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军舒德全(. 滨州市邹平县黄山中学, 山东 滨州 5600; . 滨州市教学研究室, 山东 滨州 56600)
从山东卷和全国卷的对比谈2016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的备考
刘维军1舒德全2
(1. 滨州市邹平县黄山中学, 山东 滨州 256200; 2. 滨州市教学研究室, 山东 滨州 256600)
2016年山东高考文综科目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本文从新课标全国卷和山东卷的对比出发,分析了新课标全国卷的一些命题思路和特征,对2016年高考地理备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的师生2016年高考文综地理备考能有所帮助。
山东卷是从2007年开始使用,这期间,由于基本能力科目的进出,文综的分值出现了从240分到300分的变化,当然地理科目的分值也有所变化,一直到2015年山东卷的结构才较为接近全国卷。全国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从全国卷Ⅰ、Ⅱ演变为新课标卷、大纲卷,进而转为新课标卷Ⅰ、Ⅱ、大纲卷,一直到2015年全国卷由新课标卷Ⅰ、Ⅱ两套题组成。根据全国卷新课标卷Ⅰ、Ⅱ的使用省份来看,山东在2016年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Ⅰ。
因为2016年山东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Ⅰ,下面就以2015年的山东卷和新课标全国卷Ⅰ做一下题型结构的对比(见表1)。
表1 山东卷和新课标全国卷Ⅰ题型结构的比较
从上表不难看出,新课标全国卷Ⅰ在题型结构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选择题比山东卷少了1个,这4分的必修题分配到了综合题的必做题36题和37题,即新课标全国卷Ⅰ的综合题比山东卷多4分,且36题和37题分值相差不大,选做题类型和分值相同,即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在题型和分值结构方面较为相似。
因为山东卷从2014年才实行文综总分300分、地理100分的赋分结构,所以和全国卷最具对比价值的就是近两年的试题,现在将2014、2015连续两年的山东卷和新课标全国卷Ⅰ考查的知识点和考核目标与要求以及赋分情况进行对比。关于考核目标及要求的四个方面,即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Ⅱ(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Ⅲ(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Ⅳ(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在下表中分别用Ⅰ、Ⅱ、Ⅲ、Ⅳ表示。
结合以上统计,以全国卷为核心,可以将二者对比的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1.差异性分析
(1)全国卷题型稳定,题组命题思路特征明显
除了表中信息,纵观近5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总体变化不大,基本上体现出高考试题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发展思路。新课标全国卷Ⅰ注重试题的连续性,新一年的高考题和上一年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遵循一定的题组规律。
表2 山东卷考点分析
选择题在题组方面的特征很明显,多采用1拖3的题目,即题目用一组材料或图示连续命制3道题,这样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另外综合题36、37两道大题和选做题的结构也比较稳定,分值变化不大。相比之下山东卷在这些方面由于课改等要求变化的原因,试题题组命题思路特征不明显。
(2)全国卷不同题型对不同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高
参考上表统计结果,再结合近5年的山东卷和全国卷试题进行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Ⅰ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能力,即Ⅰ、Ⅱ两大考核目标与要求,而且是每一小题同时考核这两大目标与要求。山东卷主要表现为Ⅰ或Ⅱ,也说明山东卷对每一小题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较为单一。
表3 新课标全国卷Ⅰ考点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Ⅰ综合题基本上都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即对Ⅰ、Ⅱ、Ⅲ、Ⅳ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都有所涉及,而山东卷对Ⅲ和Ⅳ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3)全国卷主干知识抽样考查,但更具有专业性
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都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水、大气、农业、工业、交通等,都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主干,也成为近年高考中命题的重点关注点。新课标全国卷Ⅰ近两年的考题,综合题主要考查农业、工业、交通、生态环境等问题,体现基础性,基本上没有偏题和怪题。选择题地理特色更加突出,尤其是和山东卷相比,除了对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对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考查增多,即专业性增强。
在知识覆盖方面,新课标全国卷Ⅰ对主干知识抽样考查,不追求面面俱到,山东卷考查的主干知识覆盖面较广,比如“3S技术”在山东卷整体的出现频率较高。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较为相似的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地球运动的试题,但仍然夹杂在题组中出现,所以,地球运动知识不能“放弃”,考生仍需要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标全国卷Ⅰ考查知识的特点有:自然地理考查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并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文地理仍然是注重区位,区域地理主要考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全国卷试题设计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生活
山东卷一直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不偏不怪,但因为向全国卷的靠拢,2015年的山东卷和以前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在命题素材的选取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但是新课标全国卷Ⅰ试题体现得更加明显且稳定,取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现实生产、生活为背景,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例如:2014年考查我国太阳能的分布状况,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风沙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治理措施,评价某地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等。2015年以雨水花园考查水循环,考查交通运输行业的变化对某地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影响,考查了海冰形成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等,大盐湖卤虫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青藏铁路建设中多年冻土障碍的克服问题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5)全国卷“过程性”考查亮点突出,探究问题环环相扣,注重考查地理学科思维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Ⅰ试题背景材料所呈现的图像清晰,图例规范,文字精炼,信息全面。试题设问语言简练,行为动词对考生解题过程要求明确、指向清楚,对考生逻辑思维等地理思维能力的发生“过程与方法”进行重点考查,避免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获取高分现象的发生,这应该是以后地理高考试题的一个确定方向。另外探究性的问题往往围绕同一主题展开或递进式追问,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考生对四种能力的应用。
例如:新课标全国卷Ⅰ2014年第36题以青藏铁路沿线的风沙活动为素材,让考生分析冬春季的沙源、冬春季风沙形成的原因、风沙对铁路及列车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问题有利于真正学懂知识、思维能力强而且活学活用的考生脱颖而出。
新课标全国卷Ⅰ2015年第36题,以“文——图——问”的题目结构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围绕“美国大盐湖的卤虫产业发展”主题,分层次分步骤地探索“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以及后来产业的蓬勃发展问题。最后一问是开放性的,为考生用地理学的不同视角对比分析、表达不同见解提供了空间。试题立意于平实之中,但意味深远。在问题设计上,各小题之间联系紧密且又具有适当的梯度。地理思维过程按照“独特地理环境→发展条件→产生的影响”的思路展开,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产业可持续发展、关注地理学科本质、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Ⅰ2015年第37题,是本套试卷中最难的一道题,以“青藏铁路建设中多年冻土障碍的克服”为背景材料,层层设问并深入,难度也逐步加深,通过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成因、青藏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热棒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并解决地理问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相比之下,山东卷尤其是2015年以前的试题,有些问题对“过程与方法”考查不够,比如2013年考查贺兰山山麓冲积扇的名称和形成过程、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等问题,2014年考查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措施、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以及2015年考查厄勒海峡地区称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等问题,部分考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答题模板来获得大部分的分数。
(6)全国卷开放性设问成为非选择题的一大亮点
开放性设问是没有固定答案或没有唯一结论的一种题型,它能够培养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设问的不足,在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这种设问以试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能够兼容各种版本教材的差异[1],能充分折射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趋势,必然成为今后地理高考试卷的主流特色。
开放性设问在2010~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没有缺失过,而山东卷2015年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命题方式,当然这种设问也多次出现在其他省份的试卷上,凸显了新课改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3)小题,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4)小题,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2015年高考山东卷第37题(3)小题,有人认为,与现在的位置相比,厄勒海峡跨海大桥修建在A处更合理。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2.相似性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在命题方面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较多,这里只列举几点加以说明。
(1)时代性强又不盲目追求热点
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相似,并不是考新闻,而是用热点作为情境,让学生探究背后的地理问题,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像考查,能力立意
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相同,地理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除文字外,主要还以图表为主。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重视对图像的考查,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等值线图常考不衰
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相同,等值线图类型多、易变化、综合性和能力要求高,能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创新性和梯度性,体现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因此一直是高考的常考点。
(4)选做题命题思路相似
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相似,选考科目相同,命题结构和设问的方式都很相似。
据以上新课标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的对比分析结果,主要针对2016年高考地理即将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Ⅰ地区的备考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复习时要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Ⅰ不求覆盖面,抽查的是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试题虽然借用了丰富的社会素材,甚至引用了课本以外的部分知识,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其考查的落脚点都还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即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
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突出主干,强化重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主要有:自然地理五大地理原理和规律,即地球运动原理和规律、大气运动原理和规律、水体运动原理和规律、地壳运动原理和规律、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原理和规律;人文地理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复习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分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此知识为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才能够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原理,但不要死记,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2.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和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2],考纲中的四项能力要求是对地理素养的具体表述,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在新课标全国卷Ⅰ试题中体现非常明显。但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忽视III、IV两项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III、IV两项能力,要特别注重地理原理、方法的应用。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弱化精准的区域定位,学生能够调用多种信息,推断该区域的相关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即可,但要重视对区域相关问题的研究,如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人类生产生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发展升级转型问题、生态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地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规律性问题的方法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符合课标要求和高考考查的方向。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Ⅰ试题以课标为准,命题材料背景几乎都来自现实社会、时代热点、身边实际等,图表可能来自近几年地理相关行业所做的研究工作、大学教材、国家的统计年鉴、国家地理学术杂志等。总之,试题背景材料基本上跳出各种版本的教材,背景信息陌生度高,强调能力考查。
近几年的地理试题更加强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明确地理学科的思想和理念的最终归宿是生活中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而地理学是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社会性、实践性特点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世界风云变幻、国家大政方针,小到居家旅行、吃饭穿衣,无不涉及地理知识。所以复习时应引导学生用心去关注、去体会生活世界中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地理教育资源,平时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试题内容,结合网络资源,给学生充分了解相关地理新闻、学科发展和前沿的机会,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例如《中国国家地理》、《国家地理》、《地理中国》、《探索发现》等相关网站、杂志、节目就提供了大量的地理资源。新课标强调学习有趣、有用、有理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倡导学生关注热点、关注生活,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使用教材时要有新思路,要重新组织知识,多联系实际、多思考、多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现成结论。高考是对考生地理素养的重新调用,而不是考查死记硬背的所谓知识,所以通过地理学习,应该使学生形成核心的地理素养和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
4.教学中的问题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关注整体性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对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结构有一定影响,新课标全国卷Ⅰ试题所有的细节都围绕其主题进行,试题设计往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且在试题情境和问题中需要学生把握整体性原理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强调人地协调,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
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3题,该题以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考查水循环。读材料把握和提炼出几个关键词:“雨水花园、汇水、下渗、净水”。通过对材料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问题设计的是雨水花园的作用,但该题目渗透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突出人地关系的协调,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再如卷Ⅰ第10~11题,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监测剖面的变化,卷Ⅱ第36题大盐湖卤虫产业的发展等问题都有相同的关注点。在回答雨水花园这组题时,对题组每一小题需要把握整体性原理,即注重水循环的环节和水循环原理、地理意义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3组题即题组之间的整体性原理背景的体现,该组题学生容易在第1小题上出错,但是如果能纵观3道题,试着从第2和第3小题入手分析,再回来做第1小题,问题会变得更加容易,且顺理成章。
这就需要在平时教学问题设计中渗透地理学科的这三大特点及理念,问题设计不仅要注意微观,更要把握宏观。既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指问题材料背景中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同一题组之间题干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关注小题设问中的整体性表现,以及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
在这种命题背景下,还需要把复习重点从记忆、理解提升到思考和运用,学习中要注重思维的形成过程,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过程的分析。
5.加强对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的阅读训练
地理图表在高考试题中承担了两项重要使命,即集约地承载试题信息和考查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最集约、最高效的载体,图表语言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语言,这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鲜明特点。新课标全国卷Ⅰ图表丰富多彩、类型多样,从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各种分布图到揭示成因的原理示意图,从反映地理事物面目的景观图片到说明各人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的各种统计图表,应有尽有。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熟读各种图表,掌握判读图表的方法和技巧,重视图、表、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训练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识图表、填图表、绘图表、用图表和析图表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把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或信息落实到图表中,让学生看到图表会说话,提高识记效果,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另外训练学生将地理学科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用简图表示出来,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既可以突出重点、提高记忆效率,又可以深刻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难点和重点。
再者,以某一区域为背景的文字材料,也用来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关系的分析能力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只有读懂题干和文字材料才能明确考题的导向,从题中准确获取信息,所以要加强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阅读训练,甚至让学生要学会解释文字材料,这都需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加以训练。
参考文献:
[1] 陈继增.高中地理开放性试题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7):183-184.
[2]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