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芬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均产生了新的追求,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广泛应用。其中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特点,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途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思维导图 学生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49-01
思维导图也称之为心智图,主要就是借助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反映一个思维过程,实现放射性思考具象化的过程。此种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主要就是将传统语言智能、创造智能、数学智能予以结合,形成展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以此达到教学效果。本文在概述思维导图的基础上,阐述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由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其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将注意焦点放在了图形中心,即中央图形上,并且将想象与联想的结果和中心图形的相关性予以连线,作为一个分支。通过对图形中心的不断拓展,形成一张思维导图。因为其和人类大脑处理事情的方式十分相似,为此,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一)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之为求异思维,也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导图中,同一层次节点数量表示的就是思维广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就是想象、联想的应用,其中联想是想象是前提。本文以《桂林山水》为例,阐述思维导图的运用:一是,作者从不同方面与角度观察与感受了桂林山与漓江水,对桂林山的神奇、秀丽、险峻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对漓江水的清澈、碧绿、静中有动进行了充分阐述。二是,由桂林山与漓江水,作者联想到了一些其他富有代表性的名山、名水。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助发散思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景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指的就是将各种信息聚合在一起,借助分析、对比的方式,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者最佳解决方法的思维模式。在思维导图中,分支的长度可以代表思维深度。本文以《桂林山水》为例,作者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想法,并不是一时的奇想,而是作者通过对祖国各个名山、名水的分析、对比得出的结论。从文章内容可知,作者通过和香山、泰山的比较,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峻、秀丽、神奇;通过和西湖、大海的比较,突出了漓江水的清澈、碧绿、静中有动。通过这样的分析、对比,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桂林山、漓江水的特点,从而认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借助聚合思维,能够分析出合情合理的主旨,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指的就是各要素之间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思维方式,其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并且可以促进系统化知识的构建。在选读《鹿和狼的故事》学习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并且注重学生系统化知识的构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居然”一词构建一张系统化的知识网。在开始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并且找出可以体现森林、狼群、鹿群与人们变化的语句。之后,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变化是你想不到的,现代看到这种变化有何想法。让学生用“居然”一词对文章内容予以概括,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明确看待问题的时候需要全面,并且知道动物间的联系,认识生态平衡。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可知,教学第一阶段是让学生进行诵读,找出体现森林、狼群、鹿群与人们变化的语句,此过程明确了诵读的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展开个性化交流,之后引导学生予以总结;第三阶段是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不仅可以全面掌握文章内容,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教学探索,也是一种创新,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对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思维导图的运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明彦.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认知结构为视点[J].才智,2015(04):102-103.
[2]郭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0):43-4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