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雪玲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
清宫中的药用菊花
关雪玲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
菊花既是一种观赏植物,又可以用来入药。菊花的药用价值早在两千多年前已被古人所认识。成书于秦汉之际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入上品,并记载其药用价值:「味苦,平,主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作为传统中药,数千年来菊花或单独入药,或与其他药物配伍,用来治疗多种疾病。从目前公布的清宫史料可以清晰地看到,菊花也是清宫中较为常用的药物之一。仅就陈可冀等主编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所收录的药方考量,菊花在眼病、面部肌肉痉挛、脾胃病、皮肤病、头痛眩晕、耳疾、腰病等治疗方面均有使用。此外,菊花还可以用来调理身体,预防暑病。就目前可见资料而言,清宫中使用较多的菊花当属杭白菊和城头菊。以下就清宫中药用菊花的相关情况作简述。
菊花是御医治疗眼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试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为例来说明。
慈禧太后多年患有目疾(或是兼有眼目症候的内伤杂症),其用药底簿中时常出现的「目赤」、「目睛赤红」、「目皮艰涩」、「目眩」等字样便可证实这一点。针对这种情况,御医外洗、内服药双管齐下,不少处方中用到菊花。有些方子中菊花甚至作为主药。如「外洗药霜桑叶洗目方」,以霜桑叶三钱、白菊花二钱,水煎,每日净面后洗目用。再如「明目除湿浴足方」,用甘菊、甘草、黄柏各三钱,桑叶、木瓜、牛膝、茅术各五钱,防已四钱,煎煮之后,浸泡双足。在用药液洗目、浴足的同时,御医还配制一些内服药。如,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七月二十七日,御医张仲元为慈禧拟「明目延龄丸」:「将霜桑叶二钱、菊花二钱,共研极细面,炼蜜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二钱,白开水送服。」 张仲元在治疗慈禧眼病方面颇有心得,除明目延龄丸外,还拟有同名膏剂—「明目延龄膏」:「霜桑叶一两、菊花一两,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收膏,每服三钱,白开水冲服。」以桑、菊组方,有清热散风、平肝明目之效。
除以菊花和其他药物组方外,御医有时单用菊花。如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四,张仲元等便为慈禧制作「菊花延龄膏」。该方独菊花一味,用水熬透,去渣浓缩,后用蜜收膏,每服三、四钱,白水冲服。此方针对「老佛爷脉左关弦数,右寸关洪大而滑。肝经有火,肺胃蓄有饮热,气道欠舒,目皮艰涩」等症状。膏丸中的菊花主要起清热、平肝、明目之效。
清 银质熏眼药锅故宫博物院藏
无独有偶,光绪帝也曾患有眼疾数年,脉案对此多有述及。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二月的一份脉案记有:「目中白睛红丝未净,视物迷蒙,左眼尤甚,眼胞时觉发胀。」对此,御医开了不少的洗目方。其中的「清上止痛熏目方」由甘菊花、桑叶、薄荷、赤芍、茺蔚子、僵蚕(炒)六味药组成,水煎后熏洗。此方具有祛风清热、养肝明目之功。方中薄荷、桑叶、菊花祛风清热养肝明目,僵蚕祛风散结,可治风邪引起的目疾。
菊花之所以在治疗眼疾中广泛使用,是由其功效决定的。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既能治肝火、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又能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一言以蔽之,入肝经的菊花对缓解眼疾大有裨益。
在治疗面部肌肉痉挛方面,菊花也有使用。面部肌肉痉挛亦称面肌抽搐,其主要表现为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地不自主抽搐。抽搐常自一侧眼部或口角开始,随之扩展到同侧半面肌肉,但额肌较少受累。每次抽搐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据清宫医案记载,慈禧太后早在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即患有此症,御医曾用加减玉容散医治。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病情出现反复。当年四月脉案记载,慈禧太后「脉息左关弦数,右寸关滑数。目皮颊间跳动,视物不清」。五月,「左眼以下连颧,时作跳动」。御医的医治方法是把霜桑叶、杭白菊、荆芥穗、明天麻、香白芷等药,和去皮的熟鸡蛋一起长时间煎煮,使药味进入鸡蛋里。然后用鸡蛋热熨面部。鸡蛋微凉后,即换另一枚。从医案记载推测,经过治疗,慈禧太后病情有所缓解,但并未痊愈。因为在光绪三十年三月、三十二年闰四月的医案中又出现御医用外治药「贴面跳动之处」或「敷于跳动之处」的记录。
菊花还用来治疗头疼眩晕。光绪皇帝自幼体弱多病,成年之后健康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每况愈下。光绪三十年前后,光绪帝常头疼眩晕。据其自述,因未戴小帽,「严寒之时,寒气凉风深入脑髓,以致频作头痛」。御医为此多方治疗,既配制了内服药,如「芎菊茶调散」;又用了一些膏药,如「贴头止痛膏」;还用菊花和其他药配伍煎煮了一些洗头药,以期达到到疏风、清热,止痛的功用。仅列举一例:佟成海曾拟皇上洗头方:「羌活一钱、薄荷一钱、蒿本一钱五分、菊花一钱五分、银花一钱、防风一钱五分、天麻一钱、川椒六分。水煎,洗之。」
除疗疾外,在调理身体方面菊花也起到应有作用。我们知道,御医在保障皇室成员身体康健方面殚精竭虑,帝后、阿哥、公主等罹患疾病后,御医全力医治;无病时,御医则根据节气的不同、气候的变化、个人体质的强弱酌量开具保平安的药方。药方中大都常用薄荷、菊花、金银花、麦冬等以清热养阴、清气化湿。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年)八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间,孝慎成皇后每日用「金菊饮」一份调理。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十一月,大公主用薄荷、菊花、麦冬、灯心等各五钱,芦根一两,进行调治。
菊花在防暑方面的功效值得一述。清朝定制,每年自小暑日至处暑日,在乾清门、圆明园宫门、出入贤良门等处摆放「香薷汤」以供王公大臣、宫中人等服用,用来预防暑病。香薷汤是用香薷、扁豆、厚朴、赤茯苓、甘草、黄芪、陈皮、菊花等药以水煎煮而成。有意思的是,菊花的防暑功效被慈禧太后以洗脚的形式呈现。《宫女谈往录》提到慈禧洗脚水极讲究—「三伏了天气很热,又潮湿,那就用杭菊花引煮沸后晾温了洗,可以让老太后清眩明目,全身凉爽,两腋生风,保证不中暑气。」洗脚用两个盆,一个放熬好的药水,另一个放清水。先用药水,再用清水。
如同所有药材一样,菊花的优劣决定着成药品质的高下,并最终影响药物的疗效。而菊花品质的好坏与其道地性息息相关。各地产的菊花由于品种、地理环境、栽培条件等差异呈现不同的品质,其中作为道地药材的杭白菊以其优异的品质受到清宫青睐。清宫使用杭白菊的记载不绝于档案。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八月初一至初六日,御医用杭菊花四两配制光绪帝的祛风清热洗药。随后的六天里,煎煮洗药又用五两六钱。有时杭白菊不敷使用,便指令浙江督抚呈送。如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张彭年为光绪皇帝所开的药方需用杭白菊等药材,清廷令浙江急速将所需药材送进宫中。九月,包括杭白菊在内的药材由浙江巡抚增韫「派委候补知县,恭送内务府,转交御药房查收,并闻已由内务府大臣进呈御览」。对此,故宫博物院药具药材库所藏清宫药味底账记到:「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春喜传收,白菊花二木匣,计十二瓶,系浙江巡抚曾蕴(笔者注:应为增韫)进。」
阅读链接:中药材的道地性
这是鉴别药材优质与否的专用名词。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最关键因素。
清 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初一日吉立底账故宫博物院藏
除杭白菊外,浙江的城头菊也是清宫中常用之品。所谓的城头菊,《本草纲目拾遗》有这样的记述:「浙省城头一带产菊,名城头菊。皆生城上石缝中,至秋开花……香气沁腹。」清人朱枫在《柑园小识》中对城头菊有更多绍介:「雍正初禁人采取,以充贡品。宫闱以作枕。」作为特产,城头菊成为浙江巡抚进献物品时的不二选择。《养吉斋丛录》载录浙江巡抚端阳节进城头菊三箱。到光绪时期,进贡城头菊仍是浙江巡抚一种经常性行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药味底账载明,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浙江巡抚瑞兴、任道镕分别进城头菊二匣。进到宫中的城头菊因收储不善,偶有出现霉变现象。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初一日所建的底账显示,御药房当时存有城头菊三箱半,其中有二匣潮湿发坏。正如朱枫所言,城头菊在宫中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菊花枕,故宫博物院所藏药味底账的相关记载可证实这一点。药味底账显示,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八日,「上要」城头菊半箱装枕头用。次年的三月初二日,为装枕头「上要」城头菊一箱。这里的「上」应当指的是光绪皇帝。菊花枕是一种传统药枕,《本草纲目》即有菊花「作枕明目」之说。现代医学认为,菊花枕适用于内热偏盛者,有明目、醒脑、散风、清热之功效。看来,身体欠佳的光绪帝除内服、外用药外,也曾把药枕作为医治方法。
清 弘历 金英献寿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菊花鹌鹑图鼻烟壶及款识高六厘米 口径一·一厘米 底径一·八×一·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菊花在清宫中使用广泛,其被配制成丸、散、膏、汤等剂型,或装入布囊做成菊花枕,用来治疗多种疾病,调理身体,预防暑病。菊花即可外治,又能内服。清宫所用菊花的特殊性在于其道地性。清朝的「各直省岁解药材本色并折色钱粮」制度,以及官员进献等方式使品质最佳的菊花不断输入清宫。
延寿芳华多彩的菊花主题艺术品
种菊、赏菊、佩菊、簪菊、品菊、咏菊、画菊,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秋天的代表、长寿的象征,兼具君子的品格,千百年来,菊花被人们用文学、书画、工艺等各种形式去表现、歌颂。
绘画作品中既有笔墨洒脱的写意花卉,也有工笔写实的菊花花谱。菊花与其他节气物候、时令花卉组合的图案出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表达的可以是长寿久安的美好意愿,也可以是隐逸高洁的文人意境。还有来自江南绣工的精工织绣,菊花纹样绽放其上,淡雅多姿。更有由珍贵材料雕琢而成的菊花工艺盆景,将绘画美学、园艺技巧与文学诗意巧妙结合于一体,美好的寓意加之富丽的珠宝,使其成为宫廷陈设中独具特色的装饰佳品。
作为常见的题材,菊花装点着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自身也承载着众人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