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师能力培养研究

2016-03-20 13:15:2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双师教师队伍校企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高 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师能力培养研究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高 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职业教育在市场环境下生存的必然选择。这种办学模式要求高职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下文称为“双师”)。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提出三点建议:构建“双师”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双师”教师职务的评审机制、“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双师能力 培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职业教育在市场环境下生存的必然选择。它包括三种办学模式: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不仅对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要求,随着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师的专业结构都提出新要求。

高职院校传统的一元化校本师资队伍,使学校的师资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尤其是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下文称为“双师”)队伍能力不足,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提高和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双师”教师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的现状

1.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多教学理论,少企业实战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虽在引进教师时注意从企业选拔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但由于最初组建教师队伍时,一些教师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过来的,他们没有或很少经过专业实践的锻炼,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多采用知识传授的方法组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少,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滞后于学校的专业结构建设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要求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对接。随着传统产业升级,国家对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推进行业供给端改革,企业需求的人才在变化,使高职院校相应地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高职院校每年依据市场需要,淘汰某些专业,增加一些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2.5+0.5”变为“2+1”的模式(前面数字是在校学习理论的时间,后面数字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及时增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加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滞后于学校的专业结构建设。教师流动性差的情况下,学校会出现一些过时的专业教师,而新兴专业教师短缺,特别是“双资”教师的不足削弱了高职院校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3.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训缺乏政策激励,教师对培训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政策是鼓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读硕士、博士都有相应的奖励政策。一些职业院校出台鼓励教师去培训机构和企业学习的政策较少,激励力度较小。

例如,有的学校政策规定:去企业实训教师的收入是在校时的基本工资,一年下来总收入是在校上班教师的一半;去国家和省规定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免费培训或者个人支付培训费用的一半等,学校没有其他连续的激励政策配套,如培训和职位晋级、职称评定、教师的评聘挂钩,造成教师去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师能力培养对策

1.构建“双师”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

教师资格制度是用立法的形式规定教师任职资格,以确立教师职业法定地位。高标准的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基础保证。具体措施是:第一,建立“学历证、技能证、师范证”三证齐全的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可操作角度看,专业理论知识以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为标志,实践操作技能以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或高级工技能证书为要求,教育教学能力以师范院校毕业或通过社会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体现。凭借“学历证、技能证、师范证”准入平台,高等职业教育从源头上控制保证师资质量。

2.构建“双师”教师职务的评审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仍沿用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标准,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教师队伍的形成与提高。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自身重实践、重技能、重应用的特点,单独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审条例,实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务单独评审。在评审中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和前沿性,考查教师教育教学业绩,更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考查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服务,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分类型、分层次、分科目、分专业制定“双师”教师队伍标准,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鼓励教师申报评审第二个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通过相应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双师”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提高。

3.构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

(1)完善高职教师培训政策法规

高职教师培训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备的政策法规是保证高职教师培训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目前,高职教师培训问题主要是短期的、阶段性的目标,缺乏从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制定科学系统的高职教师培训计划,特别是培训没有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造成培训可有可无。因此,高职教师培训政策法规建设中首先应制定教师培训法规,对培训的权利、义务、时间、条件、经费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对培训内容和重点做出规定,从总体上为高职教师培训指明方向。其次,高职院校应完善高职教师培训监督激励机制,将高职教师培训情况与职称、晋级、聘用等紧密联系,使受训教师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后,高职院校应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任务,建立教师轮训和定期实践制度,保证高职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持续性。

(2)构建高职教师的培训模式

高职教师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三种:高校培养、企业培养和校本培养等培训模式。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构建高职师资培训网络。

首先,高校培养培训模式指以高等学校为基础,利用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程。有三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胜任这种培训模式。第一类是职业技师学院,其培养对象应以高职院校骨干教师、长线专业教师为主,重点培训具有高职教育鲜明教育特色、满足高职一线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双师”教师。第二类是普通师范大学,其培养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和文化课教师为主。第三类是综合研究大学,其主要培训对象以专业教师学历教育和专业负责人培养提高为主,使他们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专业发展趋势,培养他们专业开发、专业规划和专业建设领导能力和实施能力。

其次,企业培养培训模式指以行业企业为基地,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程。企业培养培训模式的优势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随着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制度,定期组织从事专业课、实践课教学的教师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和运行过程,使高职教师能够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中锻炼提高。

最后,校本培养培训模式指源于学校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工作者需要的校内实训活动。校本培养培训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应有教师任教学校,地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等主体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培训的内容应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愿景,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双师”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市场环境下持续发展壮大。“双师”能力培养对策是构建“双师”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双师”教师职务的评审机制、“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机制。

[1]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1

[2]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实现途径和政策研究》,课题编号:D/2015/03/080,课题负责人:张怡跃)

ISSN2095-6711/Z01-2016-10-0062

高红(1973.06—),女,江苏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双师教师队伍校企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