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静++刘益++王蕾
【摘要】2015年是全民阅读活动推出的第十年。十年来政府积极探索,不断推出促进全民阅读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深入,社会影响日益深远。本文在总结2015年全国各地全民阅读推进政策亮点的基础上,对全民阅读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全民阅读转型与提升的对策建议,展望全民阅读活动,促进全民阅读常态化。
【关键词】全民阅读;转型;提升;对策
【作者单位】范文静,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刘益,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王蕾,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经费,Funding for Post Doctoral Research in Beijing,项目号:10000200277;北京印刷学院博士启动基金,Initial funding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BIGC,项目号:27170115005/014;北京印刷学院校级社科一般项目:京津冀都市圈出版业资源整合与产业链优化研究。
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读书。2014年2月,习近平在俄罗斯接受专访时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3月5日,“全民阅读”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表示: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量增加,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在各种场合不断提倡读书和推荐好书,体现了国家对民众阅读的重视,为推动实施全民阅读活动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2015年全民阅读推进亮点
2015年是全民阅读活动推出的第十年。十年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民阅读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各地政府的持续高度重视,各地在法律法规制定、阅读活动开展、优秀出版奖励、阅读推广方式、实体书店扶持上都有积极探索和成效。
二、全民阅读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全民阅读活动走过十年,从一项阶段性的读书活动升级为国家的系统工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实现了关键性转变和重要升级。2016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了2016年全民阅读的“十大重点”工作,并提出建立全国性的“书香社会”指标体系,要求各地加快建立和完善全民阅读状况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发布所辖各市县的阅读状况调查报告,并将工作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全民阅读开始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转变。全民阅读的转型是媒体融合时代阅读方式不断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书香社会的时代要求。笔者通过调查采访和文献研究,总结了全民阅读活动转型提升需要注意解决几个问题。
以上数据显示,全民阅读活动的公众参与率并不高。由样本2可知,一线城市北京的市民公众参与率仅为41%。天津略低于北京,京津差别不大。三线城市(德州市)阅读活动影响力很小,市民“没听过”的比率达到1/3。不难想象,县级城市及乡镇地区阅读活动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值得注意的是,样本1的采集地位于北京CBD,是高端商务人才聚集区,受访者大多文化层次较高,职位稳定。调查显示,“参与至少一次”的受访者,半数以上参加的是公司内部组织的阅读活动。可见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要紧紧依托公民所在企业、单位,它比社区的宣传和倡导更有直接影响力。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至少一次”的受访者中,认为在阅读活动中的“收获一般”的占到48%,暂且称他们为“消极评价者”。这些“消极评价者”参与阅读活动并非兴趣使然,而是“被要求”。可见,居民读书自觉性仍然较低。
2.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差,资源浪费严重
所谓“可及性”,《人民日报》这样解释:可及性是指民众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适合度”,即服务的距离、时间、内容和方式是否便于服务对象享受。一项基于全国20个省份80个县(区)的问卷调查显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离城镇愈远,服务愈弱。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比较匮乏,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享受到。2016年1月,百度知道上有一个年轻人这样说:“我家乡是一个小城市,可能连中国有些县城都比不了,连个像样的图书馆也没有,都是书店卖书的,我想看书也只能淘宝买,网购到我家都是五六天。娱乐设施贫乏,年轻人的乐趣就是上网吧、喝大酒,想学点什么都没有。我本来以后想考雅思的,找培训机构还得跑去外地。”在中国,许多小城市都存在看书不便、选书不便、购书不便的问题。
除了公共文化资源匮乏,农村基层还存在现有供给过于死板的问题,不能符合民众的需求。如:农家书屋图书陈旧、邻村书屋间资源同质化严重、书屋管理服务水平低;农家书屋书籍不适合农民阅读、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图书;文化服务机构开放时间与民众上班时间重叠;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在市郊,交通不便等。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既匮乏,又存在大量浪费问题。目前一些城市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农民工开放,但去看书的农民工寥寥无几;一些地方兴建了文化馆、艺术馆等,但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部分场馆甚至门可罗雀。
3.深度阅读有待提高
《201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大大增强阅读便利性的同时,也容易使阅读流于浅层次、娱乐化。“划屏阅读”使人们倾向选择娱乐性浅阅读而忽略知识性深阅读,不但不能满足读者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还磨灭了读者的想象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数字阅读内容良莠不齐也是数字阅读深化的一大障碍,一些传统出版单位多年从事内容生产,数字出版研发能力不足,仅仅把部分内容数字化,版式单调、体验性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数字化出版的监管手段不到位,甚至出现版权纠纷问题,这些都阻碍了数字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
三、 全民阅读转型展望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民阅读转型”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和阅读方式的转变。基于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亮点和目前全民阅读推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全民阅读转型与提升的策略总结了如下几点。
1.推动全民阅读工程法律化
2015年,我国地方性全民阅读法规首次实施,是全民阅读法制化的初步实践。阅读立法呼声日渐高涨,国家层面的立法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目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公民阅读的基本文化权利将得到法律保障。
有人对“我们是否需要关于阅读的法律”有人提出异议,是误解了立法的根本目的和实现手段。阅读立法能够落实全民阅读活动的执行机构和工作职责,将相关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能够形成长期、持续深入开展的动力。阅读立法保障了公共财政扶持和收税优惠政策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全民阅读。阅读立法对政府是强制、义务和责任,对公民来说是权利、保障与促进。全民阅读立法并非强制要求公民开展阅读活动,而是侧重对公民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行引导,对阅读环境提供服务。作为公民,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调整个体行为模式,参与阅读活动,自觉培养阅读习惯,有意营造阅读环境,提高个人素质。
2.激发民众阅读兴趣,优化图书质量
阅读率提升的根本前提在于居民阅读兴趣的提升。个人阅读兴趣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熏陶。激发民众阅读兴趣,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鼓励阅读活动主题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推进全民阅读“七进”活动。完善书香之家、书香之乡、书香之县推荐机制,在基层找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营造社会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意识。同时,面对浩瀚的图书品种,读者往往出现选择困难,因此,细化读者群,建立针对不同读者群的好书推荐体系,实施精准推荐,让民众选书不再难。另一方面,优化图书市场,保持图书市场的尊贵和体面。建立和完善精品出版物、原创出版物创作生产引导机制,鼓励作者潜心精品创作。严格图书选题论证,强化出版监控,控制低质量、功利化图书进入市场。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创新图书馆服务。加强流动借书车、自助借书机等流动借阅设施建设,提高图书利用率;利用新技术、新服务推销自己的知识产品,让公众更加方便获取图书馆资源,是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的基础。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智慧图书馆等突破传统的服务形式,有效推动了全民阅读开展。
创新书店经营模式。2015年中国一线城市书店回暖,得益于书店改造升级、多元化经营。北京三联书店、南京先锋书店、苏州诚品书店等书店创新的经营模式值得借鉴。未来书店可以与任何一个有文化需求的行业融合,更加注重文化服务供给。未来书店文化地标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整合农家书屋,完善服务考评机制,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向群众推荐书籍,提高书屋书籍借阅率。改善书屋图书选购机制,注重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社会科学、文学类书籍的比例。切实根据农民需要引进可利用的书籍,坚决杜绝老旧书、劣质书引入书屋。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需求关注,切实考虑留守儿童不会选书、买书途径单一的问题,提供“书进教室”“书到家”服务。
4.促进数字阅读深层化
全媒体时代的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束缚,引领全民阅读推进转型。体验时代到来,阅读体验已不仅仅是对书的文字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与用户建立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创造出一种让用户无法拒绝的感情体验,才能得到用户持续深入的关注。促进全民阅读也要将阅读的概念泛化,以“阅读+”的理念,推广阅读方式,促进媒体融合,提高阅读体验,努力优化网络信息资源,为全民阅读提供优质的数字化阅读内容。
全民阅读走过十年,阅读活动进入转型与升级阶段,由粗放型投入转型精细化管理。未来,政府要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个人要努力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提升个人能力,提高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文化频道. 全国全民阅读会议召开 吴尚之: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
2015/1125/c87423-27855520.html.
[2]赵宸. 发达国家全民阅读立法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南京社会科学,2015(4):95-100.
[3]向安玲,沈阳. 论大数据背景下出版价值的实现[J].出版广角,2015(8):30-33.
[4]戴盈. 数字化时代读者的选书智慧和阅读兴趣图谱构建[J]. 中国出版,2014(5):40-44.
[5]吴靖. 阅读立法的能与不能[J]. 书屋,2015(5):4-7.
[6]吴理财.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N]. 人民日报,2015-11-24.
[7]范文静,刘彤. 全民阅读提升策略研究[J]. 出版广角,2015(10):106-107.
[8]邹韧. 农家书屋可以依靠图书馆这座“山”[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4-20.
[9]黄长伟,孙雅欣.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探讨[J]. 世纪桥, 2015(12).
[10]宋亮亮. 浅析碎片化背景下深度阅读策略[J].中国报业 2015(1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