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适宜性、文化性

2016-03-20 22:54:27哈尔滨剑桥学院教育学院蔡洪霞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活性文化性适宜性

哈尔滨剑桥学院教育学院 蔡洪霞



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适宜性、文化性

哈尔滨剑桥学院教育学院 蔡洪霞

摘要:幼儿园课程的构建,要强调生活性、适宜性、文化性。生活性体现在目标的生活性、内容的生活性、组织实施的生活性。适宜性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适宜,与当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适宜。文化性体现在幼儿园课程要以当地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为依托,增强幼儿园课程的厚重性,提升幼儿园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生活性 适宜性 文化性

从课程的理念、思想、模式,到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策略与实施原则及方式方法等,学前教育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从未间断。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的归纳、总结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真实案例,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所谓的最好的幼儿园课程,即没有一种幼儿园课程能够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地区、所有儿童。所以,选择或建设幼儿园课程时,幼儿园要考虑课程的生活性、适宜性、文化性。

一、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

课程目标的生活性。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它是还儿童一个真实的生活,并不是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杜威曾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要从生活中感知、体验、获得。所以,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还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生活性,把生活性纳入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或参考因素中。

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在幼稚园课程理论中,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大自然、大社会是幼稚园课程的来源。第一,幼儿园课程内容要来源于自然与常见的主题。例如,季节,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解四季的鲜明特点,不同季节需要注意的知识及植物、景色的变化,还可以教幼儿学习描绘季节的诗歌、散文等。第二,幼儿园课程内容要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课程构建要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人、事、物,如左邻右舍、幼儿的同伴、特殊活动等。第三,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要充分利用幼儿生活中有价值的资源,课程内容要丰富多彩。

课程实施的生活性。首先,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体现生活化,包括幼儿园外围的装饰,走廊、班级的布置,活动区的创设都要追求生活化,让幼儿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幼儿身心放松,感到安全、舒适,更有利于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索。其次,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运用活动材料,选择的材料不同会达到不同的活动效果。幼儿园课程应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如不同颜色或不同材质的瓶子、彩纸、废旧布料、果皮等,这些会让幼儿感到亲切、有趣。

二、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

幼儿园课程要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宜。学前儿童主要指0~6岁儿童,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3~6岁儿童,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都要有针对性。例如,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给这个年龄班的幼儿一些认知类的单页或色彩鲜明的图画书,中班幼儿的思维有一定的发展,幼儿教师可以增加幼儿阅读诗歌类、童话类图画书的比重,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师可以为其提供一些科普类、自然类的图画书。

幼儿园课程要与本土文化相适宜。幼儿园课程不能孤立存在,任何一种课程都要依托于本地区独有的文化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自然、人文特征不同。例如,我国南方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丘陵广布,北方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平原较多,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土壤差异使得两地的植被有明显区别。饮食方面,南方地区的人们喜爱吃米饭、米团、米糕,北方地区的人们爱吃面条、馒头、饺子。运动方面,南方有游泳、龙舟,北方有滑雪、滑冰。回归到幼儿园课程上,没有哪一种课程是最好的课程。虽然蒙台梭利教学模式、瑞吉欧模式好,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到我国。幼儿园课程没有好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这就是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

三、幼儿园课程的文化性

课程内容建构的四大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这些原则要求幼儿园教育要选择与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相关联的代表性文化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幼儿园要深刻理解四大原则,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幼儿园课程依托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孝悌之道、崇尚节俭、诚实守信、行善积德等。例如,中国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小故事,国外的《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都适用于今天的学前教育,是值得传承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幼儿园课程依托于当代文化。我们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白板教学、“网联网+”、慕课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幼儿园课程方面,幼儿园课程不能回避、忽视这些新事物,要面对、接纳它。幼儿园课程还要具有人道主义文化,强调关爱人、尊重人等。幼儿园课程要关注文化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碰撞”,体现幼儿园课程的文化性。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朱家雄.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到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7

[4]张小永.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学前双语教育师资规格标准及其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E1214003,课题类型:研究基地专项课)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224

作者简介:蔡洪霞(1988.11-),哈尔滨剑桥学院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生活性文化性适宜性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论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国土资源规划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某院心内科前列地尔注射液病历点评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基于GIS和AHP的避暑地产布局适宜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2:40:18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商场现代化(2016年4期)2016-04-08 17: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