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红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江苏 宿迁 223900)
关注细节,教出“地理味”
许维红
(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江苏 宿迁 223900)
挖掘与课标高度相关的地理细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地理的博大和精彩,即“地理味”。地理细节的选择一要服从于课堂的灵魂;二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策略,特别是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心灵的触动并能及时上升到对概念和规律等的总结上,真正实现“一叶知秋”的目的。
地理细节;地理味;教学功能;反思提升
现实教学中有许多中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一方面,他们认为地理是一门副课(小科),不重要;另一方面,还片面地把地理学科理解为,要么是远离生活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诸如地球运动、洋流和大气环流等难以理解的自然地理现象,要么就是一些读读就懂的诸如人口、农业和城市等人文地理知识,一点“劲”都没有。然而,综观世界各地,近年来可谓是“遍地皆是地理书”、“开机就是地理篇”,从《海底两万里》到《自驾游地图集》、《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世界地理精彩多看点》、《神奇北大荒》等,诸多地理题材的书籍和视频受到人们的青睐,观其共性不难发现,这些著作和纪录片等之所以广受大众的热捧,是因为它们都既有“骨肉”还有“葱花”。事实上,我们的地理课堂也应该从中汲取“养分”,将地理课教出十足的“地理味”。
何谓“地理味”?通过挖掘与课标、教学重难点和学情等高度相关的地理细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知地理、品味地理,模拟地理事件,让其成为地理现象的体验者和发现者,使学生亲自感悟到地理是博大的、立体的和精彩的——这就是“地理味”。
地理细节是润泽课堂,传递家国情怀,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关注感性,尊重个体,注重细节展示的地理课例将会不断兴起。如何展示地理细节才能使课堂更具“地理味”呢?
1.精准再现地理概念
现行地理教材因为编写体例和篇幅的限制,对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可能描述得较为粗略,甚至点到为止,往往造成学生对应该掌握的教学重点理解得不够全面和透彻,甚至将学习的重难点误解为一般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细节来区别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还原必要的地理过程和描述重大的地理事件,揭示相关的地理规律,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11】在教学“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时,教师在分析讲解农业区位“主导因素”的内涵时,可以把另外两个学生己有一定经验基础但又极易混淆的概念即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使他们既理解了三者的含义即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没有该因素就不会有这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和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同时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只有某一条件缺乏,这个欠缺的条件就是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又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主要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离开这一因素农业生产就不能进行,故它可以是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如海南岛天然橡胶生产的主导因素是水热资源,也可以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水源是南疆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也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通过教师补充课本上没有但又很重要的两个地理概念即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将学生己有经验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题能力。
2.及时澄清理论可能与现实相悖的现象
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或地理规律与他们身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不完全吻合甚至相悖时,教师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及时澄清,此举不仅是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挖出可能与瞬息万变的现实不完全一致的概念、过程或规律等地理细节,并研讨出应对的方案和技巧;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困惑;课后老师还要及时反思总结,重点反思解惑的策略可否再优化等。
【教学案例22】学习“认识区域”时,当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区域的含义“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时,一位家住淮河岸边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从小至今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往返于淮河(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两岸,可没发现淮河南北两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征有何不同啊?这位同学对书本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面对如此“地理细节”,教师应不回避,不打击,而应及时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适时予以启发、点拔,直至达成共识:行政区域之间的界线大多是明确而清晰的,而自然区域间的界线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且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1]。
3.适时探究因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于知识变化的地理细节
由于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往往滞后于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致使现行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真实存在往往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完全不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透彻把握,甚至直接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广大教师要细心备课,精确梳理出教材中可能出现的上述内容并组织备课组教师研讨解决方案,并于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老师作必要的启发和点评,直到学生完全理清弄明,这样做,不仅能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案例33】在学习“农业的地域类型”时,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为“一小一大一高三低”时,有一名来自农村的同学当即就表达了自己的不解:他的家乡近年来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一个村子近1200亩的土地被一位老板承包,水稻种植的规模不小啊?另外,水稻种植也大多采用了免耕直播技术,无论是播种、施肥、洒药还是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其特点怎么会是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呢?等等。
面对学生如此有“价值”的细节发现,教师首先给予了鼓励,紧接着及时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最后师生取得共识:课本所说的是亚洲传统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而水稻种植业也会随着历史背景、国家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的,以上同学发现的现象反映的正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成果新特点。
4.关注地理规律普遍性与区域特殊性间矛盾的地理细节
即宏观的地理规律与区域特殊性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从哲学的角度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看属于正常范畴,但在地理教学中若出现此种现象,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出并进行必要的延伸拓展,否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误区,不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构。
【教学案例44】在梳理完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出现畸形城市化现象”后,老师还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日本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起步早吗?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低吗?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评,适时解决了学生已有的总体经验与个别地理现象之间矛盾的困惑。
适时科学地运用地理细节进行教学,其功能和价值不可低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第一,学生层面。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科学地运用地理细节进行教学,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理知识体系,牢固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三是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地理科学情怀,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
第二,教师层面。长期坚持课前精确筛选地理细节并研讨运用方案、课上机敏呈现地理细节并组织探究和课后不断反思优化策略等,必将促进教师教学业务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其次,科学运用地理细节有助于教师成为出色的课堂“设计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运用好地理细节,必须要多维度地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深入到特定的地理情境中去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再次,常态使用地理细节进行教学,有利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科技含量”,学生对感性的、接“地气”知识的兴趣远高于结论性知识的兴趣,这就决定了地理细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不可低估。
第三,课改层面。科学运用地理细节进行教学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通过精心选择地理细节,巧妙运用地理细节,反思优化运用细节的策略,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了课堂和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细节的选择要“精”,决不能“滥”,其运用原则,一要服从于课堂的灵魂、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特别是要有助于课堂教学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把握;二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策略,特别是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触动。选择的地理细节一定要典型,否则就会陷入“一叶障目”的尴尬境地;此外,地理细节的选用仅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其直接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进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应用地理细节进行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细节的层面上,在完成了对地理细节的分析后要及时上升到对相应地理概念、过程、规律和结论的总结上,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真正实现“一叶知秋”的目的。
[1] 杜运成.尖子生学案·高中地理必修3[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