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宇 烟台大学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马新宇 烟台大学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文化也一改单一发展、一元化发展阶段转而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文化多元并存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个背景之下带给人们对于社会很多方面的新的思考,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力量,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本文将探讨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对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 青少年意识形态
(一)文化多元化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影响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于事物的理解、认知的观点、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而由于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青少年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生活环境,由此带来的是对其意识形态不同方向发展的导向。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种处于发展期的重要力量,无论在时代发展哪个时期都对社会变革的推进、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青少年涉世不深,各种价值观、世界观还没能很好的确立,认识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强调了加强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冲突、碰撞、融合的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青少年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受一种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是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多方文化的影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一方面青少年可以吸收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多重文化并存会造成青少年价值选择上迷茫。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进行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形成进行正确方向引导,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及为重要的。
(二)多元文化并存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矛盾冲突与协调
社会发展最简单的状态是跟随一元文化的指引,社会的一元文化状态带给人们的是单一的价值选择,只有一个意识主流,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的较为深刻的认同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现实中一元文化是很少的,并且经济的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其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这就对青少年意识形态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其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相互之间的协调。
1.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矛盾冲突
社会上多元文化并存带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界限模糊化,甚至可能造成他的消解。文化多元化使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再是影响青少年意识形态形成的唯一因素,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着经济政治上的优势,向全世界推行他们的文化霸权主义,通过推销文化产品达到对文化的侵略。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在这种文化侵略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多元文化并存,多种意识形态并存,不乏很多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必然会对我国青少年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文化多元化带给青少年意识形态选择上的迷茫。青少年整体思想还不成熟易受外部信息影响,在多元信息交融的环境下他们面临的选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带来的更多的是青少年思想上的迷茫状态。缺少主流价值的引导,在文化生活中很容易被流行文化所影响,而缺少对主流思想的认同,从而造成意识形态选择上的迷茫状态。
2.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协调
文化多元化首先带来的是文化之间的协调。文化多元存在并不是一个矛盾体,各文化之间也能实现相互的协调组合,实现文化之间的适当结合,引导主体在文化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产生对主体有益的效果,是文化协调的一个重要作用。同时,文化的协调无论是对于青少年还是教育者来说都会是一个很好契机。
协调,不仅指多元文化之间的协调组合,还包含主体对于利害影响之间的协调。多元文化并存可以使青少年博采世界之长。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要具有世界眼光,敢于、善于吸收优秀文化以给自身带来正面影响。对于文化多元并存青少年要摆正态度,正确看待不同来源的文化,掌握基本的辨别能力,将有益的、优秀的文化为己所用,吸收其精华,以达到自我的提升以及个性的发展。同时,对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来说,教育者正确处理好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的文化选择,让他们之间进行有益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博弈,是一种思维性、对策性的取胜策略,目的是为了取得利益最大化。他不仅仅以冲突为表现模式,更多的是各方之间的合作、协调以谋求一种最佳的状态。博弈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即博弈方、博弈策略以及博弈结果。以博弈论的观点我们来对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的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进行分析。
(一)博弈参与方界定
博弈的三个要素在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博弈分析中可以转化为其中的概念:教育参与者、教育方法以及博弈对社会、他人、自己带来的影响也就是策略选择的结果。所以我们要进行的博弈分析就是对教育者在教育方法选择上的正确性和适当性做出判断,判断的标准是其是否满足了国家政策方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要求、以及青少年的需求。
教育者是进行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对其结果——青少年意识形态形成直接产生影响。而青少年本身在教育之中处于一个受众的地位,并且对于教育信息进行选择性接受。教育者与受众之间会形成一种合作的博弈关系,即理性的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达成利益的合意,对特定的教育组成模式做出选择,以达成双方的最优结果,即通过教育使得青少年形成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流思想的意识形态。
(二)博弈策略组合
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博弈分析是建立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受到国家政策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他的受众青少年的影响。双重影响的背景之下,教育者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利益最大的决策,已达到教育效果。此时,博弈方面临的选择有:
策略一,意识形态教育满足了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要求,满足部分青少年要求,整体教育效果没有实现。
策略二,意识形态教育满足青少年需求,达到了教育效果,但是与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矛盾。
策略三,意识形态教育既满足了国家、社会要求,又符合青少年要求,达到了教育效果,实现双赢。
从策略选择上,明显看出策略三是最佳选择方案,满足了博弈各方的不同要求,从而形成了一个均衡的局面,也就是博弈论中所说的“纳什均衡”,即其他参与者不改变时的最好的策略。但是实际中的影响更多,情况更加复杂,运行中很难把握能出现这种理想状态。在博弈类型中,策略三所要达到的状态和合作性博弈能达到的状态类似。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协商达成合意,从而使博弈的结果对各方均有利。所以在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中,合作性博弈是最佳的目标,能够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最佳状态。
(三)博弈影响因素
在文化多元背景之下对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博弈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文化。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对文化或者文化组合的不同选择会对博弈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社会现存文化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分类: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等。文化的不同组合对主体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对其评价的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否有利于个人、团体、社会的发展。在博弈中的博弈参与方要注重对文化进行有益的选择,这是实现博弈结果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基础。
另外,青少年心理也是影响博弈结果发生的重要动因。博弈中的青少年作为博弈参与者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无论意识形态教育的博弈如何进行,其目的总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对青少年教育的有效性。而就青少年特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群体性概念能概括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其心理特征是意识形态教育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意识形态教育博弈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在这个契合点之下形成两者间的平衡、协调状态。进行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产生实质性影响,在教育中必须深入了解青少年的需求、情感以及价值取向。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具有对于所获得的信息的选择权,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十分重要。
另一个影响博弈的因素是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对于被教育者的直接接触,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会使教育效果大大增强。而就社会现状而言,教育方法的局限性非常大,就主体而言,教育方法的主体单单局限在学校、老师身上,而对于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一个广泛全面的范围,应该由多个方面共同来完成这个过程。所以教育者要注意对于教育方法的选择,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以达到博弈最理想的状态。
(一)改变教学立足点
现实中对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授教者进行教育计划,持的是一种应该的心理态度,学生应该怎么做,应该被培养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特点,这样的教育方法得到的成效往往是很少的。对于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教育不能仅把立足点放在授教者身上,而将青少年置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地位。教育应该立足于受教者,以受教者的角度来衡量整个教育过程,不能为教育而教育,那样反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进行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不应该是灌输思想,即授教者将意识强加到青少年身上,而是让青少年主动接受所要传达的教育信息。青少年对于教育信息的接受往往具有选择性和不确定性。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不确定性指的是随着认识的发展、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心智的成熟,他们这种价值取向容易发生改变。根据这些特点,在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青少年对于教育信息的接受,按照青少年的思想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
(二)对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发挥社会功能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对于其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只是在教育者身上,更多的还是包含社会、家庭等的整体责任。教育的过程应具有全面性,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青少年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击,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跟随环境逐渐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在这个自主的认识过程中需要综合多个方面力量的引导,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包括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和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而忽略了家庭、社会等在青少年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场合,在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中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维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认识体系引导以帮助青少年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意识形态。可以加强社会主流媒体对思想的规制,传播发扬社会主流思想,以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
(三)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应进行教育方法创新
进行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创新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一个必然要求。意识形态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容纳多元文化冲突、交融,但是如果要对这个自由发展的系统进行规制引导,在教育方法上首先应该接受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并且分析了解青少年思想意识在不同层次上的需求,而不能单单以教条的方法、固定的视角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站在多元文化的角度对青少年进行思想价值观的分析,并在比较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下,对青少年进行针对性、计划性的教育,改变原有的固定、死板不与实际接轨的教学方法。可以对青少年进行实践性教育,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增强教育的时代性符合青少年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长富、孙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75-76
[2]李童.依托青年志愿者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9-9
[3]章燕、苏俭生.发挥网络正能量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高校辅导员,2013.0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