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 刘 波
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探微
武昌理工学院 刘 波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属于是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该专业教师要注重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展开研究。
能力培养 建筑设计 课程教学 方法
建筑学专业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课程的主干课程,且这些课程内容渗入建筑学的各个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虽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但也是以案例为主,按照固定教学程序展开。鉴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目前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需要对课程教学方法予以调整,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的教学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要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充分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允许学生针对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转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
随着学生建筑设计方面知识视域的扩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知识的了解不再拘泥于理论知识本身,也不需要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操作学习,而是真正意义地融入设计工作,了解建筑设计程序以及建筑设计所需要采取的方法,使建筑设计成果符合建筑行业要求。
1.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要力求多样化。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中,建筑设计的题目即为设计项目。教师将工程勘察资料引入课程教学背景中,能使复杂的工程项目简化,将主要的教学内容落实到设计上。建筑学专业教学包括教学选题、教学场地、教学规模以及教学的各个化解,这都要按照相关标准展开。教师定题的时候要针对工程项目技能型进行研究、设计,特别要对建筑设计所涉及的细节问题进行探讨,以将这些细节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使教学模式系统化展开,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例如,主题为“城市与建筑”的建筑设计教学,其中所设计的研究内容涵盖各种功能的城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题。
2.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复杂。为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明晰化,教师可以将每一种相关的知识都制定为具有知识独立性的模块,且每一个模块都要设置为一个研究主题。
例如,建筑功能分区模块、建筑结构模块、机械设备模块、建筑消防模块等。对这些模块中的理论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而生动。对模块设计,教师可以使用PPT制作,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相关问题产生怀疑。围绕着学生的疑问,教师具有针对性地讲解,由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操作技术都有所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对这些教学模式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知识的理解。
为提高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的时效性,学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建筑设计师参与到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教师针对建设设计教学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可以请建筑设计师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使教师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教学模块,并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的需要进行多样化讲解,帮助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建筑设计教学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建筑的历程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案例分析;其二,对建筑专业技术的讲解,所涵盖的内容以建筑功能性内容为主,包括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的地下车库设计、建筑的避难层设计以及建筑所使用的各种电器的设备机房设计等;其三,建筑文化方面的内容,即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入的文化元素以及各种规范,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并能熟练应用,建筑设计成果要符合实际。
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教学方法包括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方法融入其中,以此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3.请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图的评价。学校可以请具有丰富实践的建筑设计师参与建筑设计图的评价,以此使设计图的评价建立在实践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将实践工程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接受实践工程内容,使设计理论的思维模式发生转变。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扮演“导师”的角色,可以分阶段地从实例的角度讲解基础知识,使学生感受建筑设计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参与实际项目设计。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传递有关知识并进行指导,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挥。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创新教学模式,以在有限的教学空间中开展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1]刘圆圆.注重思维与能力共同发展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
[2]王 医.从建筑的启蒙与认知谈建筑概论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ISSN2095-6711/Z01-2016-1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