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资配置效率问题研究

2016-03-23 05:38陈颂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3105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资青年教师

陈颂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3105



高校教师师资配置效率问题研究

陈颂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3105

摘要

高校教师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是决定和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我国目前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师资配置不科学、不合理、低效率等问题。从教师资源的要素特点出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如何科学配置高校师资的问题,并借鉴国外高校师资配置模式,以求促进我国高校师资配置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师资配置;经济效率;生命周期

在影响和决定高校发展的各种资源中,教师资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在高校的要素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正确地认识高校教师资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更有效地开发和配置这类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更快地发展。然而,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我国高校的师资配置越来越呈现出不科学、不合理、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如何对高校师资进行合理地配置就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前以高校师资为对象开展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老教授上讲台”这一方面,例如盛跃东(2003)、刘毅和张明善(2007)、温孚江(2007)以及余秀兰(2008)等人重点讨论了“老教授”的优势以及“上讲台”之后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的研究则是以青年教师的现状为讨论的重点,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宋琪和方永恒(2008)、高扩昌和任桂婷(2009)、钟亮(2011)等。他们从青年教师的生存情况和科研情况以及科研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也有部分研究集中在中外教育制度的比较,例如林曾(2009)、程晋宽(2005)、许迈进和杜利平(2004)等。尽管针对高校教师资源特点的研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但是还没有研究基于教师资源的特点来讨论师资配置问题。本文将运用经济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如何科学配置高校师资,并以国际一流大学实际采用的师资配置模式为例证,说明我国高校师资配置模式的调整方向。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高校师资配置的现状与问题,第二部分将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析高校师资科学配置的模式,第三部分则给出外国一流高校师资配置的模式,用以作为对照和参考。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

一、我国高校师资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截至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总数为153.84万(约占学生总数的5%),本专科生总数为2767.83万(约占学生总数95%)。与这一大学生群体数量相对应的是同样数量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同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已有134.31万人,其中拥有正、副高级职称者52.58万人,占整个教师总数的39.14%。按照上面的数据估算,占师资总数接近40%的教授队伍只教占总数5%的学生,相当于一个教授或副教授只带2.92个研究生,而一个青年教师却不得不给33.87个本科生授课及辅导。换言之,目前我国高校中的青年教师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很多教师俨然已经成为一台“教学机器”。而有的高校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年教学工作量甚至达到800—1000课时,并且有的课程班是由五、六个行政班合成的,而这些学校的老教师根本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这就使得青年教师教学任务更加繁重。

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大大影响了青年教师对科研的投入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他们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从事科研的精力明显不够。为了晋升职称以及应付学校的各种量化考核,青年教师只能被迫拼凑科研成果,想尽办法跑课题、编造论文的数据和结论,这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助长了青年教师的浮躁心理,毁掉了他们治学的严谨态度。

另外,青年教师长时间疲于应付教学、科研和其他事务,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更加没有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结果导致多数青年教师体质虚弱、出现亚健康状态。史美青(2006)指出中国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在11个小时以上,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被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中有68%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大,有22%的人甚至认为压力巨大,有70. 6%的青年教师感觉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有失眠、焦虑、记忆力减退、腰酸背痛、食欲不振、视觉功能紊乱等症状。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及高级职称教师出炉速度加快,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情况呈恶化之势。

与此相应的是老教师资源的相对闲置。贾英和易高峰(2008)指出,一些院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每学期平均授课低于100课时。尽管一些院校教授上讲台比例达到100%,但是为本科生授课的总课时不多,在全校总课时中所占比例也较低。他们所调查的国内五所普通院校教授每周平均授课为5. 8课时。这个数据无论是相对于美国4年制院校的专职教师平均每周8至10课时而言,还是相对于印度的教授、副教授每周14小时的课时量来说都是非常少的。每周6到9小时的必要课时量可为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提供适当的时间,并能提供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机会(程晋宽,2005)。导致老教师较少参与校内教学活动的原因之一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举办的各种高级培训班,此类培训班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大学争夺教授资源。

由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相对教授级别的老教师而言是极不均衡的,高校内师资资源的配置普遍存在不合理。这一欠合理的师资配置,一方面使得高校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又没有充足的科研力量。

二、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析高校师资科学配置的模式

教师作为一种高级的人力资本,从其高素质的要求、相对漫长的成长过程、高培育成本和社会供求的情况来看,体现出较大的稀缺性,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经济资源。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智力型要素,高校教师又有一些特殊的秉赋特点。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当产品处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时,不同的生产要素将占据相对优势,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要素:人力资本的载体是自然人,有其自然的生命周期过程,当人力资本的载体处于其生命的不同阶段时,这一要素的秉赋特点将有所不同并呈现出特定的变化规律。高校人力资源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有效配置这类资源应采取的模式。

本文把高校教师大体上划分为教龄在20年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和具有20年以上教龄的非常有经验的老教师(一般专业职称也比较高)。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来说,其相对的优劣势是不同的。

(一)中青年教师的配置

中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的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头脑灵活,创新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知识,紧跟专业领域的国际主流,能主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理论,敢于表达观点,成就动机强烈,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自我期望值高。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从事科研工作。

国外曾有学者做过相关方面的统计,以227位科研人员为样本,得出结论认为,36-40岁为其研究能力的高峰。林曾(2009)对全美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发现,29-39岁是教授们最具实力的科研黄金期,而随后从波峰下降后走势渐趋平缓,且有下滑趋势(图1)。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授职称的稳定,其科研产出趋于减少。可以预见到,如果用中国高校教师的相关数据做同样分析的话,这一结果将会更加明显。

图1:教师年龄与其发表的科研文章数量

另一方面,由于中青年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时间较短,尤其是年轻教师刚刚取得学位就直接进入大学从教,因此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理论体系不完整、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中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但专业知识局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融会贯通;而且往往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扩展和提高,忽略对其他交叉学科的了解。同时,高等教育理论相对缺乏,教学实践少,教学经验不足,致使理论与实践脱钩,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其授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基于以上这些特征,中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进行科研工作以及在自身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带领和引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其相对劣势则是教学工作,尤其是基础课程的教学。与此同时,中青年教师大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普遍面临着求偶、结婚、生子、买房、赡养老人、抚育幼小等诸多生活问题,时间有限,收入偏低,压力很大。如果忽视其自身的这些特点,将其过度地配置于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上,将使他们很难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高校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是低下的。

(二)老教师的配置

图1已经说明,49~69岁年龄层段上的教师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职业状态渐趋稳定,其科研能力趋于下降,而且也缺乏不断更新知识、积极获取专业领域国际最前沿信息的动力,因此越来越不适合从事繁重的科研工作。而让老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则有如下的优势。

第一,老教师们经过一生的学习和总结、积累和沉淀,大都知识渊博、视野广阔、高屋建瓴。由他们来承担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将会大大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他们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讲课深入浅出,能够将学生引导到学科最前沿,看到学科的全貌,使学生融会贯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既给学生以启发,又给学生以美感,引起浓厚的专业兴趣。

第二,老教师一般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也会特别注意在基础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高水平的老教师不仅在本专业有高深的造诣,而且在相关领域和人文方面也常常触类旁通,学识渊博,学生从他们那里吸取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其他方面广泛的营养和充实的精神食粮。

第三,鉴于本科生的质量和科研基础对研究生的质量和科研能力的决定作用,让老教师担当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既可以提高本科教育的水平,同时对于研究生的生源以及整个科研体系的人才梯队建设也会带来诸多益处。

总体来说,如果能够结合教师的生命周期以及每个时期的特点,让更多的年轻教师从事科研活动而让更多的老教师利用自身的学识积累从事基础教学工作,就可以大大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及基础教学的质量。

三、外国一流高校师资配置的模式

国际上的一些一流大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沉淀,已经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师资配置模式,而这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研究人力要素在其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秉赋特点,让每一个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够发挥其全部优势,从而全面地提高整个体系的效率和质量。国外高校师资配资的做法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外许多大学在年轻教师刚进校时,要求他们必须带研究生搞科研,以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比如,许迈进(2003)指出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新教师执教后必须带研究生已成了不成文的校规,并且规定新教师不得与老教师合作搞科研,以保护年轻教师活跃的学术思维不受外界因素的束缚。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都拥有一批令人称羡的“40岁以下杰出科学家”、“年轻研究学者总统奖”人选,而这一科研群体正是来自此类高校要求对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激励。

第二,将更多的老教师配备到本科教学中。例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各系所均派出相关领域大师级的教授来讲授基础通识课程;芝加哥大学有许多资深教授为本科生设计核心课程计划,多达40%拥有终身教职的教师参与了相关课程的教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指出,该校几乎所有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都教一年级的课程(许迈进和杜利平,2004)。对于本科一年级的课程。美国的许多大学都是坚持这一做法,是因为此类高校认为只有精通学术和懂得深入浅出的教授才能教得好。表1显示了全美研究型大学不同年龄层的男性教师从事不同性质工作所投入的时间。从表1中看到,青年教师相对于老教师所承担的学分课程教学工作更少,相反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和沟通的时间要更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作为对研究生(也包括部分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指导。

表1 不同年龄组的男性教员的工作时间

欧洲国家亦是如此,法国和德国的高校中基础课均由有经验的老教授主讲。以德国为例,吕杰(2002)指出德国的老教授一般要开设一至两门主干课、两门非主干课,平均每周授课6-8小时。并且授课对于教授来说是一种在学术界权威的体现,是一种荣誉,资历不够的中青年教师没有授课的资格。而在法国大学中,正高级职称的教授还有“教师-研究员”的称号,他们每学年需要承担128小时的授课任务或192小时的辅导课等。

四、结论

高校师资的配置问题是整个大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理想的师资配置情况应该是让热爱科研并且最具有科研潜力和动力的青年教师从事科研,让他们可以和未来的科研预备队“研究生”们互学互动,这样,一方面使得高校的科研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对于青年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以及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让老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为本科生进行教学,和本科生交流沟通,对于未来科研梯队的培养以及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合理的资源配置应该成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孙达林.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战略模式分析[J].经济师,2002(8).

[2]马海燕,周俊敏.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3]林曾.夕阳无限好——从美国大学教授发表期刊文章看年龄与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

[4]许迈进,杜利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5]吕杰.德法高校教师资源开发与配置的主要机制和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2(20).

[6]盛跃东.教授参与本科教学的理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7]崔瑞锋.教授上讲台参与本科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3(10).

[8]高扩昌,任桂婷.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责任编辑:武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

收稿日期2015-10-30

作者简介:陈颂(1980-),女,辽宁抚顺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资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