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问题本质 提升认知高度

2016-03-20 20:45:26徐成鹏刘利娟
地理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三江平原沼泽成因

徐成鹏 刘利娟

(安徽省繁昌第一中学, 安徽 芜湖 241200)

抓住问题本质 提升认知高度

徐成鹏刘利娟

(安徽省繁昌第一中学, 安徽 芜湖 241200)

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途径源自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深化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认识,从而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效果。地理教学过程中倘若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大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原因”为例谈谈三次教学过程及其感受。

初次涉及三江平原沼泽成因是在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章“问题研究”。当时,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资料1并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归纳三江平原沼泽成因。学生归纳出以下几个原因:纬度较高,冬季漫长,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质黏重,且有季节性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这一教学过程看似完美,但在随后的章节检测中,很多学生不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把“分析三江平原沼泽成因”换成“分析勒拿河下游沼泽成因”,学生就答不好了。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掌握沼泽成因分析的方法,仅仅通过资料完成了形式上的归纳,对沼泽形成的原因认识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没有结合相关地理原理进一步提炼。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笔者第二次教学时重点突出沼泽“水多”这一现象,围绕“水”这一核心要素展开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加以归纳。学生归纳出以下几个原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蒸发弱(蒸发);距离海洋较近,夏季水汽充足,降水集中(水汽输送和降水);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径流);土质黏重,且有季节性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下渗)。上述要点归纳对应了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即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含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如此一来学生思路很清晰,随后的检测答题情况大为改善。但笔者仍然感觉学生对沼泽成因认识不够深刻、缺乏高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能理解沼泽形成和地形、土壤、气温、降水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在新的情境中不能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答案要点总是有遗漏。

有了前两次经验,在第三次教学时(高三复习课上),笔者请学生回顾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原因。学生从当地气温、降水、地形、土质和水文等要素着手分析,此时笔者追问“为什么要从上述地理要素进行分析?”学生感觉很茫然。随后,笔者提示“地理要素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由此可见沼泽的出现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分析沼泽成因要从上述几个地理要素着手,即:气温高低会影响蒸发,且气温低容易形成冻土阻碍地表水下渗;降水影响河流径流量,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易泛滥,洼地易积水;地形影响河流流速,平原地区河流流速慢易导致排水不畅;土质影响地表水下渗,黏重土壤使下渗减少;水文由流域内地形和气候决定。这三次教学经历让笔者感受颇多,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地理问题的本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综合思维方式,这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淡化对单一知识的记忆,关注知识内在联系。

猜你喜欢
三江平原沼泽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帮女儿走出“嫉妒沼泽”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沼泽时代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0
三江平原气温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识别
基于灰色绝对关联度的三江平原降水量影响因子识别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
基于相关分析的三江平原气候影响因子关系识别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4
Passage S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