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丁(宜兴市官林中学, 江苏 无锡 214251)
高考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曹 丁
(宜兴市官林中学, 江苏 无锡 214251)
建议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设计以下几个模块:考点分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难点突破,对点训练、当堂巩固,反馈总结、整理体系等。
1.考点分解、自主学习
考试说明中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往往只有一句话,简洁而笼统。如水循环考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考试内容要求不够具体明确,虽然是两句话,但包涵的考点多,学生据此自主复习难度大,可能出现知识点遗漏、重复、冗杂。所以需要对考试内容进行解读,并在导学案中呈现出详细的考点分解,引导学生对照考点分解进行自主复习。
在考点分解时,首先全面、系统地展示知识点,其次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难点,并要具有可操作性。考点分解学习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描述这些目标的语言,少用或不用“了解、理解、掌握”,多用“记住”“说出”“绘制”“写出”“列表”“运用”等可检测、指向明确的行为动词。
“水循环”考点可分解成以下可操作的内容。
(1)阅读人教版(必修1)课本第54页内容,说出水体的三种形态,记住水体空间分布的三种类型,列举陆地淡水的主要构成。
(2)阅读人教版(必修1)课本第54页图3.2及“读图思考”,结合实例说出陆地上各种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分析典型河流(长江、松花江、塔里木河)的主要水源补给类型。
(3)判读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影响因素。
(4)绘制自然界三类水循环的示意图,在图中画出主要环节流动方向,写出其名称。结合实例,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从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思考)。
(5)说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将考点分解呈现在导学案中,在考点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能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可以自主感悟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2.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考点引领下的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应突出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考点有难易,学生有差异,掌握有分化,特别是考点中的重点、难点,需要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分享思考、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促进共同发展。
首先,教师对考点内容和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合理处理考点;其次,导学案的设计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启发和发展学生思维,同学之间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分享,并能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该部分的讲学案内容设计,既要体现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再现,也应有策略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要有探究性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能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再现、考点罗列。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考点可作以下解读。
考点具体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产生自然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该考点涉及的范围广,自然资源有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导学案中选择某一自然资源进行合作探究,设计活动,分组讨论。举一反三,其他自然资源的学习可以参考。
问题设计如下。
(1)我国西北、华北、珠江三角洲哪个区域相对最为缺水呢?为什么?
(2)华北平原哪个季节最为缺水?
(3)分析该季节缺水的主要原因?
(4)珠江三角洲与西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导学案中合作探究的活动,要考虑探究问题的放置点和探究价值。一般设计探究的问题放置在基础题、迁移题之后;同时关注探究问题的思辨性、结论的未定性、方法上的指导性等。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清晰的问题链,并给与学生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的问题,探究过程中提供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采取的方式等,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主合作去开锁。
3.对点训练、当堂巩固
训练的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练习题的设计应该对准考点。与考点无关的试题不用,陈旧的试题不选,精选近五年内的高考原题,以及高质量的大市模拟题,也可以对照考点设计新颖的原创试题。在设计训练问题时,应注意多设疑;应该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封闭性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应该少设计,练习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对点训练应限时,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在10分钟时间内解答完毕,题量不宜过多,少而精,尽量覆盖导学案中的所有考点。建议2道综合题,或者3~5道选择题和1道综合题。答题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批阅后,统计错误率,找出易错根源,课堂详细讲解,并建立错题库,让错题再现或找类似试题进行巩固训练。
“水循环考点”训练题如下。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附近河流流量与气温季节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流经四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与其他三个地区不同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 图中四地气候类型分布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甲—温带大陆性气候 B. 乙—温带海洋性气候C. 丙—亚热带季风气候 D. 丁—热带沙漠气候
读“水的社会循环和自然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注: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
3. 水的社会循环
A. 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 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 对陆地水有更新作用
D. 干扰了水的自然循环
4. 城市化对水的自然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 人口增多导致地下径流增加 ② 建筑物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③ 地表植被减少导致下渗量增加④ 城市规模扩大可能导致降水增加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5.阅读东北地区组图,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当地沼泽广布的原因。
对点训练安排在合作探究之后,不仅能够巩固考点,拓展思维,获得解题技巧,并能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当堂反馈给学生,有些问题可以为以后导学案的编制提供有效素材。
4.反馈总结、整理体系
这一模块的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大量留白,有些用作课堂学习过程的反馈,有些用作整理知识体系。反馈是导学案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这种信息交流的情况进行得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不注意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
反馈的形式,可以是留白,学生自我反馈学习效果,自我评价重难点理解情况,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训练完成的质量等;也可以是设计表格、图形、问卷,让学生填答,真实地反馈给自己和教师。
下表为某考点课堂学习反馈表。
?
导学案中学习是不断反馈的过程,有自主学习的反馈、合作探究的反馈、训练质量的反馈、反思总结的反馈。反馈与矫正应该同步进行,“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如此反馈与矫正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可以继承好的经验和方法,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考点,提高解题能力。
考点分解后,学科的知识点凌乱分散,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盘中,只有将它们串联起来,才是美丽的项链。因此不要孤立地理解和记忆考点,而是要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整理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确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寻找这些联系中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梳理,各种知识之间建立起系统的、完备的结构框架。
如人口的变化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整理知识体系,找到知识间有规律的关联,能更快、更有效地获得更强的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形成地理思维。
学生自主学习考点分解,对照考试说明具体要求增添删减。碰到陌生的、难懂的、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以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质疑。积极思考,找出自己不足,学习他人长处,特别是科学的解题思维方法。训练独立完成,出现错误,联系相关考点和考试要求,认真求教老师与同学,力争题不二错。学完一个考点,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书写学习过程、收获。每隔一段时间,整理归类导学案,装订成册,便于复习巩固。
教师提前发导学案,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课前全批或抽批导学案,充分考虑班情、学情、教材特点,明确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课前二次备课,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全面引导课堂进程。处理好导学案与考试说明的关系,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使用应当灵活地穿插在对考点的解读过程中,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是导学案要击中的靶点。
考点引领下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编制的导学案在教学使用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减轻学生负担;串联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教师用导学案解读考点,而不是解读导学案,师生使用导学案,但不能完全被导学案限制,“带着镣铐跳舞”会束缚师生的视野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