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重在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

2016-03-23 12:16郭德红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

摘 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在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和研究风气,其重要着力点应放在培育大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促进大学形成和谐的学术环境和探求真理的学术氛围,使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学术精神;一流大学建设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意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此举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从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不断地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形成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传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共同经验。

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差距

过去二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持续建设,一批大学开始跻身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然而,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样的欧美名校相比,我国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我国大学进入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较少,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以及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突出作用的学者还不多,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及科技成果较少,能够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和标志性成果较少,大学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社会服务层次有待提升,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度不够。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学办学中存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浮躁状况,缺乏对个人兴趣的挖掘、对研究的专注度、对未知领域的执着探索意愿。

在当今我国大学建设实践中,急功近利的行为并不乏见,有些大学的管理者以为世界一流大学指日可待,甚至幻想在自己任期内就能实现。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充规模,贪大求全,以为规模宏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就是一流大学;导致了一些高校盲目追求高层次教育,以博士点的数量衡量大学的实力,为争取博士点不惜一掷千金,令人瞠目结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还导致了一些大学浮躁的学风和对数字的简单追求,忽略学科基础建设,助长了学术腐败之风,造成了虚假的学术繁荣局面,教授以能晋升硕导、博导为荣,不愿意为本科生授课或敷衍了事,本科生培养质量严重滑坡。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不仅不利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而且危及到大学的正常发展。造成这种发展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办学过程中缺乏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

美国学者威廉·布朗曾经说过:“大学也像人一样,不是被生产制造出来的,它们是有灵魂和躯体的不断成长的鲜活生命体。”[1]大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做到健康全面发展,要靠全体大学人的共同努力,既包括大学的领导者,更包括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需要所有大学人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接力奋斗,按照大学和学科的发展规律来建设大学和学科,核心是要持之以恒地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因为世界一流大学优良办学传统的形成都是由历史积淀演绎并不断创新而来的。这样的大学,由于有深厚的追求真理的学术文化底蕴作支撑,才能历经风雨而不衰,才能敏感地把握住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并能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而那些不具备这种特质的大学,也可能会名噪一时,但由于缺少长期的文化、人才、制度和学术传统的积淀和传承,即缺乏可以传承的、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最终会是昙花一现,走向衰落。[2]世界大学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缺乏浓郁的大学精神文化氛围,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形成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学术共同体[3],这一学术共同体坚持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学术包容和学术开拓创新,影响新生学术力量,促进人才培养,传承学术精神,从而使大学的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和增强。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国家战略,也成为众多高校的奋斗目标,并且不少高校设置了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的时间表,国家也将投入巨额资金予以支持。但是,大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更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能急功近利。因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不仅需要有办学积累和资金支持,而且要有文化的积淀,更要有将民主、包容和开放的办学理念付诸实践的行动。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曾问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埃利奥特:“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什么?”埃利奥特回答:“需要5000万美金和200年时间。”[4]哈佛大学自1636年建校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用了300年时间,耶鲁大学自1701年建校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用了270多年的时间,这两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轨迹,即是一代代大学人坚守并传承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的辉煌历史。

“对立观点的冲突能产生出点燃真理火炬的火花。”[5]大学坚持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必然会自觉开展学术争鸣,而只有学术争鸣,才有学术思想的碰撞,只有学术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新的学术思想火花。大学办学过程中坚持培育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可以包容各种思想流派,任其争鸣竞争,自由地探究和表达思想,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将其与其他思想和其他精神相联系,学术活动也就生机勃勃,卓有成效。例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一,一直专注于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学院虽然规模不大,但在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具有先锋影响力,并发挥着学术领导者的重要作用。[6]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成功的核心因素在于不断传承与创新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多年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依循公正的办学与研究原则建设学院、开展研究,其教学和科研工作始终坚持其拉丁文校训所倡导的“寻根探源”的精神,鼓励学术自由,对不同思想和理念兼容并包,院长和教授们尽管各有其政治倾向与学派背景,但在这里都得到了包容,学院的学术氛围宽松,展示了学院对多元理念的兼收并蓄,由此也使其浓厚的学术争鸣气氛闻名于世并成为学院的传统。这种兼容并包的自由学术环境,使学校成为了一个社会科学的实验室,世界上的各种思想和观点在这里被发展、分析和评价。在20世纪,许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思想和政治体系都源自于该校,并最终流传到世界各地。[7]

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的路径选择

第一,转变急功近利的办学和教育观念。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上是教育人的价值取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涉及大学方方面面的群体都能从国家发展要求出发,主动转变自身的价值观念,克服急功近利的办学弊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大学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而不是追求即时的政绩,如此才能建立起真正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优良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环境,使身处之中的人都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进而促进大学良性发展。

第二,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通过大学制度创新来推动大学办学的创新与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发展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世界著名大学都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并以此作为大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的有利契机,以制度创新来保障大学人的观念转变。通过不懈建设,形成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特色和实际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使大学做到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大学自主办学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从而使大学发展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理顺大学与外部的关系。明确界定大学利益各方的权力边界和各自的义务,确立大学自身办学的主体地位。进入21世纪后,外部社会对大学的压力、各种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各大学之间对国家有限办学资源的激烈竞争、大学管理者的政绩需要,使大学形成了功利化的、行政主导的发展格局,效率优先成为中国大学奉行的办学理念,大学以学校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教师多和研究成果数量多为荣。同时,由于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并没有将大学当做是一个纯粹的教育机构来看待,而是将大学作为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而存在,按照行政机构和国有企业的模式去管理大学,大学自身也缺乏自主办学和民主管理的制度保障,导致大学自身缺乏改革的积极性,民主管理的缺失又使大学对师生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8]

第四,形成公平、公正的学术竞争环境。通过完善各级各类学术组织建设,逐步打破和消除大学办学过程中存在的潜规则,真正树立起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价值理念,确立教学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学术竞争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培养创新、学术创新和积极探索真理的健康学术氛围,引导大学按照自身学术组织性质发展和创新,这也是政府、社会和大学的共识。有了合理和富有激励性的学术竞争环境,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与公正,才能激发大学和身在大学里的人才的创造性和工作热忱,不断提高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因为只有制度法规与人们内心的真实要求产生共鸣时,人的潜能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的着力点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转变急功近利的办学和教育观念,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理顺大学与外部的关系,形成公平、公正的学术竞争环境等,都是大学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的重要路径,而改革和创新国家对大学管理者的考核标准办法以及大学对教职员工的考核标准办法,则是克服大学办学功利化和行政化,培育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形成浓郁学术氛围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考核大学管理者政绩时,应充分考虑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组织特性、发展规律和管理方式,按照学术组织的特质进行管理,采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考核标准体系,帮助大学查找教育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影响质量提高和科研创新的问题,使大学管理者能够安心设计和实施长期的教育创新计划,而不是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大学管理者短期施政的依据。大学在考核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时,要特别注意克服学术评价过度量化的倾向,遵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规律,为教学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促进学术创新。

为提高对大学办学水平和教职员工工作业绩考核的科学化水平,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大学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这是因为我国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曾经遇到的挑战,有些思想和方法可能是相关的。当然,由于国情不同,直接移植是行不通的。正确的借鉴方法应该像曾经担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目标不是将已存在的模式或一种理论方法简单地移植到另一处,而是要尽量理解产生于一定环境中的问题,再去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Kelly,Brooks Mather.Yale: A History[M].Yale University Press,1974.

[2][8]郭德红. 我国大学文化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2):51-54.

[3]张金辉. 耶鲁大学成就一流学府的经验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5-70.

[4]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文集(第二辑)[A].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8.

[5][美]劳伦斯.A. 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二)—建国初期的历程(1783-1876)[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0.

[6]The Profile of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EB/OL] http://www.lse.ac.uk/collections/pressAndIn-formationOffice/PDF/LSE_Profile2006.pdf.

[7]郭德红.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93-98.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