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接研究”成果报告

2016-03-20 06:03
大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研究

由同济大学高桂娟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接研究”(课题批准号:DFA100278),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一条不可忽视的出路。然而,创业之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个人能力的高低深刻影响到创业的成败。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成了问题的关键,也成为创业教育的成效的关键所在。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创业研究的梳理和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总结,探寻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机理。第二,立足创业过程,经过创业过程各要素的分析,推导创业能力的层次结构,建立与创业教育的联结。第三,构建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块,并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策略。

依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该部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创业与创业过程、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等概念的界定;创业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创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构架。

第二,基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识别。成功的创业体现在创业过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或要素中,且与创业者的能力直接相关。该部分在研究创业者对创业过程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创业者对于创业过程各要素驾驭能力。该部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成功创业要经历的创业过程是怎样的;成功创业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创业过程的要素构成及其与创业能力的维度划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维度以及创业能力的结构。

第三,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对接的机理研究。有效的创业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培养与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该部分重点研究以下问题: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的联系;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模块关系;创业教育各模块的要素构成与解释。

第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基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识别模型、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模块关系是在创业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上的理论推演。这种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推演,还需要事实的支撑。通过实证研究论证大学生创业能力对创业过程的影响作用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受益状况,可以为进一步揭示中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奠定基础。为此,该部分通过实证研究,重点回答以下问题: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哪些帮助;我国大学生创业试点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状况是怎样的。

第五,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综合以上研究,在挖掘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此部分重点提出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以推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综合运用创业理论、创新理论、教育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注重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的方法包括:

第一,文献法。对创业、创业学、创业教育为主体的文献进行较为广泛的查询、阅读,以总结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理论研究框架。

第二,比较法。通过国际比较,了解国外创业教育模式,从而为开展后续的研究提供事实支撑与借鉴。

第三,问卷调查法。一是通过专家问卷法,借助专家意见对调查创业能力评价和创业教育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二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依照“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高职高专等3类,对上海高校进行分层抽样,每个样本2—3所,共计9所左右,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依据研究选题,将大学生范围确定为大三、大四学生,这些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创业教育,也更适合于测量创业能力。三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实际培养效果。

第四,案例法。选取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进行案例研究。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更加清晰地展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理路,总结创业教育的经验。

二、结论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对接的逻辑推理

大学生创业能力既有一般创业者的共性,即体现在创业过程之中并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提高;也有区别于一般创业者的特殊性,即大学生是“准创业者”,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大学学习者。大学生创业能力受到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和制约,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才可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必须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对接。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外在诱因,即外在机会、资源等这些创业过程要素的显露诱发大学生主动创业;内在刺激,即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而逐步形成创业的能力。

综上,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复杂性,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学校层面而言,要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需要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即实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接,具体需要遵循两大规律:一是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于创业过程,同时创业教育有利于创业者更好地驾驭创业过程;二是创业教育以创业者为本,瞄准创业者的能力构成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

(二)基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识别

按照把创业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大学生特点结合起来的思路,将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的共识性要素归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由概念推演而形成大学生创业能力三维结构图。

依据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维度划分,抽取了共18个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共识性要素,并通过专家法进行筛选,形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量表(表2-1)。

表2-1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指标

(续表)

(三)基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块

通过学习可获得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前文指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等。而学习可以分作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正式的学习主要和创业教育有关,即要想提升创业能力,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桥梁与通道,通过创业教育,学生能提高创业能力,并投入创业活动过程之中。

创业教育的实施依托三大模块:创业宣传;创业课程;创业实践。课题组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模块进行了细化和筛选,最终确定了创业教育的内容构成(表2-2)。

表2-2 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构成细分表

(四)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

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经济发达、创业活动活跃的上海,选取重点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大学)、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等3类高校进行调查。每类高校各选取3所,共计9所。每所高校按照文科和理工科分科类发放。每科发放60份,每所高校共计120份,总样本数为1,080份。发放的对象为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更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也更易测得创业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创业教育实施状况均值都处在2.31—3.13之间,即略弱于“一般”,既没有普遍较高的创业教育项目,也没有普遍较低的创业教育项目。大学生的各项创业能力均值都处在2.44—2.86之间,即略弱于“一般”,既没有普遍较高的能力,也没有普遍较低的能力。调查发现,所有问题除实践能力“强”高于“一般”外,被调查者回答几乎都是“一般”,即在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创业能力普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整体上不是很理想,亟待提高。

(五)试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

2002年4月教育部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全国9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

试点高校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但依据我国教育实践经验,我国在教育政策实施中通常采取试点形式“以点带面”地逐步推进,且对试点给予大量教育资源的倾斜,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也莫能例外。那么,试点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依据该研究选题,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应该包括创业教育本身的质量以及学生创业能力的状况。为此,该研究专门针对试点高校,设计了问卷,并选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创业教育绩效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而论,创业特质、创业课程与教师素质三因素都呈负相关性;其中创业特质与教师素质对创业教育现状的负相关性相对较大。除此之外,创业实践对创业教育现状呈正相关性。从中可以看出,从投入和产出关系来看,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高校的实际效果也不高,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创业特质方面,个人意愿、知识共享这两个因素与创业特质都成正相关,尤其是个人意愿更是呈强烈正相关。且可喜的是,统计结果表明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在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此外,创业实践与创业赛事呈极强的正相关,说明创业大赛是目前大学生进行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六)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学校与社会、政府之间的横向联系,又有学校内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纵向联系。因此,对创业教育效果的衡量需要考虑学校、学生、政府、社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该研究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基于对相关文献中的梳理,提出了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4个层面主要因素,共20个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的理论知识,对问题充分研究后分析问题间内在因素间的联系,并把它们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最后进行数学运算从而实现对方案权重的排序。

采用专家问卷法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权重,调查对象涉及面广,涵盖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都曾是创业的成功人士,还有在高校创业教育一线、从事创业教育或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共发放146份问卷,收到反馈问卷64份,其中有效问卷49份,有效问卷率为33.6%。

通过对所搜集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四个层面的结果排序为:学校层面(0.4622)>社会层面(0.3902)>政府层面(0.1116)>学生层面(0.0360)。也就是说,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主导因素是学校层面的因素,随后依次是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和学生层面(表2-3)。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尽管需要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学生接受或欢迎,但追根究底还是需要高校自身的重视。

表2-3 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因素各个指标的权重

(七)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第一,完善创业教育的过程。首先,高校创业教育要树立“大教育”创业教育理念,应紧紧围绕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站在人的发展的起点上,注重教育本身终身可持续的意义,把创业教育定位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其次,细化创业教育目标。一是层次目标。 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目标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具体目标要求的不同。二是内容目标,即创业教育内容进行目标分类,使抽象的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实体的教学基本要求,同时也方便开展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最后,探索切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方式。一是革新教学方式,广泛开展行动教学。通过行动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协调能力以及创业应变能力。二是革新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具体包括内隐学习、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第二,突出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团队合作等核心能力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为此,高校要主动架起与社会、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强创业教学基地的建设,持续推进创业大赛活动,不断探索新的实践环节。

第三,实现学校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整合。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并不是要脱离高校已有的教育过程另起炉灶,而是应融通于高校的教育过程中。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创业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调动其创业积极性。二是将创业教育融通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三者资源共享、协调共进。三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从而解决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往往局限于技能层面和操作层面问题,避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研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