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
摘要:该文简要介绍梭山镇生姜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了生姜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模化发展生姜生产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农业;生姜;对策措施
1 梭山镇生姜生产发展现状
1.1 生姜生产发展概况
梭山种植生姜的历史久远,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落后,无法打开市场,导致生姜种植发展缓慢。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环境有所改善,但种植面积也仅有1500亩左右。目前生姜种植耕作都比较粗放,以间作和净种两种种植方式。玉米、生姜间作面积较大,但间作亩产量较低,仅为500kg左右。净种种植面积较少,产量较高,亩产1200kg以上,几年来平均价格每公斤5元左右。
1.2 生姜种植区域分布
梭山镇是鲁甸县最边远的山区乡镇,无厂矿、无污染,种出来的蔬菜是比较环保的,梭山镇的生姜主要分布在二半山以下5个村(社区)江边河谷区的51村民小组。该区域有耕地面积18980亩,农民4627户20812人。平均海拔在1400m以下,属牛栏江流域干热河谷区,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少部分为半湿润地区。热区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和自然环境良好,周边环境无污染,土壤有机质丰富,病虫害少,农药残留量低,产品内在质量高,是其他同类产区无法与之相比的纯天然菜园。
2 发展生姜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品种单一、更新缓慢
我镇适宜种生姜的都是旱地,大部分是靠天吃饭,属自然雨种植。我镇种植的生姜品种比较单一,目前都是靠自己留种种植,重复种植了多年,容易发生病虫害,产量也受到影响。种植比较分散,不成规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加之科技水平较低,几乎没有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良种覆盖率低。
2.2 耕作模式粗放、商品意识谈薄
由于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科技能力差,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大部分采用传统耕作方式,整地质量差,不翻耕,种植深浅不一,密度不一致,农家肥施在上面不盖土,肥料利用率低,管理比较粗放,病虫害防治能力低。
大部分农户把生姜作为副业,种植规模小、分散,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多数产品靠小商贩零星贩卖,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知名度小,从而规模化经营及市场拓展力不够。
3 发展措施
3.1 抓好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
由于生姜种植品种老化、单一,要规模化发展,当务之急是更换品种,需引进优良品种,引进新技术,作好优良品种的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把不同海拔、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气候条件适应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筛选出来进行推广种植,不断提高生姜的品质和数量,提高产值。
3.2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扩大种植面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全镇生姜种植面积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就要加大对姜农的科技培训力度,农技人员要进村入户,以田为课堂、以农民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抓好生姜优良品种的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和样板建设,选择有代表性的示范点作现场培训。按生姜的种植季节和规格,对有积极性的农民展开技能培训,让农民听得懂、易接受、能学着干,通过他们把新技术传递给更多的人,达到推广的目的。
在生姜生产中,主攻旱地生姜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生姜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确保生姜生产的质量。让姜农增强意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经济收入。建立无病虫害试验点,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并积极推广地窖储姜技术,以调节生姜用种矛盾。
3.3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在本地生姜发展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积极发挥梭山自然资源优势,加大力度,广泛招商。走“土地流转”的路子,把分散的土地通过流转,转包给有经济实力、有生产经验懂技术的少数人。既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切实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外商到梭山参与生姜开发降低门槛,积极寻找愿意到我镇开发蔬菜产业的合作伙伴,利用外资搞开发,促发展。
3.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生姜的生长喜水而又怕涝,自然气候不可能一直都是风调雨顺。从长远看,加大旱涝保收的农业设施投资是很有必要的。大的设施由政府计划投资,小的设施可以通过科技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思维自行投资。我镇适合种生姜的地方虽然都在江边河谷地带,但大部分都属于旱地,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旱地生姜在干旱的年份,产量特别低,甚至赔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姜农种生姜的积极性,制约了旱地生姜的发展。为使旱地生姜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应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在田地中修建抗旱池,雨季把水蓄存,旱季才有水浇灌。
3.5 努力提高生姜产品质量
生姜是梭山镇的特色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和周边市场为依托,认真抓好生姜生产良种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要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生产区域,积极探索订单生产,不断推进生姜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