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 崔 强 王 朝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王 雪
高等农业院校基于学生特点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崔 强 王 朝
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王 雪
摘 要:从新时期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形势来看,农业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既应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又应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因此,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学生 个性化 人才培养
1.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素质,还与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实施相关。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特色和针对性,从人才培养实施角度看不具备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对策,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调查走访中发现,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通用性和适应性,又要具备创新的综合能力,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不能满足学生的创新发展需求。
2.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新形势下,高校应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农类学科建设,这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当前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教材内容老化,教学内容落后于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以笔者所在农学专业为例,此专业主要面向大田作物的产中知识,而产前、产后知识薄弱,专业面比较狭窄,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综合人才的需求。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以解决现实生产问题。高等农业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欠缺,学时偏少,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高校由于经费、基础条件、师资力量等原因,实践数量和质量都不达标,没有形成实践教学的完整体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没有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能力,甚至有些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是学农类专业,却对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流程不清楚。
4.人文环境氛围弱化,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培养人文情怀。长期以来形成的“专才”教育培养思路使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欠缺。具体实践中,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相对偏少,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学校缺少人文环境和氛围,没有校园文化的熏陶影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发展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文素质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缺乏人文情怀,制约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
1.强化并优化基础课程教育。改变过于强调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强化基础课程体系,建立宽厚的基础知识平台,既注重学生发展对专业教育的需求,又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和基础性。高校应普遍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增加一般基础课的比重,保证学生无论主修哪一门学科都能获取广博的知识和普遍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牢,适应性较强,就业门路宽,有利于将来在科研和生产上进行创新。
2.人才培养目标精细化和多样化。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学校特色及社会需求进行调整。高校应建立多样化和精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例如,专业设置方面增加专业方向,以适应学生多样化要求。同时,人才培养目标还要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拓宽同一专业的职业面向,如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做研究工作,就多安排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毕业后准备做管理工作,就多安排社会科学和经营管理课程,为学生就业创造专业条件。
3.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选择。高校应根据学生未来发展设计课程资源,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例如,课程设置上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内设置可供学生根据其兴趣和特点选择的课程。同时,教师还应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和集成,构建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专业科研训练、生产实践课程内容,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4.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农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领域,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具体操作中,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在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基地覆盖面。开展农事实习,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基本情况,根据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安排进行田间实习,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评价学生实习效果。
1.推行课程教学改革,为个性化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要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个性发展,高校就应建立符合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赋予学生更多自由。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力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具体措施为:
一是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进行全校选修,拓宽学生知识面;二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压缩总学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建立主辅修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一门专业,积极培育具有交叉学科、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四是全面建立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能力及意愿进行个性指导。
2.根据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载体,高等农业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优化专业结构和创新课程体系出发,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创新课程体系,既要使学生掌握农科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关学科基础。具体措施为:
一是变相对狭窄的专业教育为宽口径专业教育,将各学科有机结合,增强专业适应性,让学生可以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
二是建立模块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几个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及发展方向选择个人培养方案;三是创新教学内容,选择体现科技前沿的精品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在课程讲授上把创造性思维传授给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构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途径。高校应努力实现高等农业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力量合成和优势互补,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实现合作培养人才,构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具体措施为:
一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组建多功能教学实践平台,使其在人才创新和个性化培养中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二是打造完整的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体系,实施课外必修实践学分,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个性化培养;三是整合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设置综合实习,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实践周期,强化对生产实践的认识。
4.构建新型多元化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培养个性化人才,评价的方式方法改革是关键环节,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是重中之重。高等农业院校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将以学生成绩评价为衡量尺度的传统评价观转变为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观。具体措施为:
一是将传统评价标准转为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上,建立科学完善的知识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标准;二是建立以学生思考、应用及创新能力为根本的评价标准,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三是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经济化的评价系统,在教学管理上开展多样性评价,为各类教育对象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5.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空间。个性化人才培养应建立相应的制度,采取相关措施,高校应给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开阔视野,在研究和实践中培养各项能力。具体措施为:
一是进一步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积极探索和思考;二是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对教学形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开阔学生视野,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建立配套相应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应从统一走向多样,从简单变为复杂,及时更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建立配套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杨 红,张桂权.关于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
[2]曾宝成.农业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南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1
[3]崔瑞锋,钞秋玲.个性化教育:内涵及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
(此文系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等农业院校基于学生特点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xjzd05)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