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艳艳,杨兴柱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进展*
查艳艳,杨兴柱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界关注的热点。在旅游地演化发展研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地演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日益显出不足并受到质疑。首先回顾了2002-2014年近14年的国内外关于旅游地演化理论及相关演化理论,并对其如何解释案例地发展演变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归纳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点-轴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实证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总结出传统演化理论及相关旅游地演化理论在解释旅游地演变中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传统旅游地演化理论基础上的补充、提升与创新;同时总结出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展望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在旅游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等方面的发展及今后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旅游地;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综述
旅游地作为一种特殊功能作用的社区,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结合,成为游客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1]。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程,即最初的以资源为导向的时期,后转向以资源与市场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的阶段[2]。近年来,旅游地演化研究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学者们致力于探寻旅游地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与生物基因变化过程的相似性逐步受到相关学者重视,演化的思想日益受到相关学者的青睐,其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展[3]。对于“演化”这一概念,经济学家并不陌生。如凡勃伦的“为什么经济学不是演化的科学”,熊彼特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动态、演化的思想等。现代生物学的进化隐喻的概念为现代演化经济学所用,开创性地改造了主流经济学的“硬核”[4]。演化是一个适应环境、自我发展和改造与震荡后自我组织的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发生有序继承事件[5]。国外关于旅游地演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旅游地演变的研究相对较晚,旅游地演变研究理论基础之一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引入。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地演化理论学术研究的发展,弥补国内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的不足,学习国外前沿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提升与完善相关理论成果,以期更科学地促进我国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旅游地演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阐述,进一步围绕相关理论对旅游地演化的解析方面展开总结与述评,通过分析归纳主要旅游地演化理论如何解释旅游地演变以及理论贡献等方面展开,着重探析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及其引入到旅游地演化研究的优势。
一、西方研究进展
(一)旅游地演化研究
1. 旅游地演化阶段研究
旅游地演变阶段的研究是国外关注方面之一。最具影响力的当属Butler[6]7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该理论详细阐述了旅游地从初始、发展、成熟到衰退期的生物界一般规律[7]。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讨论并检验该假设在旅游地演变阶段的适用性和存在性,旅游地发展变化的主要阶段大都符合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但是也有实证研究提出了旅游地演化阶段的不同观点及对该理论模型进一步完善的观点:
(1)旅游地演化5个阶段提出:Hovinen[8]以Lancaster县为案例研究,认为基于历史事件和未来涉及可能发展的假设基础上的5个阶段时序,该旅游地未进入衰退阶段。2002年,Hovinen[9]在对Lancaster进一步研究中指出,该旅游地显示出一个旅游地成熟的特征,认为Butler的后期阶段可为一广泛的成熟期、复杂共生的增长期、停滞期、衰退期和复苏阶段所取代。
(2)旅游地演化后期阶段的研究与提升:由于较好的区位条件及客源的多样性,旅游地不会进入衰退阶段,该观点得到Foster&Murphy[10]的强烈认同。Agarwal[11-12]在英国海滨胜地Torbay案例研究中,表明Torbay在发展过程中无明显的衰退期,而是“后停滞阶段”以及后期研究建议修改巴氏理论的后期阶段,提出旅游地重定位概念,认为旅游地演化的每个阶段都存在衰退阶段。Priestley&Mundet[13]在对旅游地演化阶段研究中,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后停滞阶段”。此外,Baum[14]提出超越Butler六阶段的两个可能的替换阶段,即退出阶段与被看做复苏阶段子集的再造阶段。
(3)旅游地演化研究八阶段的提出:Smith[15]以Pattaya案例研究,提出了一个沙滩度假区演化的模式,该模式包括8个阶段。
2.旅游地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除目的地管理者可控制范围外, 不同目的地演进都存在不同的因素, 如社会、地理、政治等因素[16]。国外学者多结合案例地,详细分析旅游地演化的主导因素。Butler[6]78认为,旅游地变化是诸如旅游地发展速度、游客数量、可进入性、政府政策、环境问题以及同类地区竞争等引起的。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相关学者在巴氏分析影响旅游地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进一步阐述旅游地发展变化的原因:
Debbage[17]以Paradise Island为案例研究,表明由于旅游业自身因竞争而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主要经营者的旅游市场策略是引起Paradise Island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但并未分析旅游地变化的外部影响因素。Cooper&Jackson[18]认为,男人岛发生演变是由旅游地经营者的决策、英国海滨胜地总体受欢迎度下降等多种因素造成的。Meyer Arendt[19]通过格兰德岛的研究指出,当地居住模式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等使得该岛由最初的阶段向后期阶段发展。
C.Stansfield[20]通过对Atlantic City的研究表明,因Atlantic City的客源市场部分发生变化(即精英转向大众旅游者),又由于美国城市整体衰退,所以该旅游地发生衰退。Ioannides[21]研究也表明政府的活动与国外演员对塞浦路斯旅游度假区发展变化的影响。上述研究者除巴氏提出的影响旅游地演化因素外,陆续总结出旅游经营者决策、旅游地受欢迎度、竞争旅游地数量、居住模式、人们观念变化、客源市场以及城市衰落等影响因素,是对巴氏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升。
(二)相关理论模型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拓展研究
国外大量文献表明,学者大量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相关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该模型表征旅游地的发展过程,对其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证实。但同时也有提出相异的观点,并利用相关理论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旅游地的演化。
1.旅游地演化模型提出
澳大利亚的David B.Weaver[22]认为,阐释一个较为广泛的旅游地发展模式的两个变量是强度和规制,并基于此提出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型,研究表明,巴氏理论模型仅是该框架中可能的一种情形。Lundtorp &Wanhill[23]建立数学计算公式来表达生命周期模型需求的产生,该理想公式显示旅游地演化过程是如何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变的,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解释早期阶段的实际情况而对后期则没有解释力,存在一定缺陷。近期,Moore&Whitehall[24]也提出了自回归模型方法等,该方法验证了巴氏模型适用于单个市场源的解释而不适用于所有市场源的解释。
2.旅游地演化相关理论的拓展
(1)混沌理论和现代重组理论的引入。Russell&Faulkenr[25]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将混沌理论引入,解释外部事件或自然灾害对旅游地演变的影响。Sheela Agarwal[12]26在巴氏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产品重组理论(restructuring thesis)分析英国滨海旅游地的演变,通过借助产品的不断重新组合以实现旅游地稳定发展而避免进入衰退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2)目的地论方法与管理理论的引入。一些目的地论方法和管理理论也被纳入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Oreja Rodriguez等[26]以Tenerife为案例地,运用目的地理论模型方法分析岛屿目的地的演化,弥补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不能解释可持续动态发展过程的不足,是对生命周期理论的一次完善与拓展。Garay&Ca′noves[27]提出以Catalonia为案例研究,表明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管理理论相结合分析旅游地长期发展,该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两者结合能为描述和理解区域旅游地演化创造一个可用的框架,是对巴氏理论的一次有效延伸。
(3)社会网络理论的引入。应用社会网络理论解释旅游地演化研究方面,Noel Scott等以中心度等分析方法为指导,探析了澳大利亚4个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内部网络特点[28]。Kathryn Pavlovich[29]以新西兰的Waitomo 岩洞为例,采纳社会网络理论中的结构学研究方法,探讨导致旅游地发展与变化的组织机构间架构模式的作用,拓展了旅游地演化的理论实证研究以及研究方法。
二、国内研究进展
旅游地是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旅游地演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关于旅游目的地演进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提及最多的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旅游目的地演变研究的各个领域。但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单一的生命周期模型已不能满足对旅游地复杂变化的解释与分析。我国学者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也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以及对旅游地演化理论的拓展与创新。通过梳理国内2002年以来旅游地发展演化相关研究成果(见表1),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国内最具权威的期刊及二级期刊上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论文数量达28篇,位居首列,其次为点-轴理论,其发文数分别占所统计论文总数的49.12%、22.81%,而关于旅游地生命力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文章相对较少,发文数分别为3、4、5、2篇,说明这些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演化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日益受到重视,加之演化经济学的逐渐成熟,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这一新兴学科逐渐兴起,而在中国该理论在核心期刊发文数极少,2002-2014年间发文数仅2篇,表明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在我国具有大的发展空间。
表1 2002-2014 国内旅游地演化理论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期刊网搜索,出版刊物为国内核心及二级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地理科学进展》以及《经济地理》。
(一)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
旅游地演进过程的研究中基本问题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为国内学者们所青睐。邵晓兰[7]79通过对1995—2005年近10年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发现对基本理论的探究和延长生命周期的研究是两个显著的热点。此外,2002—2005年期间,创新研究增长也很明显。本文对近14年来旅游地相关理论进行统计,国内学者广泛认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普遍应用该理论,同时在一些问题上也存在争议与质疑。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
(二)旅游地演化相关理论研究
在相关理论应用到旅游地演变的研究及新的理论被提出方面(如表1),学者们逐渐从多学科理论角度进一步深层次挖掘旅游地演化的规律与原因,并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其中,近年来点-轴理论逐步受到重视,该理论更多地从宏观的空间角度来探讨旅游地的演变,其次为社会网络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理论,随着系统思维与方法的不断运用,旅游系统的概念被提出并不断得到发展,使得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与视角得到一定开拓[30]。近年来,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就是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动态演化的观点,以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的观点看待经济发展,是探析经济变化发展的空间活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3]66。在旅游地演化研究方面引入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升研究
(1)在人文型旅游地演化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利用生命周期的思想和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进行案例研究。张建忠等[31]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1986-2010年乔家大院旅游人数、游客增长率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乔家大院生命周期,并指出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键重点并非几个阶段的划分。王志稳、黄家美[32]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演化实情进行分析,提出主题公园发展演化的双周期模型及各阶段发展策略。主题公园双周期模型的提出有效提升了巴氏理论模型。
(2)在自然型旅游地演化研究方面。陆林[33-34]归纳总结了国外学者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探讨海岛型旅游地的演化及国内学者较多对山地湖泊旅游地的演化的研究。①在山岳型旅游地演变研究中。保继刚[35]以丹霞山为旅游案例地,指出1983-1992年间游客停滞增长,处于巩固和停滞阶段。同时表明,旅游地复苏不仅与旅游资源开发有关,还受游客所选旅游点级别以及新旅游点开发与原有景点关联度等因素影响。杨效忠、陆林等[36]在巴氏理论基础上,以普陀山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建立旅游产品结构双周期模型,并阐释Bult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对旅游地演化规律作了进一步深化研究。②在喀斯特溶洞型旅游地研究中,在Bulter模型的基础上,丁健等[37]将燕子洞划分为探查、参与、发展和衰落4个阶段,研究表明建水燕子洞的旅游生命周期中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与其他喀斯特溶洞型旅游地不同。③沙漠型旅游地演变研究方面。沙漠型旅游地演化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杨引弟[38]运用巴氏理论,结合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以银肯响沙湾景区1999-2006年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为基础,探究其生命周期经历了探索、参与和发展阶段。
2.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
继巴氏理论提出之后,刘滨谊[39]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并展开相关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变规律的理论,其价值不容否定,但以游客收入、游客量或利润作为衡量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标准是不科学的,而作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衡量标准更为适合的是旅游地生命力[40]。李萌[41]以旅游地生命力理论来分析主题公园获得持久生命力的源泉,即不断地创新。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原始推动力实际上是旅游地生命力,对旅游地的兴衰有一定影响。
3.点-轴理论研究
“点—轴系统”理论主要表征区域发展经历由点到轴到区域的均衡发展过程。已有关于旅游地演变的研究,多数是对单个小尺度旅游地的演化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未从大尺度、区域性角度剖析旅游地(区)的发展与演化。而点—轴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张莉、陆玉麒[42]对点—轴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研究,选取长三角为研究对象,以点—轴理论为基础,架构“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型,探讨长三角的演化过程与发展态势。沈惊宏等[43]也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分析皖江城市带旅游区的发展与演化。汪德根等[44]运用点—轴理论探讨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演化。
4.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
旅游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已在学术界普遍得到认可。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mics)由福瑞斯特(Jay W. Forrester)始创于1956年。徐红罡认为系统动力学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一般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框架以及一般城市旅游地旅游发展的系统动态模型[45]。保继刚、郑海燕[46]尝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苏州为例解释形成旅游地演化特点的内在结构和作用机制,将其划分为起步、停滞、发展、巩固与停滞5个阶段并阐述每个阶段的特点。刘承良等[47]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通过因果关系和流图分析方法,建立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探讨武汉城市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的动态演化过程。
5.社会网络理论研究
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方法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在旅游地演化研究关于旅游流的探究方法,相关学者运用该理论,构建旅游流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对南京旅游流驱动力进行分析,该模型反映了旅游活动系统内外两个方面是形成旅游流的主要动力,是动态发展变化的[48]。杨效忠等[49]立足组织际关系(IORs)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方法,以大别山天堂寨旅游地为案例地,研究发现天堂寨在跨界旅游合作处于由弱合作阶段向中合作阶段过渡的阶段。
6.耗散结构理论研究
巴氏理论为旅游地演化过程的解释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范式,但用该理论去套任意旅游地的演化过程显然是违背科学的。而耗散结构理论能较清晰地阐释旅游地演化的过程,剖析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脉络,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海岛、湖泊型旅游地系统演化驱动因素。陆林等[50]借助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外部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支撑着千岛湖旅游地,是以4个子系统为基础而形成旅游地耗散结构系统(TDSS),将千岛湖的演化过程初步划分为4个阶段,指出其演化的本质和演化动力分别是耗散结构的负熵输入过程和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蒋长春和张瑜[51]也采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湄洲岛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及机制,划分出湄洲岛系统萌芽、系统形成、系统发展和系统优化4个阶段。
三、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20世纪80年代,多数经济学家偏离传统的经济分析,在经济研究中转向采纳生物学隐喻。这一起源要追溯到Veblen[52]和Schumpeter[53]的相关研究中,即Veblen在其研究中采用达尔文生物概念;Schumpeter做出将这一转向的灵感与演化经济的框架相结合的开创性贡献。在经济领域中这一转向日渐得到欧洲学者的关注。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近年来围绕企业和产业的空间演化,如“学习”“路径依赖”“选择”“创新”等核心概念已成为解释产业演化、集聚与扩散,集聚经济等区域发展机制的基础。(1)在国外,演化经济学家也逐渐借鉴演化思想深入剖析经济变迁中的空间问题(Canie⊇ls,2000; Breschi,et al,2001; McKelvey,2004;Brenner,2004)。从产业动态的角度研究方面,国外演化经济地理学家从演化的角度探究集群的动态性演变以及探究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Boschma,et al,2009; Li,et al,2012);Boschma 等和 Frenken指出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应该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尺度以及4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而以演化的视角在旅游目的地研究方面,Mulan & Robert[54]运用路径依赖理论阐释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路径依赖过程。研究同时表明,旅游地经历不同阶段是由于旅游产品、部门和机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学者根据复杂性理论,选取Newcastle Gateshead 作为案例地,分析其演化历程,研究表明吸引和促进旅游地创意产业的增长主要是“一刀切”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方针[55];Patrick Brouder & Rikard H. Eriksson[56]通过展现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核心概念及其与旅游研究的关联性, 向更多的旅游学者介绍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Andreas Papatheodorou[57]从经济地理学演化视角下检验旅游演化模式,从而提出新的旅游演化模型。Getz[58]以尼亚加拉瀑布为旅游案例地,认为其长时间处于成熟阶段是由于“锁定”的积极效应。(2)国内相关研究方面。在我国经济地理演化理论尚属起步阶段,主要运用在企业和产业演化研究方面。在企业集聚方面,樊新生、覃成林等[59]采用复杂性理论及相关路径依赖的概念对企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原因、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进行探讨,得出区域企业集群的形成是区域内外部因素共同发生的耦合作用的结果;产业集聚方面,苗长虹和魏也华[60]选取河南鄢陵县花木产业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该县花木产业形成的机制。樊新生、李小建[61]借鉴演化经济学当中的相关核心概念,建立产业集群演化分析框架以探讨河南长垣卫生材料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等。王周杨等[62]将演化经济学理论应用于集群研究,以解释集群是如何产生、形成的,以及有无路径依赖等问题。
国内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在旅游地演化方面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仅尹贻梅认为有必要在旅游目的地研究中引入演化经济思想[2]84。运用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解释旅游地演化更具说服力,是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缺陷的弥补,是旅游地演化理论实证研究的一次突破。
四、总结与讨论
随着旅游活动影响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旅游地演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旅游地发展历史悠久,旅游地发展的地域差异明显,使得我国旅游地发展更趋复杂。相关旅游地演化理论是解释旅游地演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将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现阶段关于旅游地的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的应用方面,国外相对成熟,国内相对不足。同时,相关阐释旅游地演化的主要理论以及相关理论模型对旅游地复杂的发展过程的解释已显单薄。
首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处理旅游地发展问题时,它没有明确提出 “旅游地”与“旅游产品”的区别;对“生命周期”与“演变”的概念区分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对旅游地衰退阶段的解释是不合理的,生命周期模型阶段划分主要是基于旅游者数量的变化也是不科学的。旅游地系统等理论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对旅游地演化机制做深层次剖析,缺乏对旅游地演化背后的运行机制的挖掘;点—轴理论多为对旅游地大尺度空间扩散与集聚进行研究,以及社会网络理论对旅游地演变的探析方面也同样是空间结构宏观尺度研究居多。旅游地作为一个巨大的开放性复杂的系统,学者对其演化过程的研究与研究内容上达成一致,但在方法上并未形成统一的“前范式”阶段,研究体系并不完善,耗散结构理论对旅游地演化的阐释与表征还需进一步深入探寻。
其次,就现阶段旅游地演化研究内容及尺度方面而言,国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研究相对成熟,理论体系比较完善,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解释旅游地的演变。国内研究旅游地演化的理论、模型等基本能与国际接轨,尤其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研究上有较多突破与创新,但大部分沿用国外成熟的理论;国外研究范围涉及微观尺度、宏观尺度,研究透彻;而国内多集中于微观尺度旅游地的研究,缺乏宏观尺度的探究,对旅游地微观层面与中观层面演变过程与及机制进行阐释较少,不注重旅游地内部各个子系统生命周期的研究,研究相对较弱。
再者,旅游地演变研究方法上,国内除少数学者采用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理论等,在旅游流、旅游环境变化、湖泊旅游地演变等方面采用定量研究较多,且多数方法引用问卷等定量方法,其他研究基本为定性研究。
最后,旅游地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方面,较多采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注重过程阶段、演变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采用动态的、历史的研究方法,用演化的思想研究旅游地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及规律;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地演变机制的探究,与演化科学、行为科学结合不够,地理学在表征旅游地演变原因上虽具有优势,但演化思想、行为科学在解释旅游地演化机制上更具说服力。
在未来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如何以动态、演化的视角去分析旅游地经济现象的演化规律以及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何把旅游经济活动看成是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的演化过程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如何运用演化理论深层次挖掘旅游地演化背后的运行机制亟待加强。其次,在研究尺度及视角上,研究视角需向多角度视角转变,未来旅游地演变与发展的研究要涵盖旅游地企业/组织、产业/区域、空间系统以及制度4个层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将现有传统定量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法、演化的方法、数理模型等定性研究相结合。最后,要深化旅游地演化理论阐释旅游地演变规律及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ao JG,Chu YF.Tourism geography[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106-11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6-113.]
[2]Yin YM,Liu ZG,Lu YQ.A new view of tourism destination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oughts[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6, 22(1):84-88. [尹贻梅,刘志高,陆玉麒.旅游目的地发展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84-88.]
[3]Liu ZG,Cui YC.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21st century[J]. Social Science Front, 2008(6):65-75. [刘志高,崔岳春.演化经济地理学: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J].社会科学战线, 2008(6):65-75.]
[4]Dopfer K.The evolutiona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Yan YG,An HS.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The second bridge between economics and geograph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32(5):788-796. [颜银根,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J].地理科学进展, 2013,32(5):788-796.]
[6]Butler 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Canadian Geographer, 1980,24 (1): 5-12.
[7]Shao XL,Gao J. Actuality and prospect of study on tourism area lifecycle[J].Tourism Tribune, 2006,21 (6):76-82.[邵晓兰,高峻.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J].旅游学刊, 2006,21(6):76-82.]
[8]Hovinen GR.Visitor cycles outlook for tourism in lancaster coun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2,9(4):565-583.
[9]Hovinen GR. Revisting the destination life cycle mode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1):209-230.
[10]Foster DM,Murphy P.Resort cycle revisited: The retirement connec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18(4): 553-567.
[11]Agarwal S. The resort cycle and seaside tourism: An assessment of its applicability and validity[J]. Tourism Management, 1997,18(2):65-73.
[12]Agarwal S. 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The resort life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25-55.
[13]Priestley G,Mundet L.The post-stagnation phase of the resort cycl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25(1):85-111 .
[14]Baum T.Taking the exit route: Extending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model[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1998,1(2): 167-175.
[15]Smith RA.Beach resort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19(2):304-322.
[16]Haywood KM. Can the tourist area lifecycle be made operational?[J].Tourism Management, 1986,7(3):154-167.
[17]Debbage KG.Oligopoly and the resort cycle in the Bahama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17(4):513-527.
[18]Cooper C, Jackson S. Destination life cycle:The isle of man case study [J]. 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h, 1989,16(3): 377-398.
[19]Meyer-Arendt KJ. The Grand Isle, Louisiana Resort Cycl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5,12(3): 449-465.
[20]Stansfield C. Atlantic city and the resort cycle background to the legalization of gambling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8, 5(2): 238-251.
[21]Ioannides D. Tourism development agents: The Cypriot resort cyc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19(4): 711-731.
[22]Weaver DB. A broad context model of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scenario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3): 217-224.
[23]Lundtorp S,Wanhill S. The resort lifecycle theory: Generating processes and estim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28(4): 947-964.
[24]Moore W,Whitehall P. The tourism area lifecycle and regime switching mode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1):112-126.
[25]Russell R, Faulkner B. Movers and shakers:Chaos makers in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20(4): 411-423.
[26]Rodriguez JRO, Parra-Lopez E,Yanes-Estevez V. The sustainability of island destinations: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and tele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case of Tenerif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1):53-65.
[27]Garay L,Canoves G. Life cycles, stages and tourism history:The Catalonia (Spain)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38(2):651-671.
[28]Scott N,Cooper C,Baggio R.Destination networks:Four Australian cas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35(1):169-188.
[29]Pavlovich K.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The Waitomo Caves, New Zealand [J].Tourism Management, 2004,24(2):203-216.
[30]Li X,Dong SC,Li ST. A summary of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gional system[J]. Tourism Tribune, 2012,27(9):46-55. [李雪,董锁成,李善同.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J].旅游学刊, 2012,27(9):46-55.]
[31]Zhang JZ,Sun GN. Life cycle and upgrade of Shanxi's mansion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Taking Qiao's Grand Compound as an exampl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1(11):2104-2114. [张建忠,孙根年.山西大院型居民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变及其系统提升:以乔家大院为例[J].地理研究, 2012,31(11):2104-2114.]
[32]Wang ZW,Huang JM. Evolvement of the theme park life cycle[J].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4,20(3):236-238.[王志稳,黄家美.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的演化[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20(3):236-238.]
[33]Lu L.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of island tourism[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27(4):579-586.[陆林.国内外海岛旅游地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科学, 2007,27(4):579-586.]
[34]Lu L,Yu H. Progress in lake tourism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29(1):177-188.[陆林,虞虎.湖泊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 2014,29(1):177-188.]
[35]Bao JG,Peng H.A study on the expansion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rts:Taking Yangyuan Section,Danxia Scenic Spot as an exampl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5,15(1):63-70.[保继刚,彭华.旅游地拓展开发研究:以丹霞山阳元石景区为例[J]. 地理科学, 1995,15(1):63-70.]
[36]Yang XZ,Lu L,Zhang GS,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rt life cycle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product structure:Taking Putuoshan Mountain as an example[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24(4):500-505.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等.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 2004,24(4):500-505.]
[37]Ding J,Bao JG.A study on the life cycle of special Karst Cave with a case of Jianshui Swallow Cave in Yunnan Province[J].Carsologica Sinica, 2000,19(3):284-289.[丁健,保继刚.特类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探讨: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J].中国岩溶, 2000,19(3):284-289.]
[38]Yang YD,Li JQ. Analysis on life cycle of desert tourist destination at Yinken Xiangsha Bay[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8,24(4):358-360. [杨引弟,李九全.沙漠型旅游区:银肯响沙湾景区生命周期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24(4):358-360.]
[39]Liu BY,Cai GY.Reseach and application of vitality of landscape and tourism:Case study 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vitality of Juhua Islandscape and tourism area planning[J]. Huazhong Architecture, 2004,22(5):107-111.[刘滨谊,蔡光宇.风景旅游生命力研究与应用:以菊花岛风景旅游区规划生命力分析评价为例[J].华中建筑, 2004,22(5):107-111.]
[40]Zhu YE,Wu QN. Theory study on tourist area vitality[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8,24 (3):100-104. [朱元恩,吴倩妮.旅游地生命力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24(3):100-104.]
[41]Li M.Study on sustainale vitality of theme park[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0(3):19-23. [李萌.论主题公园持久生命力的培育[J].现代城市研究, 2010(3):19-23.]
[42]Zhang L,Lu YQ. Studies on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of the "pole & axis system":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2):1534-1547. [张莉,陆玉麒.“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地理学报, 2010,65(12):1534-1547.]
[43]Shen JH,Lu YQ,Han LQ,et al. Study on the touris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Wanjiang City Zone based on pole-axis theory[J]. Economic Geography,2012,32(7):43-49. [沈惊宏,陆玉麒,韩立钦,等.基于“点—轴”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布局整合[J].经济地理, 2012,32(7):43-49.]
[44]Wang DG,Lu L,Chen T,et al. A study on the evolement of resort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ole-axis theory:A case of tourism region of Hulun Buir-Aershan[J]. Economic Geography, 2005,25(6):904-909. [汪德根,陆林,陈田,等.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04-909.]
[45]Xu HG,Zheng HY,Bao JG.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for urban tourist destination cycle of evolution[J].Human Geograpgy, 2005,20(5): 66-69. [徐红罡,郑海燕,保继刚.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拟[J].人文地理, 2005,20(5): 66-69.]
[46]Bao JG,Zheng HY. Systematic dynamic study on the lifecycle of urban tourist sites of Suzhou[J].Planners, 2004,20(11):12-16. [保继刚,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研究[J].规划师, 2004,20(11):12-16.]
[47]Liu CL,Yan Q,Luo J.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on the coupling of economy resources environment system in Wuhan Metropolitan Reg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32(5):857-869. [刘承良,颜琪,罗静.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拟[J].地理研究, 2013,32(5):857-869.]
[48]Yang XZ,Gu CL,Wang Q. Study on the driving force of tourist flow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30(1):23-36.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旅游流驱动力系统分析[J].地理研究, 2011,30(1):23-36.]
[49]Yang XZ,Zhang J,Wu TH.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operation model of cross-border tourism region: A case study of Tiantangzhai in Dabiesha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64 (8):978-988. [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 2008,64(8):978-988.]
[50]Lu L,Bao J.The course and mechanism of evolution about Qiandao Lak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65(6):755-768. [陆林,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J].地理学报, 2010,65(6):755-768.]
[51]Jiang CC,Zhang 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evolution about island resorts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Meizhou Island[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3,29(11):213-220.[蒋长春,张瑜.基于耗散结构视角下的海岛型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11):213-220.]
[52]Veblen T. Why is economics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898,12(4):373-397.
[53]Schumpeter JA.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62.
[54]Ma ML, Hassink R.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tourism area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 41: 89-109.
[55]Comunian R. Rethinking the creative city:The role of complexity, networks and interactions in the urban creative economy[J]. Urban Studies, 2010,48(6):1158-1179.
[56]Broude P,Eriksson RH.Tourism evolution:On the synergis of tourism studies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3(1): 370-389.
[57]Papatheodorou A.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1):219-237.
[58]Getz D.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 cyc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19(4):752-770.
[59]Fan XS,Tan CL.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 clusters in undeveloped region in China:Some ide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enterprise clusters in rural territory in Henan Province[J].Economic Geography, 2005,25(3):320-323. [樊新生, 覃成林.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形成与演化过程初步研究:河南省农村地域企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J]. 经济地理, 2005,25(3):320-323.]
[60]Miao CH,Wei YH. Deepening division of labor,knowledge creation and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clusters:A case study of the flowers and plants industry in Yanling County,Henan Province,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28(4):853-864.[苗长虹,魏也华.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成长:河南鄢陵县花木产业的案例研究[J]. 地理研究, 2009,28(4):853-864.]
[61]Fan XS,Li XJ.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cluster in less-developed area:A case study of the sanitary ware cluster in Changyuan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1):113-118. [樊新生,李小建.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演化分析:以河南长垣卫生材料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 2009,29(1):113-118.]
[62]Wang ZY,Hu XH,Ma ML.The theoretical fundamental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 into cluster research[J]. Human Geograpgy, 2013,28(4): 13-19. [王周杨,胡晓辉,马木兰.演化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集群研究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 2013,28(4): 13-19.]
[责任编辑:连云凯]
The Progres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Theory Research
ZHA Yanyan,YANG Xingzhu
(CollegeofTerritorialResourcesandTour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3,China)
Abstract: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theory research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spot of geography academic attention.In the stud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Tourist Area Life Cyc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 life cycle theory increasingly shows insufficient and questioned.This paper reviews the nearly 14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theory and the related evolution theory during 2002-2014 year,and describes those theories how to explai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study in detail,then sums up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life cycle theory and related evolution theory to explai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by concluding the Researches of Tourist Area Life Cycle Theory,Tourist Destination Vitality Theory,The Pole - Axis Theory,System Dynamics Theory,Social Network Theory,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ow to supplement, prompt and innovate those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theory;Meanwhile we summarized its application in tourism research. Finally,we look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in the research contends, research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scal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tudy and the direction to deepen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theory;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6)01-0020-07
[作者简介]査艳艳(1989-),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通讯作者]杨兴柱(1976-),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2015-09-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1130); 国家旅游局委托研究课题《都市圈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TYETP201314);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2015cxsj155)
[旅游理论研究]
[引用格式]Zha YY,Yang XZ .The progres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theory research[J].Tourism Forum,2016,9(1):20-26.[查艳艳,杨兴柱.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进展[J].旅游论坛,2016,9(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