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鹏
“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不仅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没有搞短期大规模强刺激。
中国这样做,就留有政策资源,比如财政赤字率、政府债务率都比较低。
也就是说,我国宏观调控还有创新工具和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复杂严峻的形势。”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会后,《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陈祖新,请他详解报告中的一些要点。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速——6.9%。这是近年来的最低增幅,你怎么看这个数据?
陈祖新: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6.9%的增量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全年的经济总量。客观讲,经济盘子大、增长难度也大,经济规模达到10万亿美元级后,很难有这样的增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像美国,增长4%、5%就很了不起了。报告谈到,现在我国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
我觉得,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去认识去年我国的发展成绩。不仅要看GDP这个单科,还要看就业、收入、CPI等其他指标。比如,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超过预期目标300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居民收入增长也跑赢了GDP增长,CPI保持较低水平。也就是说,我国不仅GDP单科成绩不错,综合成绩也是相当不错的。
平常之中显非常。去年中国是两条战线作战,一个是应对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另一个是应对国内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2015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的表现很不好,远不及人们的预期。尤其是国际贸易,从贸易额来看是负增长、在萎缩。这对我国经济形成很大冲击,因为中国是一个外向型经济比重比较高的经济体。总理在报告中就讲到,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目标未能实现。不利的国际环境,对我国去年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很大掣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有一个“三期叠加”的大背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所以,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情况好像仍然比较严峻,对今年的形势怎么判断?
陈祖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觉得,一定要充满信心。这个信心,很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于我国去年的成绩单。去年国际国内环境中挑战不少,但最终的成绩单可圈可点;今年尽管挑战在增多、矛盾在加大,但我相信一定能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正像总理在报告中所讲的,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
总理在报告中还讲,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讲韧性,远的不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这几年,有些主要经济体增速回落到1%、2%,甚至停滞、负增长;我国经济尽管也受到冲击,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一直居于前列。讲潜力,中国是13亿多人口的大国,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大本钱。讲回旋余地,我国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还相对滞后,让农村5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让城乡实现一体化,让中西部地区尽快发展起来,可以开拓出巨量的发展空间。我国所具备的这些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信心还来自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坚持稳中求进,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不仅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没有搞短期大规模强刺激,不像有些国家一个劲地搞货币量化宽松。中国这样做,就留有政策资源,比如财政赤字率、政府债务率都比较低。也就是说,我国宏观调控还有创新工具和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复杂严峻的形势。
中国新闻周刊:报告把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7%。设定一个区间,应该是第一次,这出于什么考虑?
陈祖新:严格来讲,用“区间”这个词不准确。我国经济运行是有一个合理区间,要保持在这个合理区间。这个区间的下限是经济增速和就业,不能滑出底线;上限是CPI,不能突破。今年6.5%~7%的经济增长目标,准确地说,是一个弹性范围。
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目标,第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要求“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保持在6.5%以上。第二,从现实情况看,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第三,去年经济增长6.9%,今年的目标是6.5%~7.0%,与去年是一个平稳的衔接,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是平稳的。这一条很重要,建议你们深入挖掘、广为传播,使市场保持应有的信心。第四,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稳定就业。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服务业占了整个经济的半壁江山,而服务业的就业密度高、容量大,整个经济的就业弹性也在优化。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1000万人以上,经济增长 6.5%~7%,是能够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
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和2015年,我们的进出口增长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今年的报告关于进出口增长,没有给出具体目标值。为什么?
陈祖新:今年的国际形势依然非常复杂。你看,开年以来特别是我国春节放假期间,世界市场包括股票市场、汇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都在剧烈波动。这种波动,实际上反映了大家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担忧,波动是表象,担忧是背后的实质。
实际上,现在有些主要经济体还没有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有的甚至仍在衰退。不少新兴经济体也是负增长,甚至陷入困局。综合起来看,全球贸易萎缩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确定今年的进出口目标,必须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中国政府一直坚持言必行、行必果。我个人相信,不管国际经济形势怎么样,我国在全球进出口总盘子中的份额会保得住,这个份额很可能还会有所增加。
中国新闻周刊:赤字率一直是比较敏感的数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赤字率提高到3%,比去年高,已接近欧盟确定的警戒线。你怎么看?
陈祖新:我个人理解,赤字率定为3%,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报告讲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也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
欧盟虽然在赤字率上定了一个3%的“警戒线”,但这些年不少欧洲国家的赤字率在7%~9%之间,美国最高时超过10%。从现实情况看,这个3%的警戒线标准,并不那么具有科学性、普遍性。
我们不仅要看当年的赤字率,还要看累积形成的政府债务率,我国约为40%,而不少主要经济体在10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了200%。比较起来,我国财政赤字率、政府债务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都是低的。我国的财政赤字,不是用来“吃饭”,而是用来搞建设、支持经济发展,有对应的资产,将来是有回报的。
3月7日,天津南开大学,应聘者排队等待选入“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专场校园双选会。
中国新闻周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近几个月非常“热”,大家都在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花了很大篇幅来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陈祖新: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阶段,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体系上。大家都记得,中国一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也主要是着眼优化供给结构。
现在,由于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等上升,我国的传统竞争优势有所削弱,产业在国际分工中还处于中低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中国经济更大更好的发展,必须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路径来讲,就要依靠改革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新经济的占比。也就是说,从诸多方面重塑我国经济的竞争力,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这应该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
中国新闻周刊:报告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从简政放权到创业创新,再到化解过剩产能、国企改革……内容非常丰富。
陈祖新:是这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勤劳的中国人去更加努力地创造。所以报告第一条就讲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清障铺路,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好环境。
第二条与第一条是相关联的,就是着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政府还会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蒸汽机、电气化、微电子、信息网络为代表的科技革命,都给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推动力,使世界经济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现在,必须把创新摆在我们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时变势变,当今时代的科技创新也应当注重走新路子。过去的创新,往往是一些杰出人物站在前人肩上创造出来的,创新所花费的时间、所走的过程往往很长;有了创新成果,再应用于生产领域,应用的范围也是逐步拓展。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各方面的智慧、各方面的需求集中起来,加速创新,也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比如企业需要一个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消息,然后社会上的人、甚至国际上的人都可以出点子、想办法。同样,个人有一个好创意,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到需求方。所以说,现在的创新,必须让“互联网+”“+互联网”更加广泛地融入各行各业,集众智、汇众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加蓬勃地发展。
第三条讲的是化解过剩产能。这也是从供给侧“动手术”,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这是经济轻装上阵、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
第四条谈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第一、第二条讲了政府创造环境、鼓励创业创新,那么创新什么呢?就是创新供给,创新产品和服务。实际上,这也是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现在人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在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升级,而国内有些供给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所以出现了去国外买马桶盖、买感冒药、买保温杯的现象。
中国企业应该有这个志气、有这个能力,满足人们的新消费,满足企业改造升级对设备的新需求。这需要敏锐的眼光,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要满足新需求,还要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引领新需求。你和我用的智能手机,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供给创造出来的需求。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品质的时代,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品质意识,努力创造新产品、打造高品质、铸造响品牌。
第五、六条是讲国企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最后总要落到企业身上。个人创新创业到一定地步,也要形成企业。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供给体系上狠下功夫、多做文章,实现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使发展尽快改变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今年报告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出现很多新的提法,比如分享经济。
陈祖新:实际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里,就已经有分享经济这个词了。分享经济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通过网络平台的撮合,人们拥有的物品、资产,乃至知识、技能、时间,都可用来与他人分享,人人都可参与、都可受益、甚至富裕起来。比如小张在居住小区有一个停车位,白天上班时车开走了,车位空出来了,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别人来停车,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再比如,老李开车从北京长途运货到上海,返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撮合,满载货物运回北京,避免汽车空驶。当然,这还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分享。现在,已经有一些分享技术、分享知识的专业平台,比如国内的“猪八戒网”,就能实现专利技术、Know-How的需求对接和分享。
事实上,类似的P2P网络平台,目前国内至少在千家以上。在分享经济领域,未知远大于已知,是一个挖掘不尽的金矿。顺势而为,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万亿元级的大产业,是不可限量的经济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