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成就名校创新铸造品牌

2016-03-21 06:52万中全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本德育学校

万中全

宜宾黄冈实验学校努力铸造宜宾名校品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让每一个家长都能收获教育的成果,使这所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博爱的家园、快乐的学园、温馨的校园、教育的乐园。

一、以“博爱”为主题的“五心”生本主体性德育

学校全面开展主体性德育活动,积极构建德育网络,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创建以“博爱”为主题的“五心”生本德育体系(忠心报祖国,爱心献社会,孝心给父母,诚心交朋友,信心留自己),全方位育人,润物无声。

构建系统规范的德育网络,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在“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和班主任、辅导员、生活指导教师三方联动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抓好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组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规范三会(晨会、班会、队会),抓好两操,组织好升旗仪式等学校集会活动。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寝室、文明餐桌等评比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三支德育队伍(班主任、辅导员、生活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规范德育处管理。以生本德育为主题,定期开展德育工作经验论坛交流活动。

建设班级主题特色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班级形成一种班级精神,形成一个个班风正、学风浓的先进班集体。

开展学生道德银行储蓄活动,创建学生道德银行储蓄体系。开展文明学生、学习标兵、星级学生等评比活动,以节日为契机,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开展好节日教育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记载、有总结。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学习指导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学生中开展以“生本”为主题的“信心教育”“阳光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等,使学生能够学会释放心理压力,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重视德育特色创建,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寄宿制军旅生活文化建设”为特色,开展六项(校园社团、校本课程、国学讲堂、感恩文化、国学游戏、校园文化艺术节)创新活动,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活动为载体,以读促行,以行促思,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努力打造军旅生活文化特色,开发“亲子人文”校本课程。每学期组织学生军训,每周开设行为能力课,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行为能力。

二、以“乐学”为主题的生本开放性高效课堂

学校根据教育局“课改十年行动”的要求,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进一步完善以“乐学”为主题的生本开放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五年,学校中考学生人均总分位居宜宾市第一,高分人数比例居全市第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人均分位居全市第一。小学期末检测考试教学质量在宜宾市名列前茅,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科人均分都在90分以上。学校篮球队和排球队每次参加宜宾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都能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更是捷报频传。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和“导学”模式,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乐学”为主题的“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快乐学习,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加强过程管理,抓好教师的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等教学环节的管理。课堂教学方面突出“乐学”主题,以生本课堂为基本理念,融入“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遵循“先学后教,当堂检查;先练后讲,当堂训练”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

积极实施“大艺术课堂”特长培养活动,每周开展三小时的大艺术教育活动,涉及声乐、器乐、美术、舞蹈、体育、语言、特色文化等二十六个项目,开设五十五个教学班,学生走班上课,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向“专”“精”“尖”“高”“特”的方向发展,真正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周末组织校内外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特长班,成立学校篮球队、足球队、武术队、鼓号队、民乐队、合唱团、文学社、戏剧团等,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规范校本课程管理。如国学经典教育、阅读写作、趣味数学、亲子人文、行为能力、曲艺、少儿英语等主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精心打造英语教育特色,以口语特色教学为抓手,坚持每天进行20分钟的英语晚读,每天5分钟的英语演讲,课间坚持带领学生唱英文歌曲等,加强对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剑桥英语、新概念英语等进行整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

精心打造科技创新特色,结合科学和综合实践两大课程特点,积极开展各项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举办科技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以“成长”为主题的名师工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引进、培养、培训以及名师的辐射带动等形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敬业型、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为构建“名师名牌学校”奠定基础。

以“成长”为主题抓好“名师工程”建设,建立以校本培训为重点,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体系,积极创设条件,鼓励教师争做“五好”教师(师德师风好、课堂教学好、教学质量好、课题研究好、论文撰写好)。

建设学校名师工作室,完善学校名师工作室制度和名师考核方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校内实行拜师制,师徒结对共成长。落实青年教师岗位练兵制度,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形成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学研究环境。在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引领学校全体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注重交流。加强校内交流以及与省内外学校的教育教学交流,及时了解省内外的教育教学动态。校内的先进、骨干教师要为全体教师上观摩课,积极组织教师到市内兄弟学校听课,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市外、省外听课,学习考察。聘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每个学期都邀请对课改有研究的专家(如邱学华、叶显发等)到学校为教师做报告。

建立激励型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1.流动机制:每年有计划地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省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完善教师聘后管理机制。2.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每年、每学期都要对教师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并将其作为评先、评优、奖励的重要参考依据。3.培训机制:学校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制定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每年暑假都要组织一次全员培训,不参加培训者不能上岗。立足本校,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和实际工作相结合。4.激励机制:按“合格型——成熟型——骨干型——名师型”分类,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推荐为学科带头人,形成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逐级推荐制度。

四、以“实用”为主题的问题研究实践性教育科研

坚持校本教研活动。制定系统的校本教研方案,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加大对备课组的管理力度。教研组、备课组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每周教研活动都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要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要将教案、作业、测试三个环节联系起来,学校领导要定期参加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

重视课题研究,联系学校工作实际,确定校本研究课题,实行招标制,控制参与人数,提供适量的科研经费。积极申报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真正实现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以校为本,以生为本,构建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科研培训模式。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和教育教学心得,申报各级课题。成立教科室,加强对科研课题的管理,特别是对课题立项、研究、结题的过程管理,定期出版学校教师的教育笔记和教育论文。

加强“数字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幕课”和“微课”研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式。

总结研究成果,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加大对学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学校先后开发了《阅读与习作》《趣味数学》《课堂优化训练》《周末作业》《小升初习题集》等校本教材。

五、以“温馨”为主题的品牌标识生本校园文化建设

以“温馨”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积极营造温馨、和谐、愉快的校园文化氛围。运用激励机制,以尊重为前提,以制度为保障,以激励为手段,营造“规范+情感”的管理文化,促进师生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学校的风景点、文化墙,班级的墙报和环境布置,都体现着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服务意识。

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在基础课程中充分挖掘人文学科的内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不断完善。学校还投入巨资修建梦想剧场,组织好校队和各种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

完善校园硬件设施,美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绿色学校、园林化学校,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发挥育人功效,把学校建设成为精雕细刻的温馨学校。■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黄冈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校本德育学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学校推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