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实验的成功开展取决于经典的实验设计,教师应基于学生现实,依托现行教材,遵循趣味性、基础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原则,从新知铺垫、教材拓展、应用设计等视角系统地开发设计数学实验。
【关键词】数学实验;开发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32-04
【作者简介】刘正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京,210019)教导处副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数学实验,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是以学生人人参与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开另一扇窗。教师应配合现行教材,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实验素材,创造更多开展数学实验的机会,系统地开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数学实验,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一、小学数学实验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
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开发设计小学数学实验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发设计数学实验应充分关注实验内容的趣味性,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将观察、操作、试验等学习方式融入课堂,让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满足,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是小学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之一,数学实验的开发设计也应恪守这一原则。应参考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围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展开,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过程性原则
数学实验应选用合适的实验素材,设计精当的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不仅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实验本身的特质也要求数学实验的开发设计应具有开放性。从实验要求的提出、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方法的选择到实验结果的运用,都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五)实用性原则
小学数学实验应密切联系实际,精选实用的实验材料、有效的实验方法。从学生已有的或熟悉的数学现实、生活经验出发,配以数学实验需要的材料,便于师生使用,进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养成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实验开发设计的基本方法
我们应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实验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素材的数学化操作,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在“再创造”与“再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一)新知铺垫,让学习在数学实验中发生
数学知识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某个新知时,较为常见的做法是设计一个与其相关的铺垫环节,作为过渡。这里的过渡、铺垫好似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可恰到好处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很多时候,设计片段式的数学实验可以实现与新知的无缝对接,让新知的学习在数学实验中发生。例如:苏教版二上“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单元的例3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通过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为了使这个知识更为自然地生长,我们开发了数学实验——《同样多》,实验过程如下:
1.摆一摆,画一画:(1)圆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2)圆片比三角形纸片多一些;(3)圆片比三角形纸片少一些。
2.试一试,写一写。
(1)要让圆片与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动手试一试,再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2)要让三行小棒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动手试一试,再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3.想一想,摆一摆。
(1)如果在第二行添上4根小棒,两行小棒同样多。那么,第二行应摆( )根小棒。
(2)如果从第二行拿走4根小棒,两行小棒同样多。那么,第二行应摆( )根小棒。
(3)如果从第一行移1根小棒给第二行,两行小棒同样多。那么,第二行应摆( )根小棒。
整个实验过程,要求逐步提升,一步步引领学生经历“借助操作思考—借助直观思考—借助想象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数学地思考和有条理地表达。这样的数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教材拓展,让知识在数学实验中生长
受规定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有时,我们在教学教材上的有关例题或习题时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开发设计数学实验的切入口。例如:苏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数”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由用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由用日常语言表示数量关系到用符号语言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学生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知识,新鲜感倍增,对数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了新的认识。为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认知成果,数学实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便在我们的思考中逐步成型,实验过程如下:
1.操作感受。
(1)摆一摆:用小棒摆三角形。
摆1个三角形用( )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 )根小棒;摆3个三角形用( )根小棒。你能接着摆下去吗?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想一想:小棒的根数和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那么小棒的根数用式子表示是 。
2.提出猜想。
(1)看一看:仿照上面三角形的摆法,如下图用小棒摆正方形。
(2)猜一猜:小棒的根数与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操作验证。
摆1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摆3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照这样的摆法,摆a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
4.回顾反思:回顾以上实验活动,你是怎样发现图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的?
5.拓展延伸: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摆a个正五边形,一共要用多少根小棒呢?你还能设计出不同的图形,并用式子表示摆a个一共要用多少根小棒吗?
实际教学并没有到此结束,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实验中摆不同个数的三角形或正方形需要的小棒根数,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关于“等差数列”的话题,学生凭借自己的操作经验,顺利找到了求等差数列末项的方法。在教材之外开展这样的数学实验,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又能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践行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三)应用设计,让经验在数学实验中积累
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设计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开发设计这样的数学实验,更具有创新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这样一道练习题司空见惯:把长2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从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用长方形纸试着做一做,经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我们在此基础上深挖一步,设计了《怎样折容积最大》这一数学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1.提出猜想:将一张正方形纸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沿虚线折一折,就能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怎样剪,才能使折出的无盖长方体纸盒容积最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再和同学交流。
2.操作计算。
(1)取出1号正方形卡纸(边长为6厘米),将它的四个角分别剪去边长为1厘米、2厘米的小正方形,依次折一折,并计算折出的纸盒的容积。
(2)四人小组合作,先思考一共有几种剪法,再分工,每人选择一种剪法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汇总给组长,组长填写实验记录单。
(3)组长负责把相关数据填写到实验记录单①中。
(4)实验完成后,一起观察实验记录单①中的数据,并将“小结”部分填写完整。
实验记录单①
(5)取出2号正方形卡纸(边长为12厘米)和3号正方形卡纸(边长为18厘米),按实验①的要求进行同样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②和实验记录单③(实验记录单②和实验记录单③的格式同实验记录单①)。
3.归纳总结。
(1)观察、比较三个实验记录单得出的结论,你有什么发现?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要使折出的无盖长方体纸盒容积最大,应该剪去边长为几厘米的正方形?将各种情况列出来算一算,看看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3)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5厘米或20厘米,又该怎样剪呢?
整个实验旨在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探索一张正方形纸在怎样的情况下折出的无盖长方体纸盒容积最大。实验分两个层次展开,由扶到放,在这三次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整体观察、分析,并检验、修正猜想,得出“当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是大正方形边长的时,折出的无盖长方体纸盒的容积最大”这个结论。最后,再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其他一些情况时该怎样剪,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结论。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经历操作、记录、计算、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经历就像一粒种子,对其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总而言之,开展数学实验,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基于教材,开发出更多经典的数学实验,让学生直面现实的问题情境,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增长智慧。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郭庆松,侯正海.数学实验手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刘正松.数学实验:推开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