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聪颖(四川省简阳中学, 四川 资阳 641400)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曾聪颖
(四川省简阳中学, 四川 资阳 641400)
摘要:地理空间思维是一种极具地理学科特色,能够体现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四川近几年高考地理卷对地理空间思维的重点考察方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空间思维;高考四川卷分析;思维训练措施
笔者在收集了2009年至2014年的高考地理四川卷后,对每道题考查的地理空间思维归为以下几类:地理空间定位思维、地理空间结构思维、地理空间形象思维、地理空间比较思维、地理空间相互作用思维、地理空间综合思维。通过对某种空间思维的复式加分(某道题涉及多种思维,则对该题重复多次计分),可以得出当年各类思维在该试卷的比重(见下图)。
结合试卷分析各类思维要求逐年的比重变化,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定位,从目的到工具
四川卷在定位能力方面,减弱了对诸如山脉、城市、河流、地形区等的地理事物名称的直接考察,转而倾向于考察定位后学生对该区域地理环境(自然、人文)特征、分布、成因等掌握情况。
【2010年四川卷】36.(36分)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10中河流①与图11中河流②补给的差异是:河流①______,河流②_____。与河流①流域相比,河流②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的明显优势是_____。(8分)
地理空间比较思维。涉及知识点:河流补给类型、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涉及能力:读图、定位、比较思维能力。
图10
图11
(2)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10分)
地理空间结构思维、相互作用思维。涉及知识点:影响气温的因素。涉及能力:等值线判读、定位及描述阐释能力。
(3)分析图10中乙地的湿地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8分)
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综合思维。涉及知识点:湿地(沼泽)的成因及作用、生态保护的意义。涉及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维和逻辑推导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4)七月,当你乘坐热气球在图11中的丙地上空遨游时,请把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描述出来。(6分)。
地理空间定位、结构思维。涉及知识点:自然带的分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涉及能力:定位、发散思维、记忆能力。
如上所说,该题未要求考生说出图示区域任何地理事物名称,但必须在确定图示区域是哪里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做出梳理并作答。
因此,地理空间定位不是目的,只是答题的基础和手段。
2.相互作用思维和综合思维分值比重上升
【2011四川卷】第39题。
材料四 亚马孙河河口位置(图13)
图13
(4)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据材料四,分析亚马逊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6分)
地理空间相互作用思维。涉及知识点:影响潮高的因素、亚马逊河水位特征。涉及能力:知识迁移、记忆能力、推导能力、语言组织。
(5)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8分)
地理空间综合思维。涉及知识点:资源的内涵、季风气候、台风、中国风能资源分布、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涉及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描述和阐释能力。
地理事物、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植被破坏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湖泊面积减小会对气候、河流、生物产生影响……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导能力并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同时,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在新课标能力立意的要求下,学生必须拓展思维广度,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回答非选择题时的条理和逻辑,草拟提纲是不错的选择。
3.直观得分减少,结构思维渐增
地理事物形象常出现在选择题选项中,作为对某区域某时段地理环境特征的考查方式。如:
【2011四川卷】6.在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丁区域可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油菜花黄蜜蜂忙 B.阴雨绵绵面梅子黄
C.稻田受旱暑骄阳 D.落叶遍地球疯狂
地理空间形象思维。
【2014四川卷】1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地理空间形象思维。
或者作为题组材料呈现。通过景观图辨认地理事物直接得分的现象逐渐减少,转而增加了对地理事物成因、分布特点的考查。
【2011四川卷】36.(1)据图示(图略)有关地理要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图幅范围内:①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______。
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结构思维。涉及知识点:青藏高原地形特征。涉及能力:读图提取信息、定位、记忆能力。
【2013四川卷】14.(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图略)。(6分)
地理空间结构思维、比较思维。涉及知识点:中美洲。涉及能力:读图提取信息、比较、描述和阐释能力。
地理空间结构思维在近年高考卷中均有出现,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是常见题型。掌握答题模式及读图技巧是该类题得分关键。对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严格规范学科语言,强调常用答题术语及模版,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阐释能力。
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受制于三大因素:一是个体本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二是个体在进行想象前所积累的知识和已经具有的空间概念;三是将要被定位的这种事物本身的某些时空特征。[1]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和训练,知识和概念可以积累,地理事物本身的时空特征基本不会改变,但教学中可以根据其特征因地制宜制定空间思维培养策略。[2]
图像化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过程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和记忆。大多数人有一种生活体验:看过某部电影后,当第二次听见片中某个音乐或音效时,或是在向他人描述该电影时,自己能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
空间思维的培养类似于“演绎心理电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或层次。第一阶段:利用丰富生动的地理素材对感官进行强烈刺激,即从形象到抽象;第二阶段:生成心理地图并能准确表达和运用,即从抽象到形象。
心理地图的构建环节如下图。
目前地理教学中大多忽略了“观察地理空间事物”和“空间想象”两个环节,所以学生很难形成心理地图更谈不上空间思维。阶段一主要是为了形成空间表象,阶段二即脑中地图的形成和再现运用。
1.阶段一:形象到抽象(将生活地理化)
⑴ 模具制作
原则:节俭、可持续、可回收
① 等高线与地形模型 学生通过沙盘或其他材料制作地形模型,能认识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陡崖、山谷山脊、鞍部等基本地貌形态,能理解等高线、等高距的含义并通过等高线辨别基本地貌形态。
② 风压带模型 学生在地球仪模型上通过粘贴红、蓝胶条能够展现冷暖气流的上升或下沉、冷暖气团的相遇(锋面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移动、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等,从而构建全球范围内三圈环流的立体模型,为进一步学习季风环流、气候类型等打下良好基础。
③ 山地模型 组织学生利用塑料泡沫或其他回收材料制作山地模型(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展现岩层的挤压与断裂及岩浆的侵入和喷出,进而深入理解内力作用。
④ 交通线路模型 通过在不同主题(行政、地形、人口等)的图层上绘制交通线路图,找寻线路选址与地形、城市、人口分布的关系,构建地理空间结构性思维。
⑵实地观察
原则:安全第一、组织有序、礼貌谦让、心得体会
① 自然地理要素观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观察本地的地貌(地形、地势、岩石岩层、土壤等)、植被(常见植物辨别、自然带的地域分异)、水文特征(流速、含沙量、流量、汛期、水位、结冰期等)、气象(风速、降水、温度、云量等)。
② 社会经济要素观察:区位(商业网点分布特点、不同工农业类型的布局、交通点线网、城市选址等)、人文(风土文化、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实地观察,将书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此举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和空间思维能力。
⑶ 图表绘制
原则:精确规范、细致耐心、展示交流
教师在进行适当的示范后,组织学生按照统一的纸张格式、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绘制自家房屋结构图、校园建筑分布图、城区商业网点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立体几何图等,提升学生制图能力和图物、图文转换能力。这是构建心理地图极为有效的方法。
⑷多媒体辅助
原则:内容适量、主题突出、引导有方
对于学生无法直观感受的大范围地理事物如洋流、自然带、地球运动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学会走出微观到宏观观察地理事物和问题,再回到微观解决地理问题。
⑸ 情景剧表演或实验
原则:学生自主、师生点评、总结收获
表演或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及团队协作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通过模拟或实验,如打偏的炮弹、运动场逆时针顺时针跑圈、水的漩涡等感知地转偏向力。或者组织学生模拟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的场景,探究灾害发生原理和防减灾措施。
2.阶段二:从抽象到形象(将地理生活化)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地理素材后,如何将内化的抽象思维再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难点。这既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又必须具备优秀而准确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⑴地理图表解读
教师在充分示范地理图表读图方法和步骤后,引导学生解读地理图表。
①绘制地形剖面图,将平面图像转换为立体图像。
②“回家的路”。让一位学生口述自己回家的路线(最好是学校附近区域),其他学生绘制路线图并分析其家庭地址。这是培养学生心理地图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③ 天气预报。利用气象云图和抽象的天气符号(风、雨、温、压等)做出本地最近的天气预报。
⑵导演心理电影
为了构建清晰而生动的心理地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代表性地理过程进行导演和冥想。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拓展地理空间相互作用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冥想过程示例如下。
① 太阳直射点移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片黑暗中依次出现: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球-昼夜半球(晨昏线)-与晨昏线垂直的太阳直射光线-直射光线自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晨昏线跟随直射点移动而摆动-昼夜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② 水循环
我是一滴小水珠,诞生在雪山之巅。春暖花开之时(冰雪融水),我随众多兄弟姐妹离家开始一段奇异的旅程。在重力的作用下,我们一路向下、向前(径流)!如同一辆奔驰的列车,途中不断有小伙伴上上下下(湖泊、地下水、降水等与河流相互补给)。我们穿越了深涧和丛林,来到平原和河口,挣脱了陆地的束缚进入一片前所未见的自由和广阔水域。在短暂的休整后,又开始了回家之旅。温暖的阳光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盈,直到我们飘荡在空中。很多小伙伴留恋海洋的宽广自由(海面上的降水),其余部分则乘风而行(水汽输送),飞过了平原河口,越过了森林深涧,终于安全降落在雪山之巅(降水),回家的感觉真好,期待下一次旅行。
③ 钢铁工业流程与区位因素
宽敞(土地)的厂房里,锅炉下的煤炭(燃料)正竭力释放累积了亿万年的能量,完全不理会锅炉里铁汁钢水(原料)的沸腾尖叫。不等汁水消停,工人(劳动力)就将它们注入冷却槽,等初步冷却定型后浸入水(水源)中,扬起一大片水雾。钢材经过切割(技术),被装入卡车(交通)运到工地(市场),投身社会主义大建设。
⑶利用思维导图培养空间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前设计、课中教学、课后反思阶段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对某一地理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既可以帮助梳理知识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作用思维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空间思维。例:教师给出关键词“水”,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水体、水循环环节及类型、水资源分布、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河流地貌等等。给出关键词“石头”,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涉及的知识点: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石漠化、沙尘暴、喀斯特等等。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阶段一内化的地理素材构建联系以致融会贯通。
只要能帮助理解记忆,除了文字,思维导图也可以配上学生的漫画素描。图画不一定精美,但却是学生心理地图在纸上的表现,能提高学习效率。
⑷创设地理空间意境
空间意境有些类似于导演心理电影,不同的是它利用实物在现实中演示、模拟地理事物和地理过程。此方法能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
①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经纬网”。座次、棋盘、街道、地板等,并标注经纬度、判断方向、定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经纬度的递变规律、经纬网的作用等。
②月食日食。找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太阳、地球、月球。太阳位于教室中间不动,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自转(速度不做严格要求)。当月球转至日地之间时,模拟地球的同学转至面向月球,此时太阳被月球遮挡出现日食。月球地球继续旋转,当月球转至日地延长线上时,模拟地球的同学转至面向月球,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影子中,出现月食现象。此意境还可以模拟月相变化。
③学生与热力环流。找一高一矮两名学生上讲台间隔1.5米相向而立,较高学生腿微曲到矮学生一样高。矮学生模拟空气受冷,感受“冷来缩到”-蹲下,高学生模拟空气受热,感受“热得跳”-站直或踮脚(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矮学生觉得高学生那边下盘空了,把脚伸过去;高学生觉得矮学生头顶很空旷,把手伸过去(水平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水平运动-风)。热力环流过程完成。
建议加强阶段一的训练和投入。通过形象而生动有趣的学习或演示后,初步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头脑中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地理素材以后,通过阶段二的巩固升华,将极大地提升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并能创建和运用心理地图。
近几年四川高考卷比较注重对地理空间定位思维、地理空间相互作用思维和地理空间综合思维的考察。因此,地理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这三种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空间思维培养可以先将生活地理化,再将地理生活化。归根到底就是加强地理表象与脑中地图的转换训练。
参考文献:
[1] 龚倩,赵媛.略论地理空间思维[J].地理教学,2010 (21):4-7.
[2] 刘德义.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J].湖南教育,200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