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王延锋,史磊,刘姿彤,潘春磊,盛春鸽,王金贺,董雪梅,于海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4株真姬菇菌株比较试验
张鹏,王延锋,史磊,刘姿彤,潘春磊,盛春鸽,王金贺,董雪梅,于海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摘要:为筛选适合当地栽培的真姬菇品种,通过对来自国内和韩国的共4株真姬菇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菌丝生长特征、子实体商品性状、出菇及产量等因素,韩引菌株A4表现最好,其菌丝长势良好,抗杂性好,子实体呈深灰色,大小适中,出菇快,头潮菇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达到40.12%,适合黑龙江地区推广栽培。
关键词:真姬菇;商品性状;生物学效率
真姬菇(Hypsizygusmarmoreus) 又名玉蕈、斑玉蕈、鸿喜菇、灵芝菇和蟹味菇,隶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白蘑科,玉蕈属。主要分布在日本、北美和欧洲等北温带地区及中国东北和云南等地,春秋冬季生木腐菌,主要生长在山毛榉及其它阔叶树的枯木、风倒木和树桩上[1-2]。真姬菇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其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维生素、矿质元素和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突出,苯丙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高于其它食用菌中的含量。真姬菇药用价值也较为明显,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生理活性[3]。
目前,通过人工驯化和栽培试验,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型食用菌企业可以进行真姬菇的工厂化栽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上海、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作为真姬菇的主要产区,已形成一定规模,产量不断上升[1]。最近几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已经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农民增收效果突出的地区之一,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城”荣誉称号。牡丹江地处北温带,气候冷凉适宜,具有真姬菇等中低温食用菌生长的天然优势,同时,该地区位于日、韩、俄三国港口腹地,对外贸易区位优势明显,真姬菇产业市场前景良好[4]。
真姬菇栽培品种混杂,菌种退化问题明显,盲目引种往往会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同一品种(菌株)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下栽培,其生长性状、品质、转化率都有较大的差别。本试验在2014年真姬菇出菇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对4个不同菌株进行了比较试验,研究不同品种菌丝培养特征、子实体商品性状,并测定子实体产量和转化率,从而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的真姬菇品种,为优良菌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株。本试验研究的4株真姬菇品种编号分别为A1、A2、A3和A4,其中菌株A1、A2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提供,A3、A4引自韩国忠清北道农业技术院。
1.1.2供试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木屑78%,麸皮20%,石灰1%,石膏1%。
1.2试验方法
1.2.1菌种制备。PDA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备,接种后将试管放入25℃恒温箱培养,至菌丝长满斜面,作为母种备用。采用熟料栽培方式,原种采用15cm×28cm聚丙烯袋,栽培种规格为16.5cm×33cm聚乙烯袋。原料要保证干燥、无霉腐,麻屑需要提前24h加水预湿,拌料后装袋,含水量控制在60%~65%,pH自然,每袋栽培料干重0.4kg。经过116℃高压灭菌4h后,放凉后接种,每个品种200袋,放入发菌室培养,控制室温20~25℃。
1.2.2母种、栽培种菌丝生长情况。参试菌种在斜面上活化后,取同样大小的小菌块接种到PDA平板中央,放在25℃恒温箱培养,期间记录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情况等特征。测定栽培袋菌丝生长情况,包括满袋天数,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颜色、菌丝长势和满袋时间等。
1.2.3栽培管理。栽培种菌丝长满后,将菌袋放入阴凉处,后熟培养60d左右,待出菇房温度降至18℃时,移入菌袋进行出菇管理。打开袋口后,用无菌刀片进行搔菌,去掉气生菌丝和厚菌皮,向料面喷水,合上袋口保湿,待菌丝恢复变白之后,进行开口处理。出菇期间保持菇房相对湿度85%~95%,温度10~20℃,每天需要一定强度(200~800 lx)散射光照射3h。
1.2.4子实体商品性状。比较不同参试菌种商品性状,当子实体长至七八分成熟时,测定菌盖颜色、直接、菌柄直径和菌柄长度等子实体特征,测定时每个品种随机取5袋,结果取平均值。
1.2.5出菇及产量性状调查。记录不同参试菌种转色时间、现蕾时间等。试验设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参试品种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60袋。每个重复组随机取10袋测定单袋产量,并计算生物学效率。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方差分析。
生物学效率(%)=(每袋鲜品产量/每袋干重)×100
2结果与分析
2.1母种、栽培种菌丝生长情况
试验发现,参试菌株在PDA平板上菌丝生长正常,除菌株A2以外,其余菌株在接种后24h内均萌发。从菌丝生长状态上来看,菌株A4菌丝洁白浓密,边缘整齐;A1和A2的菌丝长势稍弱,菌丝颜色相对偏暗;A3菌丝浓密度较差(图1)。A3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接种后第13d长满平板(图2),A2生长速度最慢,菌丝生长不易扩展。
本试验栽培袋接种时间2015年4月30日,发菌期间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菌株A4菌丝长势最好,菌丝较浓密、较整齐,而A2菌丝长势欠佳,较稀疏,整齐度差,A1菌丝长势尚可;在生长速度方面,A3菌丝生长较快,日均速度为3.8mm/d,满袋时间42d,较A1生长速度快;A2菌丝生长最慢,速度只有2.2mm/d;A4生长速度稍慢。发菌期间菌株A1、A2与A3都出现了杂菌污染,主要表现为黄曲霉和绿霉,只有A4发菌期未出现污染问题,由此可知,A4的菌种抗杂性较好。
图1 不同参试品种母种菌丝
图2 A3菌丝长满平板
菌种编号接种时间(月/日)菌丝长势日均生长速度/(mm·d-1)菌丝密度、整齐度满袋时间/d污染率(%)A104/30++3.2较密、整齐452.0A204/30+2.2稀疏、不整齐503.0A304/30++3.8较密、整齐421.0A404/30+++2.9浓密、较整齐460
注:“+”表示菌丝稀疏,长势弱;“++”表示菌丝较密,长势强;“+++”表示菌丝浓密,长势较强。
2.2出菇阶段主要性状调查
2.2.1子实体形态特征。对真姬菇子实体形态特征调查结果如表2和图3所示。菌株A1和A4菌盖呈深灰色,表面有大理石花纹状,A3菌盖呈土黄色,其中A2菌盖为乳白色,颜色最浅;A3菌盖较大,平均直径达到3.23cm,其次是A4,直径为2.63cm,A1和A2菌盖较小;A2子实体菌柄较粗壮,韧性较好,A3韧性较差,而A4菌柄粗细适中,长度较长。从图3可以看出参试菌株子实体都为丛生,其中A4出菇紧密,每丛单菇朵数最多,约34株。综合来看,A1和A4商品性状较好。
表2 参试真姬菇品种子实体特征比较
注:“+”越多表示子实体的韧性越好
图3 参试品种子实体近照
2.2.2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析。菌丝经过后熟培养后,进入出菇阶段。牡丹江地区在8月末气温开始明显降低,此时具备了适合真姬菇子实体生长的中低温环境。本试验在8月28日对各品种进行搔菌,处理后3~4d菌丝恢复生长,料面开始变白。不同品种出菇和产量情况如表3所示。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菌株A4的出菇温度范围较广,培养温度在6~19℃之间都能正常生长,A3次之,A2出菇温度范围较小,温度降至8℃以下不出菇;A4转色时间较短,料面由白转灰速度快,只需5d,其它菌株的转色时间相差不多;A1和A4出现原基时间较早,分别是搔菌后的第10d和第9d,A2在16d后料面才出现原基。由此可推断,不同菌株的出菇情况与品种特异性有关。
在9月中下旬参试品种相继收获了第一潮菇子实体,其中A4栽培周期短,最先采收,A2和A3子实体采收较晚。在产量方面,菌株A4子实体产量最高,平均每袋达到160.49g,生物学效率40.12%。其次是A1和A3,产量分别为131.40g和129.30g,生物学效率分别为32.85%和32.35%,两者相差不显著。相比之下,A2产量较低,生物学效率低于30%,不适宜在当地栽培。
表3 参试品种出菇及产量性状
3小结
本试验结合牡丹江地区气候条件,主要从菌丝生长情况、商品性状及产量性状三个方面对不同真姬菇菌株进行了对比研究。由试验结果可知,韩引菌株A3在母种和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方面优势明显,菌袋长满时间最短,而韩引菌株A4菌丝浓密度、整齐度和抗杂性较好,A2菌丝生长情况不好。从商品性状来看,A1和A4菌盖颜色较好,呈深灰色,表面具有大理石花纹状,菇体大小适中,出菇密集,比较符合真姬菇市场需求,而A2菌盖呈乳白色,子实体特征和白玉菇品种较为接近,韧性较好,商品性状尚可,A3商品性状较差。在出菇阶段,菌株A4表现出了出菇温度范围广、转色快、现蕾时间早及栽培周期短的特点。由产量调查和分析结果可知,A4产量最高,转化率达到了40.12%,与其它菌株相比优势明显。
综合来看,韩引菌株A4表现最好,相对其它菌株来说,菌丝长势良好,抗杂性好,子实体呈深灰色,大小适中、出菇快、产量高,更适合在黑龙江省这种寒地气候条件下推广栽培。进入10月份气温骤降,可能由于过低的温度对试验菌株转潮影响较大,本试验并没有收获第二潮菇,但头潮菇对于真姬菇产量的影响最大[5],本试验还有待通过人工手段改进栽培环境的温、湿度来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邱成书, 林敏, 宋斌. 食用菌斑玉蕈研究进展[J]. 食用菌学报, 2013,20(4): 78-82.
[2]上官舟建, 林汝楷,张运茂真姬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食用菌学报,2004,11(4): 1-7.
[3]暴增海, 马桂珍, 肖巧林. 真姬菇生物学特性及栽培[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8): 5423,5431.
[4]孙宝荣. 牡丹江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中国林副特产,2011(2): 92-93.
[5]张惠珍, 谢福泉, 蒋陈军, 等.真姬菇真02菌株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2004(4):11-12.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鹏(1986-),男,研究实习员,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E-mail: zp4479@163.com。*通讯作者:王延锋(1973-),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遗传育种、栽培技术以及菌渣综合利用研究,E-mail:mdjnks@126.com。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WB13B10602);牡丹江市科技攻关资助项目(Z2013n014)
收稿日期:2015-11-02
DOI.:10.13268/j.cnki.fbsic.2016.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