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帆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批判及当代启示
杨晓帆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透过20世纪末苏联意识形态领域泛起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可发掘其资本主义思潮的实质。其教训对当今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推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改革,期冀从根本上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然而不过六年时间,戈尔巴乔夫改革便宣告失败,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因此,认真领会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实质,并对其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对于当下我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概要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以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为主要诞生标志,涵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制度,而是隶属于某些道义原则,包括人道、民主、公正等,实现这些道义原则就等同于实现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用资产阶级核心思想代替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了以多元化为核心“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将会造成利益多元化,而改革就是从整体上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认为人的本质不受任何社会关系制约,是绝对自由和永恒不变的,因而其主张全面人道主义化,并认为当时饱受批判的斯大林模式就是造成苏联人民异化的主要工具。因此,戈尔巴乔夫希冀从根本上摈弃斯大林模式,建立真正的、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维。1989年,戈尔巴乔夫发表《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一文,深入诠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标志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已代替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成为苏共新的奋斗目标。
在该思想指导下,戈尔巴乔夫最先推行意识形态改革,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让各类意识形态自由平等竞争,消解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导致资产阶级思想重新占据高地。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主张取消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推行“民主化、公开性”[1],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并把苏联共产党改造成多党制中只有通过选举才能取得执政权的政党。最后,戈尔巴乔夫认为公有制是造成苏联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因而需要改革公有制,推行多元化的经济,实施“加速战略”[2],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平等、高效、充满动力的氛围。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戈尔巴乔夫推行“全人类的价值优先”[3],提倡“历史无禁区,公开无限制”[3]4的极端民主,并与国内国际的右翼反动势力妥协,最终在外交政策上体现为投降主义,把苏联的命运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把苏联引向苦难和深渊,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步步逼向解体的绝境。
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批判
透过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的解读不难看出,其本质并非社会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变异,是由社会主义通往资本主义的枢纽。然而,在当今中国,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日盛,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所以亟须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以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一)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批判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忽视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基,体现其唯心史观的哲学基础。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就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4]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生产力,做大社会物质财富的蛋糕,并在社会分配和再分配中注重公平,这是达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基本途径。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根基,违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原则就等于违背社会主义。对于戈尔巴乔夫严厉批判的斯大林模式,其在政治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从根本上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一致的,固然饱受诟病,却并不能忽略其社会主义的实质。只是斯大林模式把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发挥到了极致,违背了经济政治规律。而戈尔巴乔夫认为其违背了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的因由在于,斯大林模式过于重视集体主义原则,导致党内独断专行,从而忽视了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因此,戈尔巴乔夫所认为的当时苏联人民的异化,并不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造成的,而是由僵化的斯大林模式造成的,如果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正确的、不突破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的改革不自觉地挖了社会主义的墙角,动了社会主义的根基。
(二)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批判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一方面主张建立全民党,实行多党制;另一方面,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阶级调和。其一,全民党存在理论悖论。政党产生于阶级社会,是开展阶级斗争的工具,不可能是全民的。另外,如果建立多党制,取消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就会使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固有的强大经济实力,举行各类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再加上国家要实行绝对民主,阶级调和,不允许工人阶级还击,如此很快便会导致资产阶级复辟。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国家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都是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敌对阶级实行专政,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消灭阶级和政党,国家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消亡的时候,才会出现所谓的全民社会。但是,在现阶段不存在具有全民性质的国家和政党。其二,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资产阶级是不愿意主动让出政权、放弃统治的,当无产阶级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时,资产阶级总是会用暴力的形式打压,因而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才能冲破资产阶级统治。马克思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肮脏的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4]91因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把革命的基点放在暴力上,而不是像戈尔巴乔夫那样以和平的方式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在革命方法问题上的本质分歧所在。
(三)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批判
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文化体制的改革上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戈尔巴乔夫推崇指导思想多元化的理论前提。但是,马克思主义向来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她的基本原理必须要与实际结合起来,并不断创新,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联系,不仅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更给当时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革命观点,巩固了新中国无产阶级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极大发展;在新时期,以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新观点和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过时,而是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发展创新。因此,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老祖宗不能丢”[5]。在指导思想多元化方面,多元化中的“元”的基础至少包含两方面因素,一是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广大人民群众,二是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而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如果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必将把敌对势力的思想包容进去,难免中了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圈套,使资产阶级思想急速蔓延,乃至完全占领国家意识形态主阵地,加快资产阶级复辟的速度。因此,要坚决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
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批判的当代启示
近年来,以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几个属于民主社会主义范畴的重磅炸弹,如《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已经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地,威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因此,认清“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界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意义。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削弱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力量是贯穿整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最终导致苏联无产阶级丧失国家领导权,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要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受到戈尔巴乔夫以多元化为核心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右翼人士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分工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除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外,更应该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团体的利益,在思想上,也不应该只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动力唯一来源,更要充分吸收借鉴反映不同利益派别的各个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抛弃了无产阶级就相当于抛弃了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无产阶级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6]因此,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并不代表反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利益。因此,要始终加强无产阶级的执政地位,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同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做斗争。
第二,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防止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从赫鲁晓夫的“全民国家”开始,苏联领导人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轨道上渐行渐远。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开始奉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改革,使苏联彻底地走向了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这长达三十多年错误道路的践行,为苏联国内资产阶级复辟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素质,坚决同各种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做斗争。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使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保持高度一致,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保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解放初期,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并通过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等方式,同各类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做斗争。在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已经从暴力为主转变为以和平为主,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侵扰和“和平演变”的影响,淡化了人们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意识,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受到威胁。因此,必须始终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同各类敌对思想做斗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同各类敌对思想做斗争的根基。但是近年来,随着传媒和教育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已经不限于少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由于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十分多样,且无固定理论框架的局限,使很多人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系统的了解,只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碎语”,甚至错误理解、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就为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理论的温床。所以,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做斗争。
第二,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联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碰到各种困境,因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处理这些现实困境相联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充实,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另外,对于那些敌对思想,也不能仅仅用简单僵化的“贴标签”形式加以区分和排斥,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要对这些敌对思想进行扬弃,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因此,总结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到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的引领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党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坚定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如此才能使中国避免走东欧剧变的老路,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永远站在改革和时代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左凤荣.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01):9.
[2] 向祖文,张锦东.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新思维”[J].历史,2012(4):33.
[3] 马岩.意识形态与苏联解体[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3):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5.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责任编辑:焦玉奎]
Criticism and the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of "Humane and Democratic Socialism"
YANG Xiao-fan
(Marxism Research Center,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The "humane and democratic socialism" ideology in the Soviet ideological field in the 20th century shows its capitalist nature when criticized from the economic,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The lesson from this ideology is of great inspiration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the unswerving persist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humane and democratic socialism"; ideology; Marxism
中图分类号:D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2-0138-04
收稿日期:2015-11-25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真正的社会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SK2013B200);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思想咨商研究”(MXK03012);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CXSJ097)。
作者简介:杨晓帆(1992-),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