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的探讨

2016-03-23 08:07周曰志浙江省缙云中学浙江丽水321400
地理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要素特征区域

周曰志(浙江省缙云中学, 浙江 丽水 321400)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的探讨

周曰志
(浙江省缙云中学, 浙江 丽水 321400)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要的载体,是系统地理问题分析的背景(提供问题素材和知识载体),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可以说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纵观近几年各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切入口,围绕地理六大核心问题展开,考查学生运用系统地理原理、规律等去描述、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学科素养(见图1)。因此,在地理高考复习中应将区域地理复习作为高考复习的基础。本文结合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谈几点策略。

图1

一、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重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直接考查某国家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试题较少,更多的是以某区域鲜明的地理特征为背景,考查相关的系统原理、规律和思想观念等。“初中区域地理搭台,高中系统地理原理、规律唱戏”,这是近几年文综地理考试题的突出特点。因此,在整个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也应一直贯穿这一主导思想,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突出区域应用,淡化知识记忆要求,注重系统地理原理的应用与地理学习方法的渗透,进行地理特征归纳与比较、地理过程的推测与判断、地理成因的分析与探究、人类活动的分析与评价等。

如各地区地形的学习中可运用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原理去解释,各地区的气候可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天气系统等有关规律去分析,各地区的人口、城市、产业活动则可以回归区位原理。

根据系统地理知识落脚的需要,重视特征区域的选择与分析,并以此作为案例,通过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从而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东南亚;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西欧、南北美洲;冰川作用与地貌→北欧(古冰川)、南欧(现代冰川);河流的开发利用→莱茵河、尼罗河、红水河(西江);石油资源的开发→中东、中亚;干旱区农业的发展→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以色列等。

二、运用地图教学,建立空间概念,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一切地理事件、一切地理效应、一切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之上。所谓地理空间思维,是指基于空间,从空间的地理事物着眼,对空间地理要素进行空间表现、空间想象、空间分析等的思维过程,它是解决空间地理问题的关键。

在区域地理的考查中,通常都会提供给出很多信息(如经纬度、等高线、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区域图,然后要求据此运用相关系统原理、规律,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区域复习中,承载怎样的系统知识由该区域位置决定,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感知空间要素并进行空间定位。区域定位包括海陆、纬度定位,大洲、国家定位,重要山脉、河流定位,重要地理界线如降水量线、热量带定位等。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地图教学的核心是强化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加工,并对相关空间地理要素进行想象、分析、推理,从而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要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它在哪里?),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地形地质与气候)和人文地理特征(它有什么?)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并进而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为什么在这里?它产生了什么作用?它会怎样等)。尤其是纬度和海陆位置定位,其背后隐含板块运动方式、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等地理原理,以及由此对人口、城市、产业区位、地域文化等带来的影响。故在地图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三、强化地理思维建模,促使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

地理思维建模就是对若干个具有相似性思维要求的地理事件与现象进行概括,归纳出普适性的分析模型。“对于学习者来说,支持有意义的学习最有力的策略之一就是对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模型的建构。” 奥苏贝尔建议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科和教材的基本结构,即那些最有“解释力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性的知识和观念,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和迁移。

区域地理不等于地方志,区域地理教学要强化对区域地理认知方式、地理特征知识结构、地理问题解决方式等的思维模型建构,促使知识结构化、思维过程可视化;淡化知识记忆,强化思维建模,强调学习概括性的、应用性的、有迁移价值的地理原理、结构化知识,而不是某些个别国家、个别省区的具体知识。

1.区域地理认知方式的思维建模

教材知识逻辑结构是怎样形成的?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结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种对教材最本质的追问和思考,有利于进行思维建模,从而让学生在这种知识逻辑体系下主动地、有意义地建构知识。思维建模的运用则使得知识解构与重构过程变得清晰可见,如图3就是建立在地理六大问题基础上对区域地理认知方式的思维建模。

依据区域地理认知方式的模型,面对某一区域具体地理事象时,首先要明确其地理位置,了解其地理特征,并进而分析成因、寻找联系,阐释地理过程、理解空间上的相互作用,最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当然在具体问题的考查中,可能只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或两个环节,然而必须有正确的地理认知方式,才可能对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图3 区域地理认知方式的思维建模

2.地理特征知识结构的思维建模

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区域地理要素特征与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地理特征知识结构的建模,要通过一些基本概念,形成概念群体系,对知识进行重组与加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有力促进理性思考,全面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如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河流、交通、政区、邻国等)等;地形包括地形因子、地形要素、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形特征、地质灾害等;地形特征主要包括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特点(高低——海拔、相对高度,走向——哪里高哪里低,地表起伏大小)、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气候特征主要包括气温特征(年均温高低、冬夏气温状况与年温差大小、最热最冷月月份等)、降水特征(年降水量大小、冬夏降水状况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雨季长短)、大陆性与海洋性强弱等;自然资源特征包括资源结构(种类与组合)、资源分布、资源数量(总量与人均)与品位等;农业特征包括农业结构、农业类型、农作物与耕作制度、耕地类型、生产特点等;人口包括人口因素、人口数量与素质、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民族、种族与宗教等;区域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资源等)、人文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贸、旅游等产业活动)等。

3.问题解决方式的思维建模

地理新课程高考非常重视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在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进行区域地理认知方式与地理特征知识结构的建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向就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对于许多常见的地理问题则要进一步建构其思维方式,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考方向,快速、全面、准确地解决地理问题。

如点状地理事物(如聚落)的分布特征可以围绕以下角度思考:总——分布是否均匀、是否广泛等,分——位置(方位、地形、河流、交通线等角度)、疏密与数量、规模等;线状地理事物可以围绕数值(大小、变化)、延伸、弯曲、疏密、闭合等角度分析;措施对策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从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措施角度,或从自然(环境生态)、经济、社会角度,或从适应、扭转、恢复角度等;成因分析类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角度进行思考;地理事物的建设类可从需不需要建、能不能建、建设的作用等角度进行思考等。

教会学生对自己问题解决方式的思维过程进行建模,可以深刻理解隐含在问题背后的地理观念方法与知识,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

四、构建地理要素联系,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与区域差异比较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重要入口。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在复习过程中,要用整体性的观点建构形成区域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形成思维链,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从知识升华到能力。

1.建构地理要素联系,寻找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在自然地理中,有几条常见且重要的地理要素联系线索,如下所示: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带)→植被→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形+气候→水文(水文特征)→水能资源或航运价值+水旱灾害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

地理位置(主要是相对位置)→交通→工业与经济

地理位置(板块位置)→地质作用→地形、矿产资源与地质灾害→工业

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候→外力作用、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等

对于某区域而言,要在了解其区域位置、范围、地形的基础上,根据气候形成因素,分析气候类型、特征、分布等,并由此推断出植被、水文等特点;再进一步推导该地工农业生产、人口与城市、交通、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特点,如图4所示。

图4

在构建地理要素联系时,要明确各地理要素的地位,综合地把握和分析区域特征。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以期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该区域知识的牢固记忆节点。在自然要素中气候特征经常是区域的突出特征,而地理位置、地形经常是自然环境形成的主导因素。如西欧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图5);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突出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图6)。

图5

图6

2.运用比较的方法,教会学生把握区域差异

近年的文综试题在区域地理考察中,频繁出现对比、类比不同区域的区域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区域地理特征等问题。通过区域比较从而区别不同区域,把握区域的典型特征。

在教学中首先选择比较的“主题”。其一是进行单一地理要素的比较,可选取不同典型区域的地形特征、气候分布与成因,河流特征,工农业生产条件等进行比较。其二是进行综合地理特征的比较,可选取区域特征相似、或特征差异明显、或位置相邻、轮廓特征相似的区域。

其次选择比较的方法——横比或纵比。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差异。

(1)相同地理事物的对比,突出内在差异

如:德干高原与云贵高原的高原地形特征对比,日本、朝鲜、中国华北温带季风气候的对比,欧洲西部与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与成因的对比,中亚、东欧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与成因对比,英国与日本的河流特征的对比,中亚与印度棉花生产条件的对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东北商品谷物农业生产条件的对比,我国华北、长三角、西南、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对比等。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泛,但是不同区域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的不同,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也有区别: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地势高,加丹加高原——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南非高原——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马达加斯加西部——信风的背风坡,澳大利亚西北部——西北风与信风的交替控制。通过相同地理事物的对比,可以使学生透彻地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相似地理事物的对比,找出异同点

如: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的对比,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对比,地形与地势的对比等。

对比北非、中亚、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等几处的荒漠,景观相似,但北非是热带荒漠,后两者是温带荒漠,气候特征不一样,且主要成因有明显差异:北非——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中亚——深居内陆,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风的背风坡。这样,通过对比,不但分清了相似地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分清了它们“本质”的不同。

(3)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对比,找出内在联系

如: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对比;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比;安第斯山东西两岸的对比等。

通过对比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的差异,可以进一步明确气候对河流特征与农业生产、资源分布对工业发展等的作用,加深对相关自然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间关系的理解。

五、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问题设计来看,问题切口变小、指向具体。提供材料,展示事实,探究原理,这也是高考常见的命题方式。如2014安徽文综第35(1)题: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年)指出:“世界各地地理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区域学习和专题学习。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主题式教学是指以内容为载体,以文本的内涵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可以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资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选取合适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促进对知识的建构。

如在西亚的教学中,可以围绕“水”和“油”两大主题(见图7),设计问题并开展教学活动。运用相关图像、文本信息,分析西亚地区“水少油多”的主要原因;分析西亚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发展农业生产应注意的问题;思考西亚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了解西亚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主要途径;理解该地区成为热点的重要原因等。

图7

如在中亚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土壤次生盐渍化”(见图8)这一主题,围绕其成因、表现、影响、对策等的教学,分析中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地貌、水文水系、植被和土壤等的特点;了解中亚耕地的分布并说明主要影响因素;了解种植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土地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由此导致的问题;分析威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及后果;理解土壤次生盐渍化过程等。

图8

总之,区域地理教学要揭示地理知识的价值,构建地理认知方式、特征知识结构和问题解决方式的思维模式,使知识可生成、可管理、可迁移,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野更广”,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要素特征区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抓住特征巧观察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分区域
也谈做人的要素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