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高考数学命题的思路是“稳中求进,注重能力考查”.所谓“稳”,就是高考试题大多是“常规题”,复习时同学们应研究“样题”,不要偏离“应知应会”和“通性通法”的轨道;所谓“进”,就是高考试题有一定“新题型”,主要是创新型问题和探索性问题,这类“新题型”具有覆盖知识广、求解方法新和综合性强等特点,具有较大的“杀伤力”.那么,这类问题同学们该如何沉着应答呢?
一、在“创新”中求“高分”
解答数学创新题,一是通过转化,化“新”为“旧”;二是深入分析多方联系,以“旧”攻“新”;三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以新制新”.那么高考中出现的创新题“新”在何处?
1.结构形式新
例1定义两个平面向量的一种运算ab=|a|·|b|sin〈a,b〉,则关于平面向量上述运算的以下结论中:①ab=ba,②λ(ab)=(λa)b,③若a=λb,则ab=0,④若a=λb且λ>0则(a+b)c=(ac)+(bc).恒成立的有.(填序号)
解析:对于①,由向量的模是实数,且实数的乘法运算具有交换律知①恒成立;
对于②,λ(ab)=λ|a|·|b|sin〈a,b〉,(λa)b=|λa|·|b|sin〈λa,b〉,当λ<0时,λ(ab)=(λa)b不成立;
对于③a=λb,则sin〈a,b〉=0,故ab=0恒成立,
对于④,a=λb则a+b=(1+λ)b,(a+b)c=|(1+λ)b|·|c|sin〈b,c〉,
(ac)+(bc)=|λb|·|c|sin〈b,c〉+|b|·|c|sin〈b,c〉=|(1+λ)b|·|c|sin〈b,c〉,故(a+b)c=(ac)+(bc)恒成立.
故恒成立的有①③④.
评注:在给出新运算问题中要摒弃原有的运算法则,以避免造成运算的紊乱.面对这类问题只需按给定的法则进行运算即可,此类问题虽然给出的条件信息比较多,而其实质却很简单,只需用简单的数学知识即可解决.
2.问题情境新
例2下图展示了一个由区间(0,1)到实数集R的映射过程:区间(0,1)中的实数m对应数轴上的点M,如图1;将线段AB围成一个圆,使两端点A、B恰好重合,如图2;再将这个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其圆心在y轴上,点A的坐标为(0,1),如图3.图3中直线AM与x轴交于点N(n,0),则m的象就是n,记作f(m)=n.
(1)方程f(x)=0的解是x=;
(2)下列说法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填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①f(14)=1;②f(x)是奇函数;③f(x)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解析:(1)f(x)=0象点N与原点O重合AM是直径AM=12M点的初始坐标是12x=12;
(2)①m=14AM=14AM所对的圆心角为90°直线AM的倾角为45°AM的斜率为1N点在原点O左侧且NO=OMN点坐标为-1f(14)=-1;
②f(x)的定义域是(0,1),所以肯定不是奇函数;
③m增大AM弧长增大AM所对的圆心角增大直线AM的倾角增大直线AM在x轴上的截距即N点横坐标增大f(m)的值增大;
故答案:12,③.
评注:本题以图形变化为问题背景,考查了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性质,要求同学们从图形变化的规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难度.
3.设问角度新
例3某粮仓是如图所示的多面体,多面体的棱称为粮仓的“梁”.现测得底面ABCD是矩形,AB=16米,AD=4米,腰梁AE、BF、CF、DE分别与相交的底梁所成角均为60°.
(1)请指出所有互为异面的且相互垂直的“梁”,并说明理由;
(2)若不计粮仓表面的厚度,该粮仓能否储存150立方米的粮食?
解析:(1)EF与AD,EF与BC,DE与BF,AE与CF,由已知,有EF∥AB,
∵AB⊥AD,∴EF⊥AD.
同理,有EF⊥BC.
过点E作EK∥FB交AB点K,则∠DEK为异面直线DE与FB所成的角,
∵DE=FB=4,AK=2×(4cos60°)=4,DK=42,
∴∠DEK=90°,即DE⊥BF,同理AE⊥CF.
(2)过点E分别作EM⊥AB于点M,EN⊥CD于点N,连接MN,则AB⊥平面EMN,
∴平面ABCD⊥平面EMN,过点E作EO⊥MN于点O,则EO⊥平面ABCD,
由题意知,AE=DE=AD=4,
AM=DN=4cos60°=2,EM=EN=23,
∴O为MN中点,
∴EO=22即四棱锥EAMND的高,
同理,再过点F作FP⊥AB于点P,FQ⊥CD于点Q,连接PQ,
原多面体被分割为两个全等的四棱锥和一个直棱柱,且MP=16-2-2=12,
∴V多面体=2V四棱椎+V直棱柱=2×13×(2×4)×22+(12×4×22)×12=17623,
故该粮仓最多可储存17623立方米的粮食,17623<150,故该粮仓不能储存150立方米的粮食.
评注:本题以“说理”替代论证,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命题的开放性与创新性进一步强化,旨在考查同学们灵活应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设问独特,难度中等偏上,较能考查同学们解题的灵活性.
二、在“探索”中创佳绩
由给定的题设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或由给定的题断追溯应具备的条件,或变更题设、题断的某个部分使命题也相应变化等等,这一类问题称之为探索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由于此类题型的条件或结论不完备,要求同学们结合已有的条件,通过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然后才能得出有关结论,再对所得出的结论予以证明.那么,在高考中,主要涉及哪些探索性问题呢?
1.规律探究型
例1观察①tan10°tan20°+tan20°tan60°+tan60°tan10°=1.②tan5°tan10°+tan10°tan75°+tan75°tan5°=1.由以上两式成立得到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此推广是什么?并证明你的推广.
解析:观察到:10°+20°+60°=90°,5°+75°+10°=90°.猜想此推广为:
若α+β+γ=π2且α,β,γ都不为kπ+π2(k∈Z),则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1.
证明如下:
①γ=0时,等式显然成立.
②当γ≠0时,由α+β+γ=π2,得α+β=π2-γ,所以tan(α+β)=1tanγ.
又因为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所以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1tanγ(1-tanα·tanβ),
所以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
=tanαtanβ+tanγ·1tanγ(1-tanαtanβ)=1.
综上所述,等式成立.
评注:本题给出背景看似深奥,其实只需透过表面就可抓住其本质.这类问题往往将已有的某些条件,不断地进行演化、变形,这就要求我们能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考虑条件变式的有关特征,从特殊到一般,推出普遍性的结论.它常用的思维模式为:首先对命题中给出的几个具体关系式,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从中概括出一般性规律,然后运用逻辑推理对所猜想的规律进行证明.这个探索一般规律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观察——归纳——猜想——证明.
2.条件追溯型
例2设函数f(x)=x2+1-ax,其中a>0,试求a的取值范围,使函数f(x)在区间[0,+∞)是单调函数.
解析:先求出f(x1)与f(x2)的差,根据单调函数的定义求出a的值,再针对特殊情况进行讨论,进一步确定a的值.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