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婉婷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高教研究·
浅谈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
——对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现状与改革措施的一些思考
杨婉婷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高校是培育祖国高素质人才的腹地,更是为国际国内社会传送新世纪全能人士的关键枢纽。高校教育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笃定信念育人的宗旨,在于它为当代社会源源不断注入活力的潜能,尤其在于它万古续今、弥足常新的时代精神,因此高校教育改革应跟随时势步伐灵活应变,当前相应改革之举应当给予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改革现状,并提出了一些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措施。
高校;教育;改革现状;改革措施
现阶段国内高校入学率呈逐年上涨趋势,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正不断向实现大众教育的目标迈进[1]。就整体而言,高校学生在高等教育这条路上表现可嘉,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具有可贵的爱国意识,思维活跃、积极上进、辛勤耕耘、满腔热血,但由于当今国内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教育体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难免有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做出相应改革,通过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普及新时期优质的高等教育。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会涉及到教学精神、教育理念与学术风气等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其次是高等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的操作等问题。虽说此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陆续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革,然而缺乏实质性成效,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不足之处,在逐步的尝试和探索中完善改革之举,并对症下药,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笔者认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在当前阶段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教育理念依然滞后,高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多年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高等教育,高校建设与教育改革一直是国家规划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高校教育理念滞后于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教育的硬件设施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在“软件”方面依然欠缺很多。[2]同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国高校教育水平总体而言相差甚远,原因在于自身教育理念在整改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迟迟未有改进。高校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整个体系的基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全局。
从其现状来看,首先,我国高校对科研和教学存在主次颠倒的现象,过分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对教学的投入相对而言便退居其次。在这种理念下,高校教师一心追求职位晋升,却忽略了育人为本的初衷。
其次,在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高校表现得急功近利,越来越崇尚“实用主义”,单纯强调职业能力,看重学生在未来职场所求得的经济效益,推行功利性教育[3],忽视了大学追求学问的朴素理念,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滋生了学生疏于学习、浮于人事的心态;反之,又有另外一些高校则秉着照本宣科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僵化,过分看重课本知识而忽略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应指出,理论和实践任意一方不平衡都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落后于全球化发展进程。
最后,当前教育改革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三观不正、思想不健全,对现实认知有误,因有心理缺陷而不能合理应对现实生活、学习或工作上出现的难题,俨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可悲的牺牲品。因此,高校的办学理念不应始终片面强调专业课学习或应试教育,而应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高校教学模式缺少弹性,高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陆续走进高校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始终难以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学方法没有脱开单一不变的包袱,这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首先,我国高校在教学中奉行传统的授课型教学方法,教师成了“填鸭式”教学的独裁者而不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人,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课堂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指定的课时任务,在专业课学习上没有太多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余地;同时,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估实行分数制,一切拿分数说话,存在片面性,流于形式而缺少实质,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其次,我国高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为千篇一律,缺少创新意识和教学特色,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缺少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这不利于学生制定同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学习计划,从而丧失其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课堂纪律建设和制度管理中,其模式又过于强制化,缺少人文关怀,忽略了以人为本[4],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不愿主动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教育改革必须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开展,构建出有利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的有效战略,引领高校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一)加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经济转型和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化,由此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日益增高,只有整体素质高、知识层面广的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由此,需要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加强推行注重引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一改革并非简单地开设一系列特色课程,堆砌专业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特定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关注学生的多学科学习,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面,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再者,地区性高校,在改革中应该以当地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培育出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不应该只看重高层次的素质能力。高校的理想办学模式应该是研究型与理论型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既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在以传授专业性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此外,推行重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还应在相关改革中考虑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因此需要逐步完善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心理咨询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处理好校内学业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树立社会公德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评价自己并投身于社会实践;要鼓励大学生发扬“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精神,直面现实并忠于理想,好学深思并勤于实践,越挫越勇,在暴风雨中成就强大的自己,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完善高校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倡灵活的创新型教学体制
现阶段,各大高校普遍扩大了招生规模,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和基础专业素养方面均不过关,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此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都应该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调整高校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调整高校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首先需要动员学校教师、学生、管理者全民参与其中。上述三方面都是校内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应各司其职:教师以高度责任感充分投入教学活动,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实施和管理,灵活制定教学任务,调动起课堂气氛,拒绝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配合课时计划和教师安排认真完成学业,发挥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业达标,自觉遵守课堂秩序并及时反馈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管理人员需加强服务意识,合理制定相关制度,照顾教师和学生双方利益,确保人性化管理。
其次,实施教学监控体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在漫长的过程中实现,这便涉及到对教学过程的长期监控,一切改观始于渐进的过程之中,没有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就不能保证最后的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以学习和学校为中心的基础上,应保证质量监控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环节的合力作用,层层抓起,减少疏漏,有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监管。尤其需要重视过程,大力监控教学基本环节(教学评审、课堂情况、成绩考核等),重点监控教学核心环节(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并加强监控其中的薄弱环节(新任教师、新设专业、新建实习基地等)[5]。
再次,高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应提倡实现个性化发展,跳出千篇一律的局限,结合本校实际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型监管体系,在鲜明中追求切实可行性,如:对不同的监管环节有不同程度的侧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采取新颖形式,等等。通过严密监控,及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善用校内教育质量的监管系统,在对各方位、各环节的监控中提倡新颖和创新,可有效破除当前教育体制中的僵局,实现灵活教学。
(三)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设置,推行特色教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一环,设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并普及优秀的教学成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但先进新颖,且科学性较强,能将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加以呈现。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各门课程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标准进行建设,全校各门课程都要力争达到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要达到省市级相关标准,还要争取努力创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第一军医大学为例,该校在充分发挥自身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使该校的教学更接近时代的前沿,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发展[6]。其他本科专业学科都应使用适合21世纪的课程教材和适合“十一五”期间使用的国家级教材。同时,高校还要及时更新教材,所使用的新教材一定要经由专家论证,或自编或协编,经校内批准后方可投入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追求卓绝,弘扬特色,以促进师生双向交流,确保最佳教学质量。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虽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个事关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扩大教师数量,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并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高校改革的关键内容。教师在整个高校教学过程中充当着主导的角色,只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科研质量,尤其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水平,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现今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有效提升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管什么职业,都需要职员具备必要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而面对当前备受舆论冲击的教师职业,教师难寻职业认同感,由此亟需重申教师一职的伟大精神与不朽宗旨,以便广大教师不忘教学的初衷和责任,让高校教师严守其职,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谓。
第二,需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面对现今社会的功利问题,不但要强调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要以种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各个学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教师绩效激励评价体系,以便全方位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开展评估,做好激励工作,推出奖惩方案。
第三,通过有效措施确保师资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需要合理调整教师的职称和年龄,做到老、中、青三级队伍的有效结合,让老教师发挥资历优势,以老带新;让中年教师发挥学业优势,协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培训。面对当前这样一个知识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亟需高校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温故而知新。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并且提拔培训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优秀教师,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推进学科建设,带动学术发展。
(五)保证足量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经济支持力度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离不开足量教育经费的支撑,高校教育改革中还应考虑到这一点,应时刻确保教学经费及时到位,并且要对这些费用做好妥善管理。在学校的预算中,需充分考虑教学经费,确保其逐年增长。高校经费开支应将学费收入中的四分之一用在日常教学中,以便确保教学仪器、设备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理,教学秩序得到正常维护,等等。学校应该投入专门的经费,用在置办教学设施和更新教材上。各个院系一定要对下发到各自部门的经费做好科学规划,将经费实际运用在教学活动和实验项目中,让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教育已然呈现出新风貌,并有待在改革中扬长避短,得到进一步完善。当前的高校除了需要执行育才培贤这一基本任务外,还应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肩负起发扬科学和民主精神、引领社会和祖国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历史重任。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高校教育改革应努力创造可行条件,实施具有实际效力的改革举措;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的个人整体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质量达标,为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专注高指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开启高校教育工作新篇章,迎接高校教育改革新局面。
[1]李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的变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147-149.
[2]冯艺.高校教育改革的完善及解决思路探索[J].教育与培训,2012(2):42-44.
[3]李泉.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地方高校教育质量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141-143.
[4]曾翠芳.小议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J].专题研讨,2013(3):158.
[5]张丙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52-54.
[6]郭彤,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136-139.
(实习编辑:郑 舒)
2016-04-07
杨婉婷(1990-),女,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G649.21
A
1004-342(2016)05-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