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作文 微微开启习作门——小学“微作文训练课程”的开发及运用

2016-03-21 07:53湖北省特级教师朱幼菊
成才 2016年2期
关键词:习作教材作文

■湖北省特级教师 朱幼菊



微作文微微开启习作门——小学“微作文训练课程”的开发及运用

■湖北省特级教师朱幼菊

一、构建“微作文训练课程”的缘由

开展小学“微作文”训练是基于三方面的思考: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习作训练需要降低难度

提起作文,师生均有“谈文色变”之感,教师怕“教”,指导时无从下手,教师怕“改”,往往是一拖再拖。学生怕“写”,常常是抓耳挠腮,觉得无话可说,真正应了那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去写作文的。

因为怕习作,烦习作,所以不少学生的习作常常采取天马行空的“胡编式”,东摘西抄的“拼凑式”,照搬照套的“移植式”,学生的习作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篇”的雷同现象。

由此,我们需要一种让学生易于接受的低难度的习作训练,而微作文以片断训练为主,有具体的练写内容,不用去构思立意,学生也就不会“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习作教学需要写作知识的回归

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情趣的诱发,轻习作知识、方法的教学。因为不敢越“习作知识”这一“雷池”,习作教学也“犹抱琵琶半遮面”,存在着诸多的缺憾——

习作训练体系模糊化。各年级自成体系,缺乏有机联系,缺乏整体协调,缺乏训练的分层渐进和梯度规划,还多次出现“老调重弹”的重复现象。

习作教学内容应试化。习作教学中往往涉足的是记叙文,具体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鲜有少量的应用文。而平时学生的习作练笔只是记叙文。其原因是考试一般只考记叙文。

习作指导重点片面化。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往往把习作教学的重点放在“指”上面,即指向学生“写什么”,注重习作情境的创设,习作兴趣的激发,生活经历的唤醒,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向”下,知道本次习作可以写什么。但这样的内容该怎么写,教师往往避而不谈,“导”显得不足,唯恐“导”后学生千篇一律,或是束缚学生飞扬的个性。

习作教学过程模式化。在小学常态的习作课中,不少教师按照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读教材——明确习作话题——提炼出习作要求——围绕话题唤醒生活经历——学生自行习作。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次又一次与老师一起玩着“文字游戏”,在教师的指向下,知道要写的内容,知道要到达的目的地,但怎么到达,仍不知所措。

诸如此类的遗憾,让我们不得不呼唤习作知识的回归。而最有效的习作知识的教学,绝非笼而统之地“大杂烩”式教学,它需要教师经常性的各个击破。为此,以微作文为载体进行习作知识微主题的训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半江瑟瑟半江红——农村学校习作教学需要加大训练度

不少农村学校的学生,每学期往往只进行教材中规定的八次习作训练,没有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指导写教材中的习作时,教师缺乏指导的方法。

基于此,我觉得应该加大农村学校习作教学训练度——构建微作文训练课程,让农村学校借助微作文教学微视,让学生进行微作文训练。长时间地进行微写作,肯定会让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以结构化的状态存在,假以时日,必定有助于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大作文。

综合上述原因,我觉得构建以微作文为基本形式,以微主题为训练目的,以微视频为基本呈现方式的微作文训练课程,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将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能通过微作文进行单项、逐一强化,从而有效地将作文基本功训练得扎扎实实,达到全面提升学生习作素养的目的。

二、“微作文训练”课程资源的研发

在我们的构想中,“微作文训练”课程应具备这几个特征:

——篇幅“微”小,趣味性浓。“微作文训练”课程与微作文、小练笔有相同之处,都在内容、形式上体现“微”,不必是完整的“篇”,以短小的片断训练为基本形式为主。这样学生就不必为审题、立意、构思而烦恼,在具体情景中学方法,用方法,学生也就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主题“微”细,目的性清。小练笔常常是在偶发事件后的及时练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其写作具有不确定性、灵活性。“微作文训练”课程与其最大不同的是,作为一门课程,必须具有独立而明确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以及训练的策略与方法,这些训练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是单纯为练写,而是注入了习作知识的教学与运用,因此目的性更清楚。同时,因为是微练写,每次训练的点往往比较单一,一课一个训练点,集中公关。

——构成“微”线,序列性明。从独立来看,每次训练一个点,所选的点往往体现年段训练目标。从整体来看,每次的训练点又相互交融,循序渐进,构成训练序列。

——情景“微”教,实践性强。“微作文训练”课程强调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学习、实践,在丰富的语言形式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训练点,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进行微微讲解,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的习作知识,又在具体的练写中实践相关知识。

在研发“微作文训练”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训练目标,有“的”练写

与一般的即时性的小练笔相比,我们构建的微作文训练目的性更强,即每一次训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关习作知识点的学习与运用。因此,训练点的确定,是我们最先要思考的。

1.依学情确定点

训练点是否合宜,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学生写作学情。所谓写作学情,具体指的是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需求。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困难通常都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体的“坏死”,学生的写作过程不是零起步,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不太好”到“较好”、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

在确定训练点时,我们立足学生的习作现状,分析学生习作学情。一方面,我们采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习作时感到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习作样本,分析学生习作行为,找寻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们可以将学生习作过程中感到的困惑、遇到的具体障碍,学生的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一一罗列出来,并将其转化为需要训练的具体的点。

2.依教材选择点

构建微作文训练课程,不是对教材中的习作教学的推翻重来,另起楼灶,而是给教材中的习作“添油加醋”。

一是立足教材中全幅作文的基本要求,以“微”促“全”。尤其要立足学生初次训练的习作要求。二是立足教材中的阅读课文,以“读”导“写”。课文中经典语段,精妙的表达方式,常常被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仿说、仿写的好例子,凭借例子,学生仿说、仿写,一方面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升华,品味表达之妙;另一方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迁移表达方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三是立足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以“说”促“写”。借助口语交际的话题、要求进行微作文训练,有利于分散化解习作教学的要求。

3.依课标设计点

教材都是编写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标准进行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比方说,在中年段中提出了“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要求,但在具体的习作训练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此要求,我们就可以根据此设计:让歇后语为习作增色;学会正确运用网络语言;生活中的流行语言的运用。

4.依生活增加点

工作学习中,离不应用文,但在习作中,应用文属“鲜见产品”。为此,我们将生活中常常运用到的应用文,如,通知、留言条、请假条、借条、贺信、寻物启事、失物招领、广告词、宣传标语、短信、祝酒词、导游词……一一纳入微作文训练课程中,根据其训练难度,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分散到不同年段中。

5.依类型分解点

对于教材中训练较多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我们在依据学情需要、依据教材要求确定训练点外,还根据各种文体要求,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笼统的要求进行分解。

如在写人的训练中,我们细化为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四大描写的训练,每一块内容又进一步细化。如人物的心理描写,分解为内心独白式描写,借助神态、动作写心理,借助景物写心理,梦幻式描写等。

这样依据各自类型的习作进行分解,细化了训练的点,降低了学生习作难度,增加了习作训练兴趣度,建构了习作训练的梯度,最终实现习作训练的效度。

(二)开发教材内容,有“趣”训练

训练目标的确定,让我们明晰“应该教什么”。但仅仅知晓“教什么”还不够,还需要我们明晰“用什么去教”。没有具体的习作教材内容,微作文训练课程目标将流于空洞的说教,习作教学也将茫然无凭,索然无味;有了合宜的习作教材内容,习作教学活动就有具体的载体,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展开。

怎样的习作教材内容才合宜?我们认为应该具有四个特征:与训练目标吻合,与具体学情符合,与学生兴趣契合,与写作本质切合。

基于此要求,我们在选择习作教材内容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突现“儿童情趣”。游戏、活动、娱乐是儿童的最爱,选择有关学生游戏、活动的话题,如贴鼻子、我会摆(用细线摆成字母)、猜字谜、拼图、扳手腕等话题都是我们首选的内容。

——展现“社会生活”。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见闻,一方面能巧妙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另一方面,还能给学生启示: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人与事,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文章。

——体现“时代特征”。微作文训练的目标虽“微”,但内容的选取却不止于“微”。我们提倡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捕捉具有时代气息的话题。

——再现“地域特色”。以身边熟悉的民风民俗、以区域的特产风景为题材,有助于培植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呈现“自然风光”。选择合适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描写,学生便于观察,易于表达。

——表现“动物情怀”。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的甚至是孩子们的宠物,提起它们,孩子们一定会有说不完的话。

——凸现“想象世界”。想象无极限,小学生的天性爱幻想,会想象,因此,听音响编故事,看词语编童话,畅谈奇思妙想,写科幻世界……这些习作教材内容,符合学生乐于想象的天性,学生乐于表达。

——创现“生活情境”。应用文的练写一般应放置在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去处理。

(三)搭好写作支架,有“效”实践

“支架”源自于建筑行业术语,是建筑房屋时为施工者所提供的一种暂时性的支持。依照此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写作教学支架,它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习得、运用相关写作知识提供的支撑、帮助,使学生能逐步、顺利地达成目标,再通俗一点,也可以说是教师设计的微作文教学思路、采取的策略。

为提供学生“可攀升”的支架,我们围绕着确定的训练目标以及选择的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微作文教学思路,将教学版块做了大致安排:

——趣味导入。导入强调,不拘形式,但要突出“趣”与“妙”,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航。强调寓相关知识于具体的语境、生活经历中,变静止的“习作知识”讲解为具体语境中去发现;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

——片断引路。设置片断引路这一支架,化抽象的方法为具体语段,借助具体的语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写作知识,活化相关知识。

——小试牛刀。了解相关的习作知识不是目标,运用相关的知识才是训练的目的。在设计学生练习的相关片断中,给学生提供能唤醒学生相关生活经历的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也乐于表达的背景材料。

——互动评议。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根据训练目的评议习作片断。

在具体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分五步走:

一是定标定支架。在广泛调查、分析学情、重温课标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训练的点。同时集思广益,确定好教学设计框架,明晰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二是分层作培训。采取区级——街镇——校级三级培训机制,对开发微作文的缘由、开发的原则与方法、设计的基本框架进行多回合培训指导,让教师明白怎样设计撰写训练课程。

三是选点细设计。我们以城区大校及我区骨干教师为核心力量,自主选择训练点,根据选择内容的基本途径,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四是筛选巧合并。对于教师自主设计的单元课程,我们将同一微训练主题的归并在一起,精心挑选,取长补短,巧妙合并,最终形成一套内容较齐全、设计较科学、篇幅较合理的微作文训练教材。

五是制作微视频。根据开发的教材,我们培训、指导骨干教师根据相关课程资源,逐一录制成教学微视频,刻成光碟。同时将文本资源及微课资源下发至全区各学校各语文教师手中,让全区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及微视频教学。

三、“微作文训练”课程资源的运用

如何以微作文训练为突破口,促习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我们主要抓四项工作:

1.组建研究团队。以邾城城区七所学校、阳逻城区三所学校、仓埠中心小学、汪集中心小学共十二所小学为“微作文训练资源”运用基地校,以全区小学语文低、高两个年段骨干组成员为主要研究团队,开展对微作文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2.开展课型研究。我们采取基地校、骨干教师队伍两条途径进行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按照“设想课型——尝试运用——研讨完善——构建模式”这四步进行。基地校结合本校习作教学的现状、师资教学特色、学校研究的课题等,各自构想微作文训练课型及操作模式,然后借助学校教研组活动及区级骨干组教研活动,开展对构建出的“微作文训练”课型进行实践研究,构建出具体的操作模式。

我区骨干教师进行了8次研讨,34位骨干教师主讲了微作文教学课,也构建出多种课型,将微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无缝对接,与课题研究巧妙结合,与生活实际适时接轨,使微作文训练渗透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让微作文训练微微开启学生习作之门。

3.进行系列比赛。为促进全区教师运用好微作文训练资源,我们采取举办微作文教学专题讲座、活动展示、送教下乡等活动,让全区教师认识、了解微作文训练,尝试运用微作文训练资源。同时,还举办“微作文训练教学”比赛、“我与微作文教学”主题论文比赛,以比赛促教师研究微作文训练教学的途径、方法,继而改进完善相关的资源、开发出新的资源。

4.构建家校共同体。

除了学校教师开设微作文教学课程之外,教师还将微作文教学微课上传到班级QQ群,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微课,自由练写片段。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促微作文训练经常化、实效化。

四、实施微作文训练后的收获与思考

两年的微作文训练实践后,习作教学呈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四变”:

——变“随意”为“序列”。“微作文训练”变传统练笔的随意为每次训练有明确的训练主题,将习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分解成适合学生写作学情的小主题,形成序列,逐一训练,逐步强化,逐渐夯实了习作基础。

——变“偶然”为“经常”。有了微作文训练教材及教学微视频,教师就有习作教学的“拐杖”,能够根据学生习作学情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指导;学生也能根据自己习作中的薄弱点,有选择性地利用教学微视频进行强化训练。训练的量增加了,学生习作也就能得到教师快速“回应”,变一周一反馈为每周多次反馈。伴随着习作“数量”的增加,反馈的次数增加,学生习作兴趣的持久性就能保持,就能提高习作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变“单一”为“丰富”。从内容看,“微作文训练”从词句的训练,到修辞的使用,从基本的习作技能到常用的应用文,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从教学的方式来看,“微作文训练”的“教”更具开放性,既可与阅读接轨,又可与各种活动有机融合;即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又可供学生借助微视频自主练写;既可借片断来模仿,又可让学生活动评议来促写……“教”的方式、途径、时机的多样性,更能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变“重内容”为“内容形式并重”。“微作文训练”在鼓励学生写作内容“贴近生活”的同时,巧妙进行有关习作方法、技能的训练,不仅关注“写什么”,还注重“怎样写”的训练。这种训练,有助于师生“语用”意识的提高。

在开发运用“微作文”训练课程资源的实践中,我们也挺忐忑的:虽说我们强调在具体语境中教学生习作知识与方法,但毕竟还是进行以“知识”“方法”为目的的训练,这种做法是否对学生“个性表达”“自由表达”有束缚之嫌?另外,微作文,微微开启习作门,如何从“段”的训练转化为“篇”的练写?让习作大门打得更开,让学生在习作大路上走得更稳、更实?

有忐忑,有疑惑,也就会为我们下一段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明确的方向:如何既教给学生合适的习作知识与方法,又能让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如何开发“篇”的训练资源,从“段”的训练转化为“篇”的练写?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在微习作教学方面研究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成弘

猜你喜欢
习作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