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西苑小学 刘素霞
把笔还给学生,想写就写
—— “我的小本本”的运用与探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西苑小学刘素霞
摘 要:冀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有一个“习作天地”,在那里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我,尽情宣泄内心的感受;在那里学生可以突破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与家长、同伴、教师进行交流;在那里学生想写就写,想画就画,想记就记,不会受到任何要求的限制。低年级语文教师应重视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引导学生迈出写作的第一步,逐渐将学生引上写作之路。
关键词:兴趣 积累 实践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冀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有一个“习作天地”,在那里学生可以大胆表现自我,尽情宣泄内心感受;在那里学生可以突破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与家长、同伴、教师进行交流;在那里学生想写就写,想画就画,想记就记,不会受到任何要求的限制。这块天地就是学生的“我的小本本”。日常教学中,为尽显“我的小本本”的风采,发挥其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兴趣激发是指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甚至是学生受到“内容”的感动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先生认为:“作文训练能不能给你一个启示,激发你的作文情绪,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调动你的信息贮存,唤起你的有效记忆?这个启示就成为开启你思维的大门,打开思路的钥匙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写话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课堂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其中。写作课上,笔者都会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玩”。起初是笔者教学生“玩”,后来由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自发组成小组来“玩”。玩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自发的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源泉。自主学习是学生内心深处有“想学”的要求,后来又逐渐感觉到必须学。因此,玩和学相结合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钥匙。教师教学生学会“玩”后,可以提出要求,如记录“玩”的经过。学生有“玩”的经历,会争先恐后地下笔。一个学生写道:“我最喜欢写作课,课上我们可以玩游戏,每个人都能参与,这是其他课堂上不具备的,我们都喜欢玩,也乐于把玩的过程写出来。”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玩‘购物’游戏,我们确定好‘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表演购物的情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体验“想玩——会玩——有意思——还想玩——学会写——乐于写”的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
笔者会布置作文或小练笔,将写得好的学生名字公布出来。笔者会读整篇的优秀作文,一般的作文挑句读。笔者会搜寻写得不太好的作文的“闪光点”,边读边真诚赞叹。小学生对人和事的评价容易受教师影响。
笔者所在班级有一名学生,开学不久写了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日记。他的观察仔细,把看到的一一写出,描写细致且用词恰当。笔者批改时特别满意,就在课堂上对他提出表扬。笔者先是读了一遍他的文章。朗读过程中,笔者看到他的表情先是一惊,接着露出微笑。朗读后,笔者评价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班里的其他同学纷纷向他投去赞许和羡慕的目光。在笔者印象中,这一次的朗读与表扬对这名学生起到积极作用,从此以后这名学生的作文都写得非常用心。
例如,课本中《照片里的故事》一文,笔者按照教学目标上完课后布置“写话”训练,内容为照片里的故事。笔者要求学生把照片里的真实故事写下来。安排这种训练是因为许多学生都有拍照的经历,这种经历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
例如,笔者教《翠鸟》一文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即从静态到动态。静态描写过程从翠鸟的颜色到形体,学生认识到通过细致观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课本的知识与素材依旧不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多读课外报刊,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知识就会丰富,写起文章才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书中的写作素材取之不竭。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观察世界的方法,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语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可以千差万别。优美的词句、语段的设置、文章的表达方法、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写,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模仿对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些写作素材运用到实际写作中,使学生的文章增色生辉。
许多学生写作的最大难题是没有内容、没有材料,无从下笔。每周一早晨笔者都鼓励学生上台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读给大家听,同时给予赞扬和鼓励。教师这样做,学生会更加热爱表现,乐于“积累”。“我的小本本”中学生可以记录对生活的观察与发现,可以记录喜欢的语句段篇,为以后的习作积累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学生对“我的小本本”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累累硕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应鼓励学生想写就写,满足学生想象与创造的愿望,培养学生“想写”的意识,激发学生“乐写”的兴趣,培养学生“善写”的能力。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