时间、关键词以及被引频次等信息。

最后,通过EXCEL进行数据处理。

通过检索,在2006—2015期间,11种CSSCI新闻学与传播学刊物,被WoS引用的论文数总计164篇。检索日期为2015年11月25日。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引用情况

新闻事业类刊物和出版事业类刊物各有64篇、100篇论文被WoS引用,后者被引用的数量明显更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和《国际新闻界》三种期刊,总共有105篇论文被WoS引用,占被引篇数总量的64.0%。此外,《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及《新闻记者》共有58篇论文被引用。

表1 11种新闻传播学期刊在W oS被引用的情况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张晓林研究员认为,平均来看,文章被全球科学家引用得越多,就说明关注度越高,影响也越大[12]。同样,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以通过其被国际期刊所引用的频次来体现[13]。从被WoS引用的次数来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和《国际新闻界》这三种期刊在我国11种CSSCI传播学期刊中名列前茅,这三份刊物,尤其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是我国大陆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期刊。

通过检索CAJD发现,就复合影响因子来说,11种期刊分别在其所属两个类别中都排在最前面。具体而言,6种编辑出版类刊物占据了该类刊物排行榜前6名,而5种新闻事业类刊物,除《新闻与传播研究》位居该类刊物排行榜第6位之外,其他4种刊物均居前4。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证实,这些刊物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期刊。因此,其中一些刊物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并不出人意料。

3.2 合著情况

中国科技论文的合著比例已经超过了80%,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合著比例仅为26.9%。单枪匹马地进行研究,不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14]。

研究表明,合作作者数量越多,不同的知识经验的交叉更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15]。这164篇论文中,62.2%的论文为两名及以上作者合著完成,单一作者的论文数不到4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人及以上合作完成的论文,基本上都出自《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这两种刊物。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位学者合作的论文成果更容易产生国际影响力。

表2 被引论文的合作情况

在只统计第一作者并且排除自引的情况下,论文被WoS引用数量较多的作者分别是刘雪立(11篇)、张志安(8 篇)、程维红(7篇)、丁佐奇(3篇)、王应宽(3篇)。从被引用的角度来看,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我国大陆传播学者还不多见。

3.3 机构情况

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评估排名[16],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均名列前茅。在只统计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下,相对而言,这几所大学学者的论文被WoS引用更多。

表3 被W oS引用论文数量居前12位的机构

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两家机构学者发表的论文中,有25篇被WoS引用,占被引用论文总量的15.2%。可见,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名副其实,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镇”。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乡医学院期刊社、中华医学会等机构学者们发表的论文,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分析发现,论文被引用居于前列的这些机构,主要与一些高产作者密切相关。非常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刘雪立,他的工作单位有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新乡医学院期刊社和《眼科新进展》编辑部。其论文中,这些单位的排序会不断变化,因此,直接影响到了机构的排名。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张志安,他曾经在复旦大学求学和工作,后来调入中山大学,他被WoS引用的8篇论文,机构署名有4篇是复旦大学,4篇是中山大学。

相对而言,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主要靠研究者自身,因此,引进并留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对于提高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

3.4 研究热点

164篇被引论文,共有674个关键词。从高频关键词可见,这些论文的研究多与编辑出版相关。这表明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从事编辑出版研究的学者,更加关注该领域在国际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其成果也影响到了国际编辑出版学界,正如张诗乐等人所言,他们为我国的编辑出版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较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SSCI收录的编辑出版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全球排名第3位[17-18],而我国编辑出版刊物上的论文正是其重要的引用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164篇被引论文的研究热点多与编辑出版相关的原因。

表4 11种新闻传播学期刊被WoS引用论文的关键词(大于等于6次)

3.5 其他

11种CSSCI新闻学与传播学刊物被WoS引用的论文数量从2006年到2011年起伏不大,最近几年被引用的数量较少。根据文献被引用的规律,最近两三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数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论文发表时间短,还没有达到被引用的高峰期,预计其今后被引用的数量还会提升。

图1 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及数量

总体上看,这些刊物论文被WoS引用的数量比较稳定,说明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能见度”变化不大。

4 结论及展望

本文系统揭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被国际权威数据库引用的情况。研究发现,在2006—2015年期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刊物整体而言在国际上还缺乏影响力。同时,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学者还为数不多。这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能见度”变化不大。简而言之,与国际水准相比,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大。将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还需要传播学者们的不懈努力。

尽管在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时间范围上,本文与张诗乐等人的研究有一些差异,但二者的结论有相似之处。首先,在2006—2015年期间,11种在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刊物仅有164篇论文被WoS引用,90%以上的论文各自被引用的次数为1次。这与张诗乐等人提出的,中文编辑出版类期刊在国际科学交流中的作用甚微的观点基本一致。其次,相对而言,《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和《国际新闻界》这三种刊物,尤其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是我国大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期刊。前两种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在张诗乐等人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这三种期刊是为数不多的提供了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和作者英文信息的新闻传播学期刊,为其他作者引用文章提供了便利[19],在这方面,值得其它期刊学习和借鉴。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11种CSSCI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无法展现我国新闻传播学刊物的整体面貌,二是我们无法了解这些期刊被WoS之外的数据库引用的状况。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局限。尽管如此,本文作为整体上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之外,有必要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手段,进一步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研究的水平。

[1] 张志安,贾鹤鹏.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发表现状与格局——基于SSCI数据库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5):5-18,126.

[2] 王海涛.国内外新闻传播类期刊比较与建议——基于SSCI、CSSCI的分析[J].青年记者,2016(1):53-54.

[3] 杨露.传播学SSCI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基于 JCR(2014)的研究[J].新闻界,2015(23):30-33.

[4] 李武.新闻传播学国际期刊出版态势——基于SSCI期刊的计量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1):85-89.

[5] 鲍国海.《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论文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引用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86-1188.

[6] 鲍国海.《编辑学报》论文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引用情况分析[J].编辑学报,2014,26(6):617-618.

[7] 张诗乐,刘雪立,盖双双.我国编辑出版类期刊在WoS数据库被引情况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990-993.

[8] Thomson Reuters.Web of science:1 billion cited referencesand counting[EB/OL].[2015/11/25].http://stateofinnovation.thomsonreuters.com/web-of-science-1-billion-cited-referencesand-counting.

[9]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EB/OL].[2015/11/25].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

[10] 叶继元.正确看待CSSCI来源期刊[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1-62.

[11]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十二五”战略规划研究报告课题组.新闻学与传播学“十二五”战略发展方向及目标[J].国际新闻界,2011(8):39-46.

[12] 齐芳.如何看待全球高被引用率排名[N].光明日报,2014-08-19(006).

[13] 程军,姜博.2012—2014年中国教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现状及思考——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7):41-47.

[14] 任亚肃,段京肃.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CSSCI中几组数据的分析[J].新闻界,2007(6):16-18.

[15] 邱均平,楼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基于计量学的统计分析结果[J].宏观质量研究,2013(3):101-102.

[16] 新浪教育.学科评估高校排名:0503新闻传播学(2012年)[EB/OL].[2015/11/25].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3-01-29/1125370390.shtm l.

[17] 李晶.SSCI国际编辑出版类期刊近10年发表论文现状分析——以JSP,LP,SR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77-481.

[18] 王璞,刘雪立,刘睿远.SSCI数据库中3种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分析与评价.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 363-368.

[19] 张向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 1134-1139.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传播学刊物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刊物贺词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系列刊物介绍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