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国奎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述教师如何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和行为标准,促进学生知识和心理情感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 渗透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约1/5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作弊、自私、任性、攻击、焦虑、抑郁等种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心理辅导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理念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可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试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利用学科特点与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收到较理想的效果。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是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心理环境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教师心理环境和学生心理环境两部分形成的。融洽、活跃、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冷漠、沉闷、紧张的课堂心理环境,将会使学生陷入不良的情感氛围之中,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束缚,创造性会受到压抑,课堂上被动接受,缺乏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独立能力等,终究会养成事事服从,唯唯诺诺,没有主见,进而导致人格不健全。所以我们应该从细微之处着手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现象,灵活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放松紧张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1.教师保持健康心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知识积累。故教师要在课堂上保持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必须平时要勤于学习,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2.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施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多加关爱;多接触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妨用一些用豁达的胸怀原谅学生,用耐心和真诚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课堂认知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质疑升华为学生的动机和需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钻研教材,挖掘适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若能挖掘出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借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化学教学中要求重视化学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体验和经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进而来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轻信“流言传说”的正确认知。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是一对矛盾,结合“矛盾的对立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用十足的信心面对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