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军
微课是教育领域的新宠,这几年一直活跃在课堂上,我们将其引入教学不仅能打破传统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克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微课是以视频为教学工具,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或者是某一教学环节中各种资源的整合再现。微课视频具有针对性强、内容精悍、使用方便的特点,能被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引导其思考探究。
一、课前预习,有效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兴趣和上课状态。传统的预习就是看书,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易觉得枯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微课就能避免这个问题,一方面,对知识点作简要介绍,让学生有个初步感知;另一方面,引导其有针对性地思考,小范围地讨论交流,为课堂教学预热。
比如,在讲“光的色彩 颜色”一课时,我先用一段视频,介绍光源和人造光源的定义、历史,并且简单说明一些光的现象。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不仅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还把知识点的脉络梳理了一遍。正式教学时,我一点拨提醒,学生就积极地回应我,并提出疑问:“太阳的光是什么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额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等,学生提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不仅能促进其探究,还能推动课堂。由此可见,微课的引入能有效挖掘学生潜力,让其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有效导入
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到位的预习,也少不了有效的导入。课堂导入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引导其探索求知。在设计导入时我会引用微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更好地融入。
比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借助视频向学生讲述故事,激发其探究兴趣。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二百多年前鄂洛多克站的悬案,很符合学生的心理,成功地导入了教学。再比如,讲到“大气的压强”一课时,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导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目睹实验全过程,从而对瓶子吸鸡蛋、纸托水杯、马德保半球实验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语言导入”和“实验导入”是微课导入的主要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心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屡试不爽,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讲解,踧踖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科内容比较抽象,有一些很难和学生生活挂钩,导致其在理解时出现困难;另一方面,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刚刚接触物理,难免有畏难情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教学。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喜欢当场实验,一部分学生受到座位限制不能清楚地观察,很容易漏掉一些重点,导致后面的教学出现问题。引入微课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保证学生能看到,而且可以重复播放、调整速度,突出重要步骤,促进学生理解。比如,在讲“托盘天平的使用”一课时,首先,我向学生说明天平的构造和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利用微课演示操作过程,并且附上注意事项,让学生清楚掌握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深化知识点。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加减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有的学生问:“天平能量任何东西吗?”,学生进一步探索,在不断思考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三、课后拓展,巩固复习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课后复习是优化学生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回顾总结,梳理教学重难点,巩固知识点,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学科提升。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制度的影响,教师在复习时习惯采用反复练习的模式,贯彻学生“熟能生巧”的观念,让其不停地做题。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微课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回顾,借助视频消化重难点,还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使用,随意调节快慢,加深知识记忆,促进问题的解决,以此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电磁转换”一课时,考虑到内容的复杂性和易混淆性就给学生录制了短视频,帮助其复习解疑。视频内容简短,但涉及到磁现象、磁场、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能的优越性以及能量守恒等知识,紧扣教学内容回顾得很到位,学生能及时补缺,完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在复习章节时就很方便,能针对要点梳理,形成脉络,真正掌握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微课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还让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吸收掌握。深入分析,教师应该立足学生,勇于创新,继续勇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