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燕
2015年,上海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2.29万件,审结61.45万件,同比上升13.2%和12.7%,受案数、结案数均创历史新高。面对案件数量持续上升的巨大压力,上海法院迎难而上,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破解“案多人少”难题。
合理配置审判资源 落实司法责任制
2015年4月,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法院全面推开,并于9月完成了首批人员分类定岗任务,入额法官总数为2296人,占总编制数的25.5%,不仅确保了高素质法官进入员额,而且留有余额补充新法官。
通过改革,审判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全市法院办案一线法官实有人数比改革前上升了1.4%。与此同时,队伍结构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入额法官中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比例提高4.1%,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4%。此外,全市法院任命法官助理1153名,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比例从改革前的1:0.75变为改革后的1:1.5,使得法官能从繁琐的事务性、程序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办案。
去年11月30日,徐汇法院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了本市首例微信赌博案,涉案人员利用微信红包中金额随机分配的特性,将微信群变成了网络赌场。担任这起案件审判长的是徐汇法院副院长薛振,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像薛振这样的院庭长直接办案已成为常态。据统计,去年全市法院院、庭长直接办案6.8万件,同比上升51.4%。
在落实人员分类管理的同时,上海法院建立了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制定了独任法官、合议庭审判规则,审判人员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了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的职责,规范了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范围。这一系列规定的出台,使法官的审判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让审理者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真正得到了落实。据悉,改革后全市法院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裁判的案件比例为99.9%。
积极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
除此之外,上海法院积极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以提高诉讼效率。去年一年,上海法院共有9.1万件民事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同比上升5.1%。简易程序适用率为86.4%。
刑事速裁改革也于去年7月在全市法院全面推开,全市法院普遍建立了“集中审理”的办案模式,实行速裁案件集中送达,集中开庭。在适度简化庭审的基础上,充分保障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权、程序的选择权、获得律师帮助权、最后陈述权等一系列诉讼权利。根据案件需要,采取判后释法、法庭教育等方式,教育感化被告人,提升案件审理效果。去年全年,全市法院共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审理案件4668件,当庭宣判率为99.8%,96.2%的案件经一审即息诉。
去年9月16日,市一中院开庭审理一起证券欺诈责任纠纷案,审判台上一字排开坐着5位合议庭成员,由该院副院长汤黎明担任审判长,另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研究基地常务副秘书长何海峰、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宋晓燕作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据笔者了解,这是一起新类型的证券纠纷案件,市一中院整合优质审判资源,由金融商事领域专家参与案件审理,从而发挥专家陪审员在知识结构上的优势,帮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实。
近年来,上海法院积极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完善参审机制,扩大参审范围,以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促进司法公正。2015年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一审案件6.48万件,陪审率达96%。
诉调对接促进多元纠纷化解
高行镇大陆村陆家宅一处院里,两根铁支架撑起了浦东法院外高桥人民法庭巡回法庭的字幅,金色的国徽竖立在正中间。在法官两边,一边是坐在轮椅上的杨老太,一边是她的四个子女。
原来,杨老太的老伴不久前去世,子女为了父亲名下的房屋继承分割争执不下。杨老太已经年近九十,瘫痪在床,为子女之争忧心忡忡。不料,四个子女为争遗产还是撕破脸,最后将老母亲告上法庭。
法官为照顾行动不便的杨老太,决定前往杨老太家中开庭,并邀请当地人民调解员一同前来做调解工作。经过法官耐心细致地分析案情,与人民调解员一同做调解工作,最终使得四个子女与杨老太就遗产继承达成一致协议,兄弟姐妹握手言和。
伴随着案件数量持续上升,人民群众多对司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此,上海法院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需要社会广泛参与。近年来,上海法院与行政机关、专业化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等衔接,建立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纠纷化解中的作用,开展联动化解矛盾工作。与此同时,将司法资源下沉至街道、社区、乡镇,整合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社区组织等多方力量,与街道、社区、乡镇共同构建多元化预防和化解社会纠纷的工作平台,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就地解决,并将诉调对接工作融入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全覆盖、常态化。去年,全市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共受理案件20.26万件,调解成功8万余件,调解成功率为39.49%,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化解。浦东、普陀法院被最高院确定为全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
信息化建设提升办案效率
去年12月13日,随着法槌在市一中院第7法庭敲响,距离该院240余公里处的白茅岭监狱内,同步开始了一场减刑案件的庭审。在这场通过异地远程审判系统进行的庭审中,端坐在上海法庭里的两名法官与一名人民陪审员,从远程审判终端与地处安徽境内监狱的执行机关、检察机关代表及服刑罪犯“隔空对话”,完成对该名罪犯是否符合减刑条件的审查。
除了合理配置审判资源,促进社会矛盾多元化化解,创新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也是上海法院破解“案多人少”难题的一项有力举措。
上海法院通过推动《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2014-2016)》的实施,建成了由六大信息应用系统、标准化专业化中心数据库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综合信息系统”,形成了网络顺畅安全、应用全面覆盖、数据即时生成、信息高度聚合、资源共享互通、管理三级联动的信息化大格局,实现了执法办案全程留痕、全程可视、全程监督、全程公开和法官办案智能化、法院管理可视化、司法公开常态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决策科学化、司法监督系统化的目标,大大提升了法院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去年11月30日,市二中院法官沈言走进C101法庭,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与以往不同的是,法庭里多了一位新“助手”——C2J法官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打开审判台上的电脑,点击进入C2J法官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当天在C101法庭里审理的三起案件信息很快映入眼帘。点击触摸屏,沈言选中了即将开庭的案件,与本案相关的信息很快显示在了屏幕上,不仅如此,与这起案件有关的司法解释、法规规章、裁判文书、审判案例等资料一应俱全。
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审判执行工作为重点,先后开发了法官办案智能辅助、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移动智能终端办案APP等系统,实现了法官办案智能化。
笔者在上海高院信息中心看到,上海法院自主研发推出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让大数据一展身手。庭审裁判文书形成后,法官可以用智能纠错系统修正文字错误,然后进入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发现逻辑错误,还能对判断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一致性、法律条文引用的正确性等进行纠错,同时查询同类案件的已有裁判。
此外,上海法院还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了执行指挥平台,整合集中查控、远程指挥、执行公开、监督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通过“点对点”查控系统,先后与工商、房地、银行、证券、机场等单位开展被执行人财产和信息的查询,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