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运营过程中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负责,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已经成为实现自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六大重点之一,明确指出,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将社会责任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思考和高度重视,这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有企业如何把握新形势,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社会责任工作推向更高的层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仔细研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其中有大量关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论述,提出了社会责任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社会责任工作的主要方向和核心内容,并提出了实现途径。辅导读本提出,履行社会责任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和重点,这意味着社会责任工作绝不是企业额外的工作,而是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从这样的重要地位看待这个问题。在社会责任工作的主要方向和评判标准上,辅导读本指出,要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方向是与企业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内生于企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之中,立足于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全社会的发展的角度评判这一工作的成效。同时,辅导读本指出了实现途径,即引导国有企业在主营业务优势和广泛的社会责任之间找到结合点,把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运营和管理中。这是从方法角度,提出了实现社会责任融合的工作途径。
如何把握下一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方向,国务院国资委也提出了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在2013年12月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国资委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文斌指出,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核心,做到两个坚持,突出三个重点”,详细说来,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坚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坚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运营相融合,突出实施和谐发展战略,突出加强社会责任管理,突出强化社会责任能力建设。这应该说是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方向和路径,也是未来值得全部国有企业乃至社会企业参考的社会责任工作路径。
我们分析,就目前社会责任工作的现状和趋势来说,国有企业要实现“四个突破”。
一是要在深化责任理念上有所突破。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不断深入,对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产生的价值等认识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一些企业还探索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中,这应该说是十分可喜的,因为这迈出了使得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的血液和基因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的重要一步。但是,在深化理念层面有不少问题: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一些企业还没有能够全面理解社会责任,仍然有不少人将社会责任还停留在慈善公益和企业负担这样的认识层面。另一方面,尽管有不少企业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他们也认为社会责任很重要,甚至于很多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合到公司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中,但这些企业依然难以真正将社会责任提升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创造的层面,在进行决策时仍然坚持利润第一,而将社会和环境因素看作企业纯粹的负担。
如何实现理念层面的突破?首先应该是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企业管理层必须认识到推动社会责任的动力已经发生根本转变,这种转变集中体现为从外部力量的推动到企业内部提升管理水平自觉追求。同时,企业领导层还应该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责任的理论内涵和特点,只有坚持科学地理解和认知,才能确保不会盲目推进。此外,还必须从战略层面上予以高度重视,从培训、规划等能力建设层面进行推进,才能使得社会责任理念不断深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要在推动责任融合上有所突破。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是不是产生了价值,关键要看是否实现了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的融合,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近年来,不少企业完善社会责任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为社会责任融入管理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还有许多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将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职能管理各板块和基础管理各方面。比如,中国移动实施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连续六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入选恒生可持续发展指数;国家电网2012年在27个省级公司确定了至少一家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所属江苏省电力公司成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标杆企业,这些都是融合的标杆企业。但客观地说,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依然是口头说得热闹,融入管理经营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诚信缺失、商业贿赂、不负责任采购、不负责任投资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
实现这方面的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社会责任管理本质上是一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涉及到企业内外部各利益相关方的多方诉求,因此是一个漫长的管理变革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当前需要迈出的步伐,是要将社会责任这一理念和要求优化和服务于企业专业管理,将社会责任要求的原则和方法,对专业部门的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微改动。同时,可以从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推进,通过对供应商履责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督促供应商改进履责行为,推动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履责。通过这种融入经营管理,既能够提升管理水平,也能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多重价值,贡献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在发挥社会责任工作特色上有所突破。社会责任工作是较长时期的管理变革过程,短期内要看到实质性变化、看到社会责任给企业创造出来的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往往就造成社会责任工作只是增加公司成本的片面认识。另外,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这虽然从理论层面丰富了社会责任思想,但从实践操作层面的工具选择来说,却导致了一些困惑。很多企业都会觉得社会责任很重要,是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有力的抓手,也就是说没有工具可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社会责任工作?许多企业的经验表明,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出富有自身特色亮点和模式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路子。其关键在于,如何紧密结合国情、行业特性和企业业务特点,在广泛的社会问题之中发现社会最为关注、最需要解决的焦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在这些问题和企业经营优势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其后,要将这个连接领域作为履责的重点,做出亮点和特色,这样通过典型引领、重点推进的方式,让人们更加容易看到社会责任工作的价值,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赢得更多的重视。
四是在发挥责任报告价值上有待突破。近年来,许多企业已经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史上很了不起的事情。尽管如此,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少误区,有的企业认为社会责任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有的仅仅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份总结或是对外传播交流的媒介,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导致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持续改进社会责任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这些方面的作用还远远不够,社会责任报告的核心价值还没有发挥。事实上,应该把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新型的管理工具,在编制发布报告的过程中,通过对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对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经营短板,规避风险,发现机遇,改进弱项,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这应该是比报告的传播价值更为重要的方面。结论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应该是为了编写而编写,不应该是仅仅作为一个宣传册,而是应该着眼于查找企业自身履行责任差距、提升管理水平、寻找更好的履责方向、提升可持续发挥能力的重要工具。
如何进一步增进报告的价值?一个前提是建立有效运行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小组。社会责任报告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应该由企业高层亲自推动,由各个部门共同参与,要列有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考核,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报告编写人员的负担,也有利于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第二个方面,在报告编制中要系统梳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方方面面,真实、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存在的各种影响,以及对利益相关方的判断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全部议题、指标和内容。第三是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的梳理,将这些社会责任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岗位,特别是融入企业的投资、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和管理流程中。其关键是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发布这一过程,推动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与中央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体系的全面融合,及时发现日常管理中的缺陷与不足,明确改进重点及方向,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改进。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社会责任报告工作由文字加工、编辑向真正的社会责任管理转变,真正发挥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核心价值。(作者为国资委研究局研究一处副处长)
编辑|赵丽芳 lifang.zhao@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