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3-24 08:04占莉娟林松清王利萍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稿源刊期办刊

■占莉娟 林松清 王利萍

1)《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6号 430065

2)《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期刊社,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小洪山2号 430071

3)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430079

内涵是相对外延而言,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高职学报内涵建设是指高职学报内在特质的培育与价值提升工作。期刊的内涵建设不仅包括期刊内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应包含期刊的传播效果、读者群的建设,但不同的期刊及期刊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当下的高职院校学报普遍存在学术价值不理想,特色不鲜明,社会影响力有限等问题[1-4],高职学报内涵建设显得更为迫切,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内容,即期刊内容的价值。

关于学报内涵建设的研究,笔者以“高校学报内涵”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到48篇文献(截至2015年10月11日),以“高职学报内涵”为主题词,仅搜到文献11篇(截至2015年10月11日),且都只是相关文献,如《学报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作用》[5]、《对高职学院学报定位和办刊策略的思考》[6]。专门就高职学报提出内涵建设的讨论较为鲜见,前人研究主要是高校学报内涵建设的研究:如2006年,徐用吉[7]探索高校学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08年,党大恩[8]明确给出高校学报内涵式发展定义。高职学报属于高校学报,但又不同于本科高校学报,应有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体现高职院校“服务一线”的特色[1]。高职学报内涵建设不应模仿本科学报追求理论突破,应侧重操作层面,追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许多学者从宏观角度提出高校学报内涵建设的思路,如杨勇[9]提出,学报走内涵发展之路,要注重学术质量,强化品牌效应;徐用吉[7]提出,学报内涵式发展,要走特色之路,要有学科特色与编辑特色;邓凌[10]提出,高校社科学报必须加强特色栏目建设,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微观角度分析具体内涵建设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据此,本文以微观角度的高职学报内涵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明确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方向,提高办刊质量。

1 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高职学报的内容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社会偏见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如《苏州职业大学学报》特色栏目经过十多年的艰难努力,多次获得优秀特色栏目奖;《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也曾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等。但从整体上看,高职学报的整体实力仍不强,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1 评价指标不理想

目前,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多用影响因子、下载次数、二次文献率、被引频次等指标来评价。高职学报这些指标数据不尽理想。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统计的全国240家公开发行高职学报影响因子数据分析,高职学报的影响因子从0.1~1.5不等,绝大多数集中在0.1~0.3之间,占比 87.91%,影响因子在 0.3~0.5之间的占10.83%,0.9~1.5之间的占1.25%。二次文献转载引用少,转载分值为0的占68%;总被引频次不高,社科综合类高职学报平均值为329.9次,自科综合类高职学报为258.8次。

1.2 核心审稿力量薄弱

审稿人是期刊质量的重要把关人,对期刊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11]。形成并建设本刊的核心审稿群体是学术期刊的重点工作[12]。高职学报的审稿人大多是二级学院的教学院长(主任),工作繁忙且积极性不高。学术实力强且审稿动力佳的审稿专家屈指可数,甚至每个学科连一个令编辑部满意的审稿人都没有。有的高职学报因为人手少、制度不完善[13]、迫于刊期时间压力等原因没有同行评议或没有严格执行三审制,这不仅不符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审制”的出版管理规定[14],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高职学报质量急剧下降。

1.3 核心作者群学术实力有待提升

高职学报的作者群体大多来源于三部分:一是高校在读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15];二是高校教师,以高职院校为主;三是非教师在职人员,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专技人员。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报近五年刊发论文作者来源(按第一作者计算)进行了统计,发现作者主要来源于专科层次的高校教师(占比为56%),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主,其次是非教师在职人员(占比为19%)与本科高校教师(占比为16%),再次是硕士研究生(占比为9%)。

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相对较短,高职教育的特色培育进程不尽理想[16],高职院校教师的深入科研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加之有的文章是出于评职需要,导致高职教师来稿质量参差不齐。另一类作者来源是企业、事业单位的员工,他们多在一线工作,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学术写作能力欠缺,学术素养有待提升。在读研究生也是高职学报作者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虽然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但是科研经验不足,属于学术研究初学者。

1.4 品牌价值整体不高

总体上看,高职学报品牌效应不明显,社会的整体认可度不尽如人意。有的院校甚至规定,在高职院校学报发表的文章,在职称评定时不能被认定为学术成果。在影响因子作为评刊的显要标准下,高职学报的显示度较低。除此之外,在传播手段、聚集受众,建设读者群方面相对乏术,使得高职学报社会影响力偏低,社会品牌价值不高。

高职学报面临的种种困境难以突破,除了客观环境因素外,与办刊思路、办刊理念密切相关。如封闭办刊,为发稿而发稿等,使得高职学报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有所降低。由此,要提高学报的质量,向内使劲,加大内涵建设,尤其是内容层面的建设,应成为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重点。

2 高职学报内涵建设中的问题

2.1 对办刊困境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实践中,许多高职学报十分重视刊物的编校质量,编辑花较多的时间在稿件运转和编校规范上,对办刊困境的思考却不多。强调期刊的编辑规范无疑是办刊人必须坚持的,编辑规范是学术期刊质量的一个必然考核的指标,其显示了学术共同体的规范性、严谨性,有利于学术信息得到更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但是,稿源质量是当前高职学报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高职学报管理者应正确引导编辑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鼓励编辑多思考学报的办刊困境,探讨并践行走出办刊困境的方略。

一是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在于期刊内容的学术质量。一篇学术观点有创新的文章,即使语言杂乱些,也可能被同行注意到。观点平淡、无新意的文章再怎么规范也难以引起同行的注意。二是学术规范是一项熟能生巧的工作,对于工作多年的编辑而言已“烂熟于心”。三是当前高职学报内涵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稿源不足,不是编校质量。四是高职学报人手少的问题尤为突出。据笔者了解,许多高职学报办双月刊只有2~3人,没有专门的编务,还要兼部分科研管理工作,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显得更为重要。

以“高职学报”为主题词,时间设置为2010年9月6日至2015年9月6日,在中国知网搜索到188篇文献,去除31篇本刊声明、编辑寄语、征稿启示等,共计157篇,平均每年31篇。若按武大中国科学评价中心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240家公开发行的高职学报,每个编辑部平均每年写出0.13篇关于高职学报研究的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学报人员对办刊问题的深入思考明显不足。

2.2 将办刊质量不高归咎于办刊单位

许多核心期刊、SCI来源期刊花大力气找名家组约稿件[17]。但高职学报的知名度、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使得高职学报编辑部等“米”下锅现象普遍,不愿意也不相信“走出去”组约稿。许多高职学报办刊人缺乏信心,将办刊质量不高的原因归咎于高职学报的办刊主体,认为高职院校办学术期刊存在着先天不足之处[18],甚至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高职学报的命运。

将学报的办刊质量不高归咎于母体(办刊单位)这一客观不可改变的现实,必然导致办刊人信心不足,编辑部被动办刊,坐等稿件上门。久而久之,学报就会变成老面孔,其作者面、读者面就会日渐狭窄,稿源逐渐枯竭[19],学报会陷入恶性循环中,刊物的质量逐年下降,这与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要义是背道而驰的。

2.3 用绝对化标准看待稿源质量

稿源的学术质量优劣有别。但高职学报不宜用绝对化的标准去评价稿件质量,不能去追求质量绝对的好与坏,而应该相对的,如相对当期的,或前一年的,或同类期刊的用稿水平。高职学报稿件标准应有自己合适的定位,加强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同类期刊的横向比较。

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地方高校,在教学、科研力量方面,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只要文稿内容新颖,言之有理,即使是一得之见,也要承认其学术价值,予以刊用,不可以不切实际、好高骛远[19]。也有学者提出,用稿原则应尊重高职学报的实际,体现“高半步”的理论[4]。若用绝对化的标准或过高的标准评价稿件质量,将可能导致预期目标实现不了,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对学报内涵建设,办刊人也将失去信心。

2.4 过于依赖主编

主编(执行主编)在学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过于依赖其一人的影响力去办刊,刊物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是高职学报,它面临着内外环境的特殊性,若不能调动全体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学报内涵建设将可能出现中断或遭遇瓶颈难以突破。因为主编(执行主编)可能随时出现调动,一旦调动,学报内涵建设思路和资源被“带走”,不利学报可持续发展。而且容易使编辑养成“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对学报的长远发展及编辑的成长与进步显然是不利的。

2.5 盲目缩短刊期

刊期是学术期刊评价的一个量化指标。有的编辑部为了追求这一指标,匆匆缩短刊期,与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宗旨是不符合的。虽然缩短刊期有其优势,如作者的观点能够及时面世,但这些优势只有在稿源丰富的前提下才能突显出来。大多数高职学报稿源问题突出,若此时缩短刊期,即编辑部在没有“好米下锅”的情况下,却换了一个“更大的锅”,为保证按时出刊,刊期紧张的情况下,单篇稿件刊用标准不得不降低,不得不用“劣质的米”来凑数,这对高职学报内涵建设显然是不利的。且刊期缩短,工作量翻倍,人手又难以得到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编辑部陷入疲于出刊的困境。

当下,高职学报季刊与双月刊约各占一半(见表1)。有的高职学报缩短刊期的条件已成熟,有的还需要再积累,各刊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考虑刊期问题。在双月刊不尽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改回季刊,待条件成熟时再办双月刊或月刊。

表1 2014年全国240家高职院校刊期分布比例

2.6 将联合办刊当作合理选择

有研究提出,联合办刊是高职院校学报摆脱困境、提升办刊质量的有效途径。联合办刊能形成办刊合力,挣脱了“小而全”的束缚,使各院校主要专业、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报突显出来,强化了学报的特色和优势,学报的社会影响也因此日益增强[20]。他们认为,高职学报通过联合办刊,可以整合共享办刊资源,如稿源更丰富,审稿人力量更雄厚,进而提高学报的整体实力,并强调“小、散、弱”的高职学报要抱团取暖[21]。从理论层面上讲,这是有道理的,值得尝试。在实践中,有的学报通过联合办刊的模式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办刊财力更雄厚,来稿数量变大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责任分散,各协办单位办刊积极性难以调动;推荐稿件成了“完成数量任务”,有时协办单位交的稿件不仅质量上没有保证,且没有编辑加工直接交给承办单位,推荐来的稿件成了“负担”,这些都给承办方带来较大的压力。而且多个单位联合办刊,常常会要求刊期缩短以增加载文量。若此时协办方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敷衍了事,承办编辑部编稿任务很重,疲于稿件运转应付出刊,没有精力组约优质稿件,甚至省去同行评议。名为联合办刊,实为承办方办刊,资源共享难以实现,任务却变得更重。

3 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摒弃消极办刊思想

有人认为,无论编辑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高职学报的命运[22]。高职学报特殊环境,导致这种想法成为相当一部分办刊人的想法。诚然,办刊母体的学术实力相对本科院校较弱,是高职学报发展中的一个劣势。但是,高职学报办刊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高职学报的独特优势,有许多可以作为的空间,如依靠高职院校的校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先天优势[23],挖掘企业内的优秀成果;开发并培育企业作者和读者群[24];找工作一线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约稿,建立并发展企业核心作者群[25],等等,这些都是编辑可以用心挖掘、大胆尝试并可以取得成效的地方。

还应看到高职学报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契机。当下,学术期刊是双文本同时发布,且电子版的读者更为广泛。读者的阅读不再以刊为单位,而是以单篇文章为信息单位,它弱化了整本期刊的影响,突显了单篇论文的影响力。人们通过关键词可以同时搜索到来自高职学报、本科学报、其他科技期刊(包括核心期刊)的文章,不同的期刊拥有着相对平等的被索引机会,作者不会因为高质量文献的“出身不好”而拒绝下载。文稿质量以及面世时间更为关键,期刊只是作为发布作者观点的平台,在网络面前,不管刊发在什么刊物上,人人都是相对平等的。

3.2 树立合理的稿件质量观

由于高职学报办刊资源的特殊性,高职学报对稿件质量的评价应不同于其他学术期刊,树立高职学报科学的稿件质量观。一是高职学报要与高职院校特色相结合,对稿件质量评价不应过分追求理论上的学术价值[26-27],而应更重视对实践尤其是生产一线的现实指导意义。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报应基于自己的知识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追求服务生产一线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应以相对标准寻求高质量的文稿。办刊人应从实际出发,抓住本刊当时当地的情况,追求适合本刊特点的价值,确定相对的稿源质量标准,相对于高职学报的办刊诉求、办刊宗旨,相对于高职学报在整个学术期刊界的定位。

学术评价机制主导期刊的发展,它使优质稿源流向所谓的核心期刊,非圈内刊物想吸引优质稿源难上加难[28-29],高职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底层生存者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稿源质量高低有相对性,科研人员学术成长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学术水平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其成果的学术价值有小到大的过程。高职学报要准确定位自己在学术期刊界的地位与作用,更多地为学术新人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今天的学术新人,可能就是明天的名家,高职学报应为培养学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术新人的文稿只要言之有理,有创新之处,即使表述存在缺陷、价值点不够突显,高职学报办刊人应指导其完善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3.3 加大办刊出路的思考和行动力度

学术质量不高,优质稿源缺乏,是高职学报最大的办刊困境,亦是高职学报推进内涵建设的重点工作。高职学报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去解决办刊的突出问题,如怎样跟踪优秀的老作者,开发新作者;如何服务于审稿人,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形成本刊的核心审稿力量;如何参加各专业的学术活动,借以宣传本刊,组约到稿件等。对高职学报实际而言,这些问题更为迫切、突出,且对提升高职学报的质量大有裨益。

高职学报管理者还应鼓励编辑人员加大对办刊问题的思考并大胆在实践中操作。因为学报具体的运转操作都是由编辑完成,如与作者、读者、审稿人的沟通,与协会、学会的联络等。若编辑能带着解决办刊困境的意识去工作,处处都可以有作为的地方。如为了获得优质作者的再次来稿,经常强化联系;参加会议过程中,遇到合适的时机与对象,设法组约稿件。只有编辑带着解决办刊困境的意识,他们才会在工作实践中注意细节,利用一切资源想方设法找到质量相对本刊的优质稿件。如果编辑缺乏这种办刊的意识,将会错失许多机会和资源,不利于学报内涵建设。

3.4 避免“一人办刊”

高职学报内涵建设面临的困境大,需要主编与编辑齐心协力共同办刊。若编辑养成“等、靠、要”的思维习惯参与办刊,学报的发展仅靠主编一人的力量难以有起色。

高职学报管理者应创设宽松的编辑部环境,调动全体编辑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强调编辑不仅仅只是完成重复的编辑校对工作,还应深度参与办刊实践。如鼓励编辑解决优质稿源问题,走出组约稿。此时,不仅要适度放权,还应给予实践指导。如编辑组约稿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要敢于尝试。只有尝试行动,才知道组约稿的困难在哪里;如果不去尝试,坐等稿件,对学报内涵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二是要找到相对本刊的合适对象。相对本科学报而言,高职学报“走出去”组约稿面临着更大的困境[30]。高职学报应找到合适的对象组约稿。比如,高职学报应追求对社会服务的价值,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而不是理论突破。组约稿的对象不一定是高校的教授,可以是企业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高职学报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约不来知名教授的稿子,但可以找到学术作风严谨的青年学者;还可以向非刚需作者约稿[31];可以与单位、个人联合建设栏目,成立稳定的稿源基地等。三是要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高职学报没有办刊单位的光环效应,组约稿可能会遭遇更多挫折。编辑要有心理预期,放低姿态,为了优质稿件,应有“三顾茅庐”的心理准备,努力以真诚、敬业精神打动对方。

3.5 缩短刊期要合理、慎重

各高职学报应根据各自稿源的实际情况、编辑部人财物的情况,决定是否缩短刊期。当条件不成熟时,匆匆缩短刊期只会让编辑部陷入更大的困境,不利于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推进。高职学报缩短刊期应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如在改为双月刊之前,可先申请增加每期的总页码,不仅提高了载文量,而且为办双月刊做更充足的准备。作为学术期刊一分子的高职学报,应真正起到文化事业把关人的作用,有好稿子就多发,没好稿子就少发,不能为了载文量而大量刊发文稿。

刊期长最大的弊端是成果不能及时面世。但是,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优先出版技术的问世,这一弊端明显地被弱化。任何期刊随时都可以将完成编辑加工的定稿上传中国知网,实现优先出版。可将成果面世时间大为提前,且电子阅读是学术期刊读者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因此,只要优先出版,不管是季刊,还是双月刊,最新的成果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

3.6 辩证看待联合办刊模式

上文已谈及,联合办刊存在困境与瓶颈,如怎样调动协办单位的积极性?各个主体单位都是独立的个体背景下,如何管理与约束其参与办刊的行为?刊期变短,任务变重,疲于应付出刊怎么办?如果这些难点无法克服,联合办刊的优势,如资源共享,抱团取暖,品牌共建等,只能是空谈。因此,联合办刊是不是当下高职学报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径目前不宜下定论。在没有寻找到克服联合办刊弊端的背景下,编辑部不宜过多地寄希望于联合办刊,应做好当下,从实际出发,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积极地办刊。

[1]王启和.高职院校学报特色培育与办刊质量评价[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10(4):28-30.

[2]林钢.高职院校学报健康发展的理性思辩[J].中国出版,2009(Z1):40-42.

[3]付昌辉.高职学报综合版办刊模式的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809-812.

[4]何静.高职学报的现状、定位与发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72-75.

[5]刘增安,李敏.学报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作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68-70.

[6]肖仁政,赵国淮.对高职学院学报定位和办刊策略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5):56-59.

[7]徐用吉,顾涛,李金丽,等.高校学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编辑学报,2006,18(5):379-381.

[8]党大恩,詹歆睿.论地方高校学报的内涵式发展[J].今传媒,2008(8):54-55.

[9]杨勇.深化高校学报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54-357.

[10]邓凌.高校社科学报内涵式发展中的特色栏目建设[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6):147-149.

[11]王福军.影响科技期刊审稿人审稿质量因素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0.

[12]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63-369.

[13]赵颖.基于学术失范背景下的高职学报发展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122-124.

[14]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出版质量的通知(新出报刊〔2001〕142号)[Z].2001.

[15]陈晓润.论高职学报与在读研究生作者的内在关系[J].科技与出版,2011(12):100-103.

[16]王启和.基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科研工作论要[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13(4):1-7.

[17]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等.科技期刊全方位多层次组稿探析——《科技导报》组稿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89-1195.

[18]余涛.高职学报的发展困境与改革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0):92-93.

[19]杨丽薇,姚树峰,徐楠楠,等.《空军工程大学学报》的稿件“三审制”[J].编辑学报, 2014,26(1):35-36.

[20]李娟.高职院校学报资源优化配置的理性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2):28-30.

[21]林钢.论高职院校学报的改革出新[J].教育与职业,2010,(11):163-164.

[22]李垣璋.“后改制时代”下高职学报的生存危机和价值危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70-73.

[23]任卫娜.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0-14.

[24]竺小恩.高职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的3项举措[J].编辑学报,2008,20(3):79-81.

[25]王丽婷.充分挖掘企业资源提升高职院校学报影响力[J].编辑学报, 2012,24(2):149-151.

[26]张雪梅.高职学报要勇于弃同求异[J].科技与出版,2011(7):19-22.

[27]任卫娜.提升高职院校学报竞争力的探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78-481.

[28]接雅俐.关于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9-22.

[29]朱剑.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7-13.

[30]周启.我国高职院校学报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185-188.

[31]罗香.提升高职学报社会地位的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6):116-118.

猜你喜欢
稿源刊期办刊
声 明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本报调整刊期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本报清明节期间调整刊期
本报清明节期间调整刊期
本报调整刊期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