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

2016-03-20 21:34曾竞兴易贵元曾淑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汉语大学人才

曾竞兴,易贵元,曾淑艳

(湖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

曾竞兴,易贵元,曾淑艳

(湖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为了实现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和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针对现阶段人才需求特征与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对高校人才知识、素质需求与发展趋势,提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措施: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汉语应用能力,协同利用大学资源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实践能力;职业素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在校大学生高达三千多万人。近十多年来,每年高校毕业生都高达几百万人,毕业人数还在逐年增长,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65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了16万。十多年来高校持续大规模地向社会输送人才,各领域、各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得到了缓解,许多传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逐渐趋于饱和;目前,我国企业正经历国家经济转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1]。我国大学生具有地域分布极为广泛、基数大的特征,大学毕业生的稳定就业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社会安定稳定直接相关。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都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每年两会中总理的工作报告都讲到就业;每年国务院都召开专门会议,每年都印发专门文件,进行精心部署和宏观指导。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人才需求特征与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对高校人才知识类型需求发展趋势,对课程教学、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 深化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过去,用人单位(招聘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即在考察大学生时,学业成绩所占权重较大,学业成绩较好的往往是优先考虑的对象。现在,招聘单位对学生要求更为全面,在考察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他们会就求职简历对学生提出诸多问题,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情况、工作经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人与人的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与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克服困难能力、创业激情、创新精神,以及是否具有社会工作经验等。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求大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大学的基础理论教育不扎实,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后劲不足,不利于国家长期发展,也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基础教育要与时俱进,许多理工科基础课程教材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反映现代科技的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不足。因此,基础课程要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内容,应该有更多的来自现在生产实践的教学案例。其次,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通用性,重点集中于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上,避免出现匠工带徒弟的现象。明确大学教学是提高他们的能力,指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尤其是掌握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理论。大学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2 持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转变这一客观现实,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力图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2-4]。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些大学在低年级不分科,到高年级才分科(或专业);加重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可选专业选修课程门类,扩展职业适用领域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范围内缓解了社会需求与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的矛盾。但由于诸多原因(如历史原因),大学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与社会需求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大学毕业生专业能力强,而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弱;有些毕业生社会活动能力还好,但专业技能弱。教学改革首先要有针对性,要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只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现阶段的人才知识结构在供需间的矛盾,使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尽可能与社会需求一致。同时,教学改革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进行调研、评估。如果没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改革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学教育就会被动。另外,教学改革还应有适应性,既要有前瞻性,又不能脱离实际,也就是说,改革必须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情况相适应。因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地与社会对人才知识、素质需求相适应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

3 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当前,由于用人部门对人才知识结构与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这使得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希望的人才存在差距。对此,各高校都在积极迅速地调整,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但目前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低、汉语应用能力弱,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弱,缺乏创新意识。为更好、更快地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应先从普遍存在的一些典型性的薄弱环节入手,以点带面,全面进行教学改革。

3.1 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汉语应用能力

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较低,如在他们提交的报告中往往存在主题不突出、文不对题、语句不通、错别字多、病句随处可见等问题。许多大学老师也反映,批阅学生的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件头痛的事。其实,针对大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较低的问题,高校开展了教学改革[5],并在很多年以前,已开设了相关汉语言类课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高估了大学(新)生对汉语言的掌握程度。其根源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教育过程中对所谓标准答案的过度要求,以及对某些范文结构的过度设定,造成了中小学生汉语水平和汉语应用能力差的恶性循环。也不乏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应加强中小学中的汉语教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有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2013年)加重了语文的比重。尽管这样,在全国范围内要见到成效,尚需时日。所以,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理工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解决中小学学习阶段遗留的问题。因此,大学汉语教学就应在这个水平上进行。由于各地域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差异、男女生对语言敏感的差异,可以因材施教进行教学改革,对入校新生进行汉语水平摸底考试,依据他们的汉语知识水平进行分级教学,对汉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地增加古文、戏剧、诗歌欣赏等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训练造句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归纳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上,然后再训练他们写中文论文的摘要等这些最基本的汉语知识,使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3.2 资源协同利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激发学生实践学习的自觉性。高校可以依据各自实际情况,建立激励机制,如表彰实践中协作精神强、工作积极主动、功底扎实、成绩突出、进步显著的学生,优先推荐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考研、就业等。同时对不认真的学生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譬如,取消在实践学习工作中综合评价差的学生的评优资格等。

要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育中心和老师的横向项目在实践教育中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些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结合专业实习特点,将实际工作技能与实践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关学院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训指导,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等,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修养,能使大学生发现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地去掉大学生的盲目自信、自以为是、轻视实践、与实际相脱离的不良思想。实践能让大学生更加懂得人际交往协作的重要性,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公关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学习社会知识和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将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3.3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推进本科生早进科研、早进团队,这样他们能及时了解和接触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在学校和企业老师的指导下、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经历文献检索、资料筛选与收集、拟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科学实验、对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起草项目申请书和结题(实验)报告等基本科研素养训练,使他们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生产第一线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科学研究中,在学习研究中直接接触到社会,使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树立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社会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就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适应(用)性,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笔者就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一些观点与看法: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汉语应用能力,协同利用大学资源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期大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钟新谷,聂忆华,谢献忠,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2):1-4.

[3] 刘宏波,姚荣玉,吴小玲,等.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6(3):173-177.

[4] 李爱玲,申少华,胡忠于,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化工,2014(7):160-161.

[5] 山述兰,樊洁.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与母语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5(6):124-126.

(责任校对 龙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51

20160628

2016年度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16MS08);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高教函200927)

曾竞兴(1984-),女,湖南邵阳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语教学研究。

C961

A

1674-5884(2016)12-0170-03

猜你喜欢
汉语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汉语
人才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