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 孙丽欣 牛晓耕 马慧景 穆书涛 张国丰
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研究与思考
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 孙丽欣 牛晓耕 马慧景 穆书涛 张国丰
摘要:意识变革、创新驱动的时代中,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认知→梳理提炼→实验设计检验→修正运用→分析透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培养学习能力好、实践能力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实验 综合能力培养 人才质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持。为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培养,是落实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宏观经济学是以一国经济总体运行为考察对象,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具有理论模型多、涉及面广、内容高度抽象的课程。教学需通过大量几何图形、数学函数等模型分析和论证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为此,笔者在我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引入实验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认识、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源于实验经济学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自弗农·史密斯在实验经济学上做出贡献而获得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和高校相继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研究。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在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方法,一是验证经济理论的适用性,以推动学科的发展;二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以提升学生认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开展的《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秉承“注重经济理论与经济社会运行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辅助性学习和模拟性实验与研究活动,以实现对学生从“知识认知”到“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力。《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通过设计“体验式”教学环境和场景将抽象的经济理论转化成鲜明生动的“事实”,学生接触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流程,有意识地搜集和分析各项经济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经济学实验,组员之间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查找数据、制作图表,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因此,《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并解决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源泉。实验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宏观经济学实验针对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而设计,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现实的教学实践模拟系统,为教师提供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为此,我校《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为“基础实验+仿真模拟实验”的分层次、立体化模式。
1.《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作为考察和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充分体现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注重定量、实证分析的特征。《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设计正是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运用,以提高专业综合研究能力。
笔者通过对《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模型以及重要宏观经济总量及相互关系等进行研究,初步设计了《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对各个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形式要求等。目前已完成“支出法核算GDP构成分析”“货币供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财政收支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应用实验”等四个实验项目的设计。
2.《宏观经济学》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仿真模拟实验是在“基础实验”基础上的综合性实验,通过建立模拟经济运行仿真系统——“模拟沙盘”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和角色扮演(不同的厂商、政府和消费者),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经营过程;实验中由微观厂商的模拟经营形成宏观统计数据,为政府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我校开展的《宏观经济学》实验课中假设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其中,产品市场又包括消费品和原材料市场。实验中由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代表消费品市场,钢铁厂商代表原材料市场。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厂商、政府,由政府和消费者团队控制要素市场的供给。实验中将学生分成9支团队,其中1支政府与消费者团队、2家汽车厂商、4家家电厂商、2家钢铁厂商,每家厂商由4~6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生产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职务。该实验通过角色扮演和筹码推演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相互作用充分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提升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我校《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经过两轮(分别在2014、2015两个学年)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客观教学条件限制,如大班授课、课时不足等使其效果不能充分显现。
1.《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成效
(1)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宏观经济学实验课程,学生普遍兴趣浓厚,从实验内容布置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许多同学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相比课堂教学布置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而言有明显差别。
( 2)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很多同学在大一就通过教育部规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一级考试,但在之后的学习中却很少运用,对于Excel图表制作,Word文字编辑、排版等操作并不熟练。宏观经济学实验课程的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环节使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大幅提高。
(3)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按照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时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按照不同地区(省、市)的经济运行实际,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和制度等经济特征加以解释,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4)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使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定量分析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以及进一步深造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西方经学理论体系的重新梳理、审视和运用对其理论的形成历程、运用领域以及应用局限性加深理解。
2.存在问题与进一步改革建议。《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足。首先,《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对单纯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在计划学时外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4~6学时),因此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没有涉及宏观经济学的更多理论,有待完善。其次,由于《宏观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各高校普遍采取大班授课(90~120人),严重制约实验教学的尝试与推广,由于实验教学中每个教学单元人数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时间对各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研究,不断完善实验内容,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管理和实验过程各个环节加强指导。国外高校助教制度较为普遍,通常由助教辅助完成实验各环节,而国内高校授课环节很少出现教学团队。这种“单打独斗”的授课方式很难完成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学。高校要加强师资力量,鼓励教师间的合作与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能力,使之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适应。
(2)建立激励机制。我国高校教师的考核体系和晋级制度偏重科研,对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的要求相对弱化,这种导向决定理性个体忽视教学创新。为此,高校必须把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在制度上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教师的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强实验课程支持。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经济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相应调整,在课程设置、成绩评定标准等方面体现实验教学比重。
例如,将经济学实验作为选修课融入经济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经济学实验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乔 磊.实验教学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
[2]王力南.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
[3]孙永平等.实验教学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探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汪 芳.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验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3
[5]楼 永.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
(本文系石家庄经济学院教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J08)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