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
——《好嘴杨巴》述评

2016-03-20 20:39李明哲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堂茶汤芝麻

李明哲

巧言令色,鲜矣仁
——《好嘴杨巴》述评

李明哲

初读《好嘴杨巴》,觉得不该把它选入教科书;再读,觉得该选,选得好!“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好嘴杨巴》这篇文章让读者认清了现实生态和社会本质,较之《泥人张》《刷子李》只言底层手艺人手艺之精妙、人格之独立,要现实许多,也深刻许多。

课文述评

好嘴杨巴

冯骥才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好一个“敦厚”!最后“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好一个“精明”!“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人称杨八。[京剧脸谱,黑脸代表正直之士,白脸代表奸诈之徒。]杨七杨八,好赛哥俩,其实却无亲无故,不过他俩的爹都姓杨罢了。杨八本名杨巴[“巴结”之“巴”也。],由于“巴”与“八”音同,杨巴的年岁、长相又比杨七小,人们便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不过要说他俩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亲兄弟可比。杨七手艺高[还是八哥高——会做的不如会说的。],只管闷头[这是褒您呢,还是贬您呢?]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杨七,看见了么?要会“外场”,要会“照应”。“手艺再高”,“只管闷头制作”,能有啥出息?猴年马月才能像杨巴那样“发迹”?],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

[杨七啊,你真傻!你做人也忒实在。人家是“捏”,你却大把地“洒”,还洒两次,这样做谁不会啊,但物资成本太高。你只想着真材实料,物美价廉,薄利多销;你怎么不想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一本万利呢?]

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杨七啊,你更傻!你这样用心做汤,不计劳动成本,难道也不计时间成本么?时间就是金钱啊。一小时做三碗汤,一小时做五碗汤,少赚了多少钱?你不会算这个账么?炒芝麻,火候有讲究;碾芝麻,粗细有讲究。这一手绝活,小嘴巴巴的杨巴,愣是天天看着你做,“明知道也学不来”。七哥,您是名厨啊,“杨家茶汤”之所以“远近闻名”,靠的全是您的手艺,却怎么反倒成了杨巴的打工仔?最后落得个“杨家茶汤”也被改称作“杨巴茶汤”了。——兄弟说句重话,七哥您还别不爱听——您砸了祖宗的招牌啊!]

可是,[好一个“可是”!原来七哥您只是一个配角,只是一个陪衬。好话说了一箩筐,原来冯老夫子欲扬的,“可是”并不是您啊。]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若是七哥的茶汤做的稀松平常得紧,巴哥,您再吹吹试试?——不信是吧?巴哥一开口,保管“破货变好货”,这就是真本事!杨巴老师教育我们:第一,要吹,就像马季赵炎的相声《吹牛》,“上嘴唇接天、下嘴唇连地——不要脸了! ”;第二,“死人说活了”,是吹的最高境界;第三,吹的手段,就是不择手段——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好一个“哄”!惧并有所图也。李中堂光临敝地公干,体恤民情,我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自当竭尽地主之谊,竭尽犬马之劳,若求得李大人在太后老佛爷跟前给美言几句,加官进爵,飞黄腾达,便指日可待也。——事关前程,机不可失。]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山珍海味都吃腻啦!],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难下决断[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真是难为他们了。],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通吃,给清知府大人点赞!],便举荐出“杨家茶汤”[学识渊博,知人善任,举荐有功。],茶汤黏软香甜,好吃无险[这个“险”字味儿足,更有“嚼头”!],众官员一齐称好[活脱脱一部《官场现形记》。],这便是杨巴发迹的缘由了。[巴哥之才,天地可鉴;巴哥之好,日月可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咱们的巴哥终于熬来了出头之日。]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会做事,会做人,伺候好了,保你一路高升,春风得意。中堂大人来天津卫公干,听听小曲,那是公务繁忙,放松一下。],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知府大人忙[正巴不得呢。也是“请好请赏”。]叫“杨七杨八”献[让你献,那是看得起你。]上茶汤。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打娘胎出来还是头一遭。中堂大人大驾光临,千载难逢,受宠若惊。——若李中堂点个头,可上“舌尖上的清国”。]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毕恭毕敬,怕是他亲爹也没有享受过此等待遇吧?],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怵官。求官。]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胆敢怠慢朝廷命官!],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小子,你活腻了!],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耍威风!摆官威!]在场众官员吓蒙了[天啊,乌纱帽要不保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下跪么,习惯了。],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伴君如伴虎,弄不好,小命都不知道是怎么丢的。]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少说为佳,不说为妙。比猴还精!],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陪同官员全是糊涂蛋!全成了杨巴的陪衬!]他眨眨眼[猥琐至极。],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 [判断极准。],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可这样,难题就来了——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想大人所想。大人么,自然就该嘛都知道;若不知道,该是小民的错。]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那还是最轻的。弄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急大人所急。千万不能让大人尴尬而丢了面子。]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即使皇帝光屁溜,也要诚实地喊:“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赶快拜杨巴为师——大祸临头,命悬一线,敢说,巧说,抢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中堂大人息怒!”平常之言,换作是杨七,可能也会如此说。但“敦厚”“闷头”的杨七习惯当哑巴了。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前半句是妙语,保全了李鸿章的面子,自然保全了地方官员,也就保全了自己。试想,若换作那个“敦厚”“闷头”、老实巴交、笨嘴笨舌的杨七,不会拐弯抹角,实话实说:“李大人,这是碎芝麻粒,不是脏东西。”——那还了得!你让大人的脸哪搁?后半句“惹恼了大人”,还“好嘴”呢,这话实在太笨。

但是,前面明明是“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前面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真是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就是不知道给他自己还能留下点什么。杨巴无错却怪罪自己,杨巴这是罪己术呢。真是奇哉怪也。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里我们分明见到一个双膝跪地,磕头如捣蒜的杨巴。错不在杨巴,可是杨巴却自认有“过”,作践自己;还说什么“痛改前非”,是犯罪了,还是违法了?要认罪伏法?

杨巴嘴是“好”,但性欠“好”。其实,他这样说即可:“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还望大人见谅!”

然而,杨巴却不——少了人格的尊严,多了奴才的嘴脸。巴哥辛酸么?无奈么?委屈么?——人家虚头巴脑,言不由衷,揣着明白装糊涂,逢场作戏罢了,您还当真了。杨巴“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真心实意,鬼才相信!

同一课中出自《俗世奇人》同书的泥人张,人家手上有绝活,艺高人胆大,愣是没把官二代放眼里,“贱卖海张五”,这是一场智力的较量,也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从头至尾泥人张连半个字都没说!再看杨巴,这小子就是没骨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情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作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便说:

[巴哥三两句话,就拍得中堂大人通体舒泰,于是,什么“人情练达”啊,“心灵嘴巧”啊,“机敏过人”啊,大大的赞语统统出来了。而且“聪明”过府县道台,于是“心生喜欢”。只要中堂大人心里喜欢就好——奴才就是比人才吃香。杨巴要是也做个府县道台什么的,凭一张好嘴,青云直上,当不在话下。]

“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不是“你们”)杨巴对这个“你”心里头门儿清,却不说破;并坦然接受,“对此毫不内疚”。],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十足的官腔,十足的官威。看!——我都没喝吧,我说好就好!我说奖就奖!我说赏就赏!我是李中堂!屁股决定嘴巴。]

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为陪衬杨巴,也不能把人都当傻瓜。]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巴狗儿,就差打个滚了。]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作“杨巴茶汤”了。[连中堂大人都说“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了,凭巴哥这张“好嘴”,要说这其中没有他的传扬之功,鬼才相信!]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七哥,兄弟劝你,像巴哥这种人一抓一大把,凭咱的手艺,何苦跟在巴哥的屁股后面呢?重振“杨家茶汤”的牌子,为时未晚。不过,也难说的紧,既然中堂大人说了“你(杨巴)的茶汤名满津门”,“大人说话,不能改口。”——七哥,你“敦厚”,你“闷头”,你活该被埋没!]杨巴对此毫不内疚[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巧言令色,鲜矣仁。”],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想问巴哥:您还知道“杨巴茶汤”是谁做的不?]

[总评:明明是李大人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从杨巴的所谓“好嘴”,不难看出,他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而以泥人张、刷子李为代表的手艺人那种孤高、耿介、自尊的人格已荡然无存。作家之所以这样写,恰是一种讽刺。“用词不当”,客观效果上恰是用得好啊,把杨巴的奴才嘴脸刻画得入骨三分。]

研讨与练习述评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3.三分话,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用书》练习说明(参考答案):句子整齐,每句押韵,且短句的字数逐步增多,在意思表达上有推进的效果。

[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些过时么,倒还有几分道理。你答题只可就语言而论语言。——工具与人文势成水火,这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连“诚信”都可以丢掉了,遑论什么语文的工具性!]

4.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府县道台们对招待吃食的计较,体现了他们什么心理?)

《教师用书》练习说明:府县道台们着意揣摩李鸿章的心理,希望能投其所好,博得欢心;但天津小吃的地方特色在于其平民性和大众性,未必合乎上司的胃口,因此陷入了两难。

[下属要善于揣摩上司的心理;这也有很大难处,弄不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要勤加修炼还要多加小心喽。——难道这就是其教育意义?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读一读,写一写

怵 抠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孤陋寡闻 人情练达

[除了前两个字出自《泥人张》,后面的四字词语均出自《好嘴杨巴》,就没有一个是好东西(褒义词)。如果用上这些个词语,来客串一短文,那应该一定很有意思的吧。]

教师教学用书述评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言辞之中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

[这种说法在文中没有证据支持“大加褒扬”,其实不明寓意。作者的态度就在字面么?讲“策略”就可以“特殊”到不要人格了吗?旧社会,底层人生存压力概莫能外,生意人还不是社会最底层呢。杨巴本就是性格使然么,和职业有哪门子关系呦,说什么环境决定论,就别瞎掰、开脱、打马虎眼了吧。

不过,倒还没忘了补救,真是难为编者了!只是不知道小孩子们有没有这个解“毒”能力……教育的作用也实在有限。孩子们该成为杨七这样的人,也是如此;该成为杨巴那样的人,还是会如此。]

(作者单位:山东省鱼台县教体局教研室)

编辑:李运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中堂茶汤芝麻
香喷喷的芝麻
中堂龙舟文化元素在成衣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中堂的讲究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一字蚀骨
河北大学旭宇艺术馆部分珍藏作品展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