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琼,陈 亮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6)
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史琼,陈亮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江苏南京210026)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独立学院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两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普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贫困生、贫困生中的女生和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提出相应的心理帮扶指导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UPI;贫困生;独立学院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中对于“贫困生”做如下界定:“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群体在价值观形成、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冲突甚至危机[2].所以贫困生帮扶工作,应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资助,更多的应该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援助.国家对于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经济帮扶政策上不及普通高校,同时独立学院学费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好于普通高校,加剧了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落差[3].而且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可能比一般的学生背负着更多的家庭期望和个人要求,往往心理压力较大,甚至产生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次,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其研究结果可以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借鉴.
1.1研究对象
南京某独立学院在校生,有效样本共7485人,年龄分布在16-24岁之间(19.66±1.73).其中男生4057人(54.2%),女生3428人(45.8%);城市3131人(41.8%),农村4354人(58.2%);文科专业(包含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3381人(45.2%),工科专业(包含机械工程类、计算机类、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类)4104人(54.8%).贫困生数据来源于学校建立的贫困生档案库,包含每年获得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资助的学生,共1221人,占全校总数的16.3%,贫困生构成情况如下:男生577人(47.3%),女生644人(52.7%);城市291人(23.8%),农村930人(76.2%);文科专业507人(41.5%),理科专业714(58.5%)人.
1.2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为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从日本引进并组织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4].修订版的UPI量表更加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修订版的UPI的信效度进行研究,得出UPI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与SCL-90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得出的效标效度为0.81[5],说明UPI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UPI量表共64个项目,全部由由非题组成(肯定答案记1分,否定答案记0分),除去4个测伪项和4个附加项,其余56项症状指标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分值范围为0-56分,分值越高代表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按照筛选标准,UPI可以把被试对象分为三类:第一类,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者;第二类,存在一般心理问题者;第三类,没有明显心理问题者.根据具体的鉴别项目,UPI量表还可以反映出学生在躯体状况、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方面的状况[6].此外,56项中有4个关键项(8、16、25、26),分别代表“过去和家庭是否不幸”、“常常失眠”、“想轻生”、“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其选择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7].
数据来源于在校生大一期间心理普测资料,运用北京瑞格大学心理软件测评系统,每年开学后第八周左右,安排2天的时间在学校机房由心理健康指导老师统一指导施测. 1.3统计方法
建立EpiDate数据库录入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
2.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UPI结果比较
2.1.1三类人群检出率比较
表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UPI检出结果比较
贫困生第一类人群的检出率为29.6%,非贫困生第一类人群的检出率为23.9%;第二类人群的检出率两组差距不大;而第三类人群比例,即心理健康人群比例,非贫困生高于贫困生.通过卡方检验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三类人群的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8.921 p<0.001).见表1.
2.1.2关键项和辅助分的比较
关键项和辅助分在第一类人群筛查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贫困生与非贫困在四个关键项的选择率进行比较:贫困生中“经常失眠”和“想轻生”的肯定选择比例比非贫困生略高,但通过卡方检验没有发现两组之间的显著性差异(χ2=2. 644 p>0.05;χ2=0.038 p>0.05);贫困生在“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项肯定的选择率显著的高于非贫困生(χ2=36.119 p<0.001),而非贫困生在“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项肯定的选择率显著高于贫困生(χ2=5.504 p<0.05).见表2.另外,通过t检验发现贫困生的辅助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655 p<0.01),见表3.
表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关键项比较
表3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辅助分比较
2.1.3主要心理症状比较
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56个症状项中选择率进行比较,分别排在两组前13位的项目比较一致,具体心理问题依次为:①情绪性格问题(“爱操心”、“缺乏耐性”、“思想不集中”、“缺乏决断能力”、“情绪易被破坏”、“过于担心将来的事”、;②强迫性倾向(“对脏很在乎”、“记忆力减退”、“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③人际关系障碍(“在乎别人的视线”、“总注意周围的人”、“父母期望过高”)[8].对比两组人群选择率超30%的项目数,贫困生组比非贫困生组多2项;“缺乏自信心”、“情绪易被破坏”、“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是贫困生选择率超过30%的项目,但非贫困生在这些项目上的选择率未超30%.从选择项目上来看,“对脏很在乎”、“记忆力减退”、“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几项强迫性倾向的症状项的选择率贫困生均高于非贫困生;“缺乏耐性”和“思想不集中”是非贫困生排在前10位的主要症状,但却不是贫困生排在较前的主要症状项.见表4.
表4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主要心理症状排位及选择(%)比较
2.2贫困生UPI结果的单因素分析
分别对贫困生UPI各项得分按照性别、来源地、专业分类等人口学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和专业分类对UPI总分及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三个指标的得分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贫困生中女生和文科专业学生在UPI总分及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三个指标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贫困生中的男生和工科专业学生(各项p值均小于0.05).见表5和表6.
表5不同性别贫困生UPI各项得分差异比较
3.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UPI测量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从第一类人群检出率上来看,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同时,两组人群在某些关键项、症状项的选择率上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两组人群成长的客观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成长环境不仅仅影响两组人群从小所接受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造成两组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性格形成、素质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贫困家庭学生从小经济条件不好,导致学习、生活等条件的受限,物质条件上与其他同学有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怕被别人看不起,情绪敏感,容易受伤;特别是来到独立学院后,课业压力、对前途的担忧、学费带来的经济负担等,往往造成贫困生的高焦虑状态,所以强迫症倾向较突出.但另一方面,因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大,大多数贫困生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有一个好的前途,所以更多时候把学习看成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一般情况下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所以不会对“任何事没有兴趣”,对感兴趣事情会“思想较为集中”,表现出比非贫困生更好的“耐性”.
3.2贫困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贫困女生和贫困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有相关研究表明,贫困女生比贫困男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自我评价也较低,这种差异可能是社会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期待差异造成的[9].也可能与女生性格特征普遍比较敏感,对情绪的体验更加深刻有关.对于不同专业分类造成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可能是贫困生更加看重自己未来的前途,而从就业的大形势来看,经济管理、人文类文科专业的就业需求量要少于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工科专业[10],加之该独立学院为理工类院校,所以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对自己的前途更为担忧,有更多的心理负担及负面情绪体验.
3.3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帮扶指导建议
家境贫困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外在诱因之一,要使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首先要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成熟健康的自我意识,引导其发现自我的优势,逐渐树立自信;尝试团体辅导训练等心理干预方法来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用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培养贫困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正面的情绪体验[11];另外,发挥好学校心理危机三层防御机制的作用,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并进行有效干预;最后,培养贫困生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面对现实压力、解决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谢鹃霞.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研究——以桂林山水职业学院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2〕刘佳.大学校园中的贫困文化——Y大学贫困生问题的个案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1,26(1):106-110.
〔3〕郑笛.团体辅导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樊富珉,王建中.大学生人格问卷UPI[Z].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3.
〔5〕余莉.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修订版的信效度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8.
〔6〕肖静怡,2005年至2013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纵向研究——以南京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4.
〔7〕杨子珺,章婷婷.大学新生心理健康UPI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1):56-59.
〔8〕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9〕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09-1011.
〔10〕甘良梅.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42-44.
〔11〕周炎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 2010,37(17):3279-3280.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28日
中图分类号:B84;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2-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