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启峰
有人说:习惯成就人生;也有人说,习惯决定成败。《辞海》上说,习惯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重要的行动方式,是指经过不断实践,然后能适应新情况。《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提到“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习惯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太重要了,好习惯提升工作品质和生活品味,坏习惯糟蹋人的形象和生活层次。因此,在教育中人们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但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的习惯养成,对学生成长的作用的问题。
一、良好的教育始于良好的习惯
教师的习惯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一个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工作环节、如何处理和同事的关系,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育情境中、续到各种教育环节中时,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当这种行为式成为一个学校组织大部分教师共有习惯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教师自在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
全面地看,教师的习惯是一种教育行为表征;内在地看,教师的习惯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维的反映,是良好教育的一种表征。教师的教育行为习惯有时是无意识或有意形成的,但都能从中解读出支撑这种行为习惯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其实是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其实是教师的教育思维方式,同样,教师教育习惯的改变也必然是教育观念的改变。
教师的习惯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当学生犯“错误”时候,有的老师往往习惯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或直接叫来家长;当学生的试卷上出错的时候,有的老师习惯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并再做几遍;当拿到一本新教材新课文时候,有的老师习惯于找课文中的知识点并照搬“教参”;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于面无表情,习惯于不苟言笑,惯于讲讲讲、练练练,习惯于仅仅关注结果而不顾过程;在家长会上,有的老师习惯于“细”数学生的缺点,习惯于只谈学习成绩,习惯于危言耸听,习惯于要求家长给学生施压;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上,有的老师习惯于单打独斗,习惯于竞争,习惯于对同事横挑鼻子竖眼;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有的老师习惯于批评,习惯罚站;当一种教育改革来临的时候,有的老师习惯于质疑那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负面影响吗?习惯于墨守成规,习惯于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教育的困境,有的教师习惯于抱怨、伤感、忧愁,习惯于放弃心中的目标、追求、理想,习惯于远离与逃避、事不关己与高高挂起……毫无疑问,此等习惯是坏习惯。有的教师习惯于欣赏与赞美学生,习惯于帮助与激励学生;有的教师习惯于与同事交流与合作,习惯于与同事研究与探究;有的教师习惯于拓展教材,习惯于引导学生尽可能开展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等教学活动;有的教师习惯于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重反思……这无疑是教师的好习惯。习惯是一种“惰性”,是一种稳定的情绪,更是一种思维。“习惯”本身蕴涵着拒绝变革、创新之意。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看,教育改革就是一种挑战习惯改进习惯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不少教师抱怨:好不容易习惯了的教材,又改了变了换了。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教育价值的追求,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习惯。教育行为习惯的主人是教师,每个教师如能经常反思一下自己 “教育行为” 哪些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那么,教育每天都会充满阳光!
二、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成就教师的教育素质
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反映行为观念和思想意识。教师的习惯是一种持续稳定的教育生活,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专业思想意识的体现。教师对待学生的习惯,实质上就是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对待知识能力问题的方式,更是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教师的每一种习惯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工作而言,这或许是“习惯决定成败”的内在原因。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日常化、生活化的表现。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是教师品位高低的—个外在标准,对提高教育教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教师要养成良好的教育行为习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学生的习惯,是优秀教师专业素养中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因为学生是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教师试图去激发、感化、引领、促进的主体。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所实施的优质教育首先必须以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开始。教师对待学生的好习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教师在对学生认知上的习惯。教师应具有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一个班主任、一位任课教师,要想自己的教育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可,对学生真正起到激发、感化、引领、促进的作用,了解、理解学生是起点和底线。一个不了解学生的教师,不可能真正理解学生,不可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相反,教师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是不了解学生、漠视生甚至误解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每个学生的个特点,不了解学生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背景,不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优势与劣势,是教师在学生认知上普遍存在不良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必然导致教师只关注教材不研究学生,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或“对牛弹琴”式的教育。
第二,教师在对学生情感和道德上的习惯。教师应具有重视、关爱、激励学生的良好习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是教师具有人格魅的良好习惯。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地位,比刻板的要求和无端的指责更具感动力和感化力。教师尊重学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师生合作的道德前提,关心爱护学生、激励鼓励生,是学生主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教师如果对学生习惯于批判,那积累下来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对立和逆反;教师如果对学生习惯于指责,那积累下来的便是学生的失败和挫折。尊重、关爱和激励学生应该成为教师的良好习惯。
(二)对待教育活动的习惯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教师对待教育活动的习惯,实质是教师对待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这涉及以下习惯:第一,教师在课程问题上的习惯。有品位的教师应具有理解课程、参与课程的习惯。有意识地拓展教材,有意识地理好教师个人经验与课程的关系,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韵基本要求。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个人因素,如思维方式、特征、人生感悟、思想情感等方面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本身对学生发展就具有课程意义和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不良习惯是“教教材”或仅仅从“知识点”的角度掌握教材,而不是从完整与多维的课程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来把握教材。第二,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有发挥教学的过程价值的良好习惯,创设问题情境让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习惯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习惯于超越教材利用多样性的课程资源,习惯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计划和总结。
(三)对待自我专业化发展的习惯
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以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良好习惯铺就的历程。有品位的教师要养以下专业化发展的良好习惯。
第一,自我规划与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要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楷模,要对自我方发展方向、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自我规划,并分阶段对自我发展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反思,不断调整自我的发展策略。要做到经常性地撰写教育札记、教育工作日志;每个学期开始前都应有自己的工作计划,每隔3年要修订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每学年都对自己的发展进行总结。
第二,读书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通过读书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地掌握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写作是教师对教育工作进行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自我展示过程。
第三,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不应仅仅成为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成为一个有主见的研究者。优秀的教师总是带着问题进行教学,怀揣教育理想进入教育场景,思考问题的习惯对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本质联系,要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教师需要不断把握教育变革的方向,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教育改革,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