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历框架的理念与实践
——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立生

2016-03-20 05:51
大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资历学位框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先后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并以此作为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保证教育体系整体质量、打通就业绿色通道、实施终身学习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教育透明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16年3月,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国家资历框架”。那么什么是国家资历框架?它何时产生于何种背景之下?各国构建资历框架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我国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以及面对的矛盾、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期“高端访谈”对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资历框架建设路径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王立生主任进行了专访。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王立生

●“国家资历框架”是用以整理和编排、规范和认可整个国家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类型资历,比如学历、学位、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等的结构或体系。近年来,“国家资历框架”的理念和实践不仅在多数欧美发达国家获得快速普及和发展,而且成为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推崇、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的楷模。总体来看,其追求的共同目标都在于把包括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成人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统筹在一起,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贯通和协调发展,为公民构建一个无障碍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学习成果可以携带和累积的终身学习体系。“国家资历框架”中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习成果为本。第二,学分转移与累积系统的构建。第三,对先前学习经历的认可。第四,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由于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本质上是国家层面的一种制度创新,是国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所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大学》:据我们了解,您是在国内较早接触并持续关注“国家资历框架”的专家之一。多年来,您带领的工作团队一直在对“国家资历框架”进行跟踪研究,并向有关部门大力推介“国家资历框架”的最新理念和最佳实践,积极倡导尽快建立中国“国家资历框架”。那么,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国家资历框架”?

王立生主任(以下简称王主任):说到国家资历框架,首先应该从“资历”说起。“资历”的内涵比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历”要丰富得多。“资历”不仅包含说明一个人学习经历、学习成果的学位、学历等文凭,还包括由相关权威部门颁发的、用以证明持有者拥有某些特定的学习成果、获得的某种技能的证明文件。这些成果或能力通常需要在成功完成了某个教育或培训计划后获得。

“国家资历框架”是用以整理和编排、规范和认可整个国家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类型资历,比如学历、学位、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等的结构或体系。它通常以学习成果的形式明确规定和描述学习者获得某一层次资历所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不考虑这些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在什么地方和以什么方式获得的。

作为一个起源于国外的新生事物,“国家资历框架”大概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是对资历框架在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推动终身学习、保障教育质量、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促进人才跨境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了具体研究。

《大学》:“国家资历框架”是在何种背景下产生的?

王主任:国家资历框架的产生是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及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相契合的。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和培训系统改革的重要趋势。继1991年新西兰政府率先推出“国家资历框架”之后,澳大利亚、英国等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发达国家也开始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这些资历框架被称为“第一代资历框架”。近年来,很多非英语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

各国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背景虽然有所不同,但主要都是随着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尤其是人员流动国际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各国加快建设各自教育内部立交桥和教育与行业立交桥,建立教育与行业在育人标准上的有机联系,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以及应对国与国之间资历互认的需求日益凸显,同时,各国主动展示和推广本国教育与希望别国教育增强透明度开放度的要求彼此呼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资历框架”便成为被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普遍认可的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信息交流、增进互信、扩大交流、促进合作的有效工具。资历框架以及透明的质量保障系统对于提高国家间、高等教育机构间互信水平、推动资历互认至关重要。这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共识。

近年来,“国家资历框架”的理念和实践不仅在多数欧美发达国家获得快速普及和发展,而且成为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推崇、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的楷模。截止到2013年,欧洲有35个国家正在开发和使用“国家资历框架”。全球其他地区则有100多个国家正在开发或准备开发“国家资历框架”,其中绝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等等。可以说,全球范围内“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已进入高潮期。

《大学》:这些国家和地区构建资历框架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什么?

王主任:虽然许多“国家资历框架”的层次和标准存在差异,但是,总体来看,其追求的共同目标都在于把包括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成人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统筹在一起,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贯通和协调发展,为公民构建一个无障碍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学习成果可以携带和累积的终身学习体系。同时,还要保障和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实现各种资历相互可比、可衔接、可携带,促进资历框架和标准的国际承认。

在以上述目标指引下,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在消除资历系统间的隔阂,促进各类学习系统对接和等值承认,增强各类学习系统和资历的透明度,尊重各种学习结果,使用人单位、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某一等级资历的获得者具备何种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根据您的研究,您认为“国家资历框架”体现的教育理念以及包含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王主任:“国家资历框架”的产生是与教育理念的转变相呼应的。比如说,近十年来,全球教育领域对教学的考察从“教”转移到“学”,教学的重点从“投入”转为“产出”,人们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更加关注非正式、非正规学习,关注各种学习形式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之间的等值性。以学习成果为本的理念通过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实施。

“国家资历框架”中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可以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第一,以学习成果为本。学习成果是期望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能知晓什么、理解什么和能够做什么的明确陈述。它是各国“国家资历框架”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国家资历框架”中的各级资历都是学习成果导向,统一划分学习成果维度,描述每一级资历应达到的学习成果。随着资历等级的上升,对学习者应达到的学习成果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二,学分转移与累积系统的构建。学分转移与累积系统旨在提供一种测量、比较和转让学习成绩的工具,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以达到学习项目所要求的学习成果为基础。借助于该制度,从业人员可以系统地累积不同课程的学习及培训学分,再把累积到的学分转换成能够获得认可的资历。课堂学习、研讨、作业、评价等都是学习量的一部分。学分、课业负荷量、等级是学分累积及转移系统的三个要素特征。

第三,对先前学习经历的认可。资历框架所包含的资历不只局限于学历和培训所得的资历,从业人员在岗位上积累的技能、知识和相关工作经验,也可以通过先前学习认证,将学习结果量化为适当的学分,使学习者有效规划相关学习,不必因重复学习而浪费学习资源,最终达成学习的进步。

第四,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比如英国国家资历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资历框架,在整个资历制度设计上,职业教育资历在国家资历框架中占有的数量和等级都是比较高的。这不仅搭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而且还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大学》:把目光转向中国,您认为“国家资历框架”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王主任: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看,开发全国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已经是一种国际趋势和世界潮流。我们应该对此保持高度关注,并尽快就构建中国国家资历框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现路径等进行专项研究。通过研究,推动建立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研究体系,为我国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以及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参考。同时,由于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本质上是国家层面的一种制度创新,是国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所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首先,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能够有效破解当前我国教育内部、教育与行业、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之间长期存在的不融通、不衔接问题,促进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体系相互衔接与融通、促进教育与培训统一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举措,能够为我国实施终身学习战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能够为我国构建中国国家资历框架提供研究基础、营造社会氛围,尽快推动中国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从而提高我国与国外资历框架的可比性,便于我们运用国家资历框架这一国际文凭对等评估互认工具来维护我国学位文凭的地位和声誉,使我国更加平等地参与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变我国在资历互认国际交流与合作话语体系内处境尴尬、难以掌握规则制定权,甚至被边缘化的不利局面。

●经过长时间的政策酝酿,建设“中国国家资历框架”作为一项改革议题已经被正式提出。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作为一项自上而下的创新性体制机制改革,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挑战,首先是理念和观念的挑战。其次是体制和机制的挑战。三是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挑战。四是中国现实与国际标准的挑战。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将是加快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和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符合目前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我国应参照国际上已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制度的一些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人力资源长远发展的目标,为鼓励终身学习和不断自我提升,促进教育国际流动和学历互认而构建中国的国家资格框架。

《大学》:我国在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方面是否已经有了一些政策准备和实践准备?

王主任:在国际形势推动、国内改革发展要求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国家资历框架已开始引起我国的重视,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相继提出“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统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位资历框架体系建设”。教育部《“一带一路”建设教育行动计划》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快推进中国教育资历框架开发”。201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今年9月份,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的意见》。由此可见,经过长时间的政策酝酿,建设“中国国家资历框架”作为一项改革议题已经被正式提出。

与此同时,我国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探索,为建立“中国国家资历框架”积累了一定实践基础。主要体现在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建设“学分银行”,尝试职业资历框架建设,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对接,构建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成果相互融通等。

《大学》: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作为一项自上而下的创新性体制机制改革,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挑战,您认为最主要的挑战有哪些?

王主任:首先是理念和观念的挑战。我们看到,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用资历框架的理念和方法,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不仅需要中央政府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也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情况比较复杂,国内各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因此,“中国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和完善必将是一个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其次是体制和机制的挑战。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本质上是国家层面的一种制度创新,不仅涉及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涉及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大教育”理念之上的国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因此,必然需要面对当前我国教育内部、教育与行业、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之间长期存在的不融通、不衔接、不对等,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挑战。这项工作本身也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和行为方式,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制定指导方针,统一资历标准,加强质量评估和监控,通过必要的政策和投资,联合行业、企业及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国家资历框架的研究、开发、设计、实施。

三是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挑战。在制定和实施国家资历框架的过程中,借鉴已有国家经验、构建国际可比的国家资历框架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如何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挑战。以南非为例,南非国家资历框架在构建过程中,非常注意国际认可和标准可比性问题,参照了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的资历框架, 但又侧重考虑南非的国情, 结合南非自身的教育的现实, 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南非国家资历框架。

四是中国现实与国际标准的挑战。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形成的“中国现实”已经给我们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带来了若干挑战,包括尚未真正建立学分转移与累积系统,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矛盾突出,教育与行业、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不衔接,等等。

《大学》:我们得知,您作为首席专家申请的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国家学历资历框架研究》已经正式获得立项。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这项课题研究的有关思路?

王主任:学位中心依托中国学位及教育文凭认证、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等工作平台,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资历框架权威部门和质量保障机构,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工作联系或合作关系。自2004年起,学位中心先后派出若干团组出访相关国家的资历框架权威机构,了解资历框架相关内容和配套政策,并且自主开展了与国家资历框架相关的多项课题研究。

2016年,《国家学历资历框架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学历资历框架研究》也已经被列入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课题指南。这充分说明在国家层面已经就建设国家资历框架达成了重要共识,同时证明我国已经在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开展好专项研究工作的同时,我们需要为谋划建设和实施国家资历框架提供政策建议。

该项课题研究在问题选择上,力图紧密结合国家“十三五”重大发展需求,立足于通过国家资历框架这样的宏观政策工具从国家层面对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与行业、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统筹,形成改革合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还将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中国国家资历框架提供政策参考。

总之,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将是加快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和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符合目前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我国应参照国际上已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制度的一些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人力资源长远发展的目标,为鼓励终身学习和不断自我提升,促进教育国际流动和学历互认而构建中国的国家资格框架。

《大学》:学位中心在课题研究方面具有哪些基础和优势?

王主任:归纳起来,可以说有这样几点。一是,学位中心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在开展中国学位与教育文凭认证工作实践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学位及教育文凭的国际认可事关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誉。长期以来,由于国外对中国学位制度和教育文凭体系的误解,导致我国学位和教育文凭在国际上被低估的现象在一些国际和地区依然存在。要提升中国学位及教育文凭的国际认可度,使中国教育的国际声誉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就需要提升中国学位及教育文凭体系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学位中心希望早日实现从目前基于真伪的中国学位及教育文凭认证提升到基于水平认可的学术性认证的目标,而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二是,学位中心已经做了大量系统研究。学位及教育文凭、学分及学习成果、文凭与资格等等,都是建设国家资历框架的主要内涵。因此,学位中心早早意识到,应当积极推动我们国家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并为此在文献收集整理,对比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是,学位中心已经在国际资历互认领域开展了大量前瞻性的工作。比如在亚欧会议框架下的亚欧教育部长会议平台上,学位中心代表中国牵头成立了“亚欧高等教育资历互认协作工作组”和“亚欧学分转换和学习成果认可专家工作组”,并建设了“亚洲国家信息中心协作网站”“亚欧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组织”,正在牵头研究起草“亚欧资历互认指南和工作手册”。另外,学位中心在“中日韩大学合作委员会”、中日韩与东盟(10+3)教育合作平台上牵头开展或参与了大量相关工作。这些工作平台和工作基础将为我们完成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今年年底我们还将在海南组织召开以“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与国内国际同行共同就资历框架建设、资历互认、学分转换与学习成果认可等话题交流信息,共同研讨。欢迎《大学》派代表参加。

猜你喜欢
资历学位框架
框架
资历框架与学分银行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